三国时代的谢幕名将,未参加灭吴战争,却被誉为第一功臣

发布时间:2025-07-12 14:37  浏览量:1

来源 | 有书

作者 | 有书江祎

公元263年,蜀汉政权灭亡。

自蜀汉被灭,世人都以为东吴被灭也应是顺理成章。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三国时代的最后一战远比世人想象的艰难得多,直到公元280年,东吴才被西晋所灭,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就此宣告结束。

就在“三国归晋”的最后一战中,有这样一个人物。

他一直身处前线,却只指挥过一场战役;

他在吴国投降之前就已去世,却仍然被认为是灭吴的第一功臣。

他就是三国末代名将——羊祜。

羊祜究竟做了什么?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的故事。

01

才子出世,厚积薄发

有的人似乎生来就背负着某种使命,羊祜就是如此。

羊祜出身于汉魏名门泰山羊氏。

羊氏从羊祜起上溯九代,各代都有食邑两千石以上的高官。

而他的母亲则是名士蔡邕的女儿、才女蔡文姬的姊妹。

他的出身比起四世三公的袁绍都不遑多让。

据说羊祜年少时,曾在汶水一带游学。

当时有一个老者看到他,说他面相不凡,预言他在六十岁之前一定能建立不世之功。

说罢老人便消失了。

种种不平凡似乎都在暗示羊祜,他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他的家人也受此影响,对羊祜寄予厚望。

虽然有着不平凡的出身,羊祜却没有一点纨绔子弟的气息,相反,他有着远胜同龄人的野心与成熟。

他心里清楚,那些光环只是虚名罢了,如果不勤学苦练、有所积累,又如何建功立业呢?

于是,羊祜更加发愤图强。

他成长着,等待着,他相信终有一天,这世上会有属于他的舞台。

公元269年,羊祜终于得到了一个可以施展抱负的职位——荆州都督。

曾有人说,三国的历史就是争夺荆州的历史。

荆州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向北直达河洛,向西连接巴蜀,向东直下建邺,一个区域可以威胁三国的统治核心。

蜀汉灭亡之后,荆州成为晋吴交战的前线。

但羊祜接手荆州时,却发现当地边防废弛,守军的粮草不够维持百日。

并且由于连年的战乱,荆州百姓流离失所,尸骸遍野,赤地千里。

荆州的惨状深深地刺痛了羊祜的内心。

于是,羊祜到任之后,首先安抚百姓、招募移民,重新整备农业生产。

此外,他将守军分为两部分,一半负责垦荒,一半继续戍边。

通过这些手段,仅一年荆州就垦田八百余顷。

不久,储备的粮草已经足够使用十年。

除了解决粮食问题,羊祜还以身作则,整顿荆州的官场风气。

他带头搬入旧都督府,抵制兴建宅邸之风。

作为军中主帅,羊祜没有任何奢侈的享受,总是身着常服,身边的守卫也不过十人。

在羊祜的励精图治下,边境的秩序迅速恢复,军队战斗力也大大增强。

看着面前旌旗蔽空、舳舻千里的盛况,又回想起自己刚刚上任之时这里的民不聊生,热血在羊祜的胸中燃起。

他身前这四战之地,有多少英雄豪杰在这里成就威名,又在这里折戟沉沙;有多少年轻人从这里走向战场,又有多少枯骨淹没于大江之下。

天下苍生早已厌倦这无休止的征伐了。

他想要结束这一切。

但羊祜并不知道,等待他的将是一场失败。

02

西陵惨败,养精蓄锐

公元272年,东吴西陵都督步阐由于不满国内暴政,突然宣布降晋。

西陵,是东吴荆州防线的核心。

此地与江陵互为犄角之势,坚不可摧。

如果得到西陵,拿下整个荆州就如同探囊取物。

此时西陵都督来降,对羊祜来说可谓天赐良机。

在得知消息后,羊祜立刻兵分三路,一路去西陵支援步阐,另一路负责进攻重镇建平,自己则亲率五万主力直扑江陵。

在羊祜的计划中,自己的三路军队只要有一路取胜,便会迫使东吴放弃重要的战略据点。

而吴军兵力不足,一定会顾此失彼。

但羊祜失算了,因为吴军的指挥官是一名同样出色的将领——陆抗。

陆抗是东吴名将陆逊之子。

陆抗认为,江陵城高池深,晋军很难迅速攻下,可以依靠江陵牵制晋军。

而西陵则更为重要,当年刘备伐吴,陆逊就是在此火烧连营,扭转战局。

陆抗敏锐地抓住了战机。

他率领主力直扑西陵,放任羊祜攻打江陵。

此时的西陵被步阐的叛军占据。

陆抗率军包围西陵,并不攻城,而是在城周围修建工事围点打援,击退前来支援步阐的晋军。

步阐独守孤城,独木难支,很快便城破兵败。步阐兵败,晋军也就失去继续战斗的理由,纷纷撤军。

自此,东吴大获全胜。

率军撤退那天,羊祜“貌无矜色,谦冲如常”,丝毫没有因这次兵败苦恼。

他相信这乱世一定会结束,只是不在今天。

西陵之战使得羊祜意识到:东吴的根基依然牢固,有陆抗这样的将领在,晋军无法轻易吞并东吴。

痛定思痛之后,羊祜决定改变对东吴的战略方针:积蓄实力,攻心为上。

在边境线上,羊祜继续施行屯田政策,不断开辟新的耕地,吸引吴人来降。

同时,羊祜严格整顿军纪,禁止晋军袭扰吴国农民。

晋军若是不慎损害了东吴百姓的庄稼,羊祜也会照原价赔偿。

此时,晋吴两国依然摩擦不断。

对于进犯的吴军,羊祜也极为尊重。

他下令善待俘虏,阵亡的吴军将士全部得到厚殓,并允许家属收尸。

在一次交战后,羊祜俘虏了一位吴国将军的儿子。

羊祜手下的将领都劝说他将其当做人质,但羊祜却要求尽快将他送回吴国。

羊祜的一系列善举,使得他在边境两侧都享有盛名,无论晋国还是东吴都对他十分敬佩。

甚至在吴国,羊祜被尊称“羊公”。

羊祜的这些行为不仅仅是他灭吴政策的一部分,更是他本人宽厚仁慈的写照。

随着晋朝生产力的不断恢复以及吴国国君孙皓的暴政,两国之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

公元274年,陆抗病逝,伐吴的最后阻力也消失了。

不久,羊祜正式向司马炎敬献灭吴总方略——《平吴疏》。

在《平吴疏》中,羊祜直接点明——伐吴必胜。

因为长江天险只是依托而已,人心所向才是胜负根本。

“吴人内顾,各有离散之心。”

如今的吴国在人心上不如当年的蜀汉,而晋朝的兵力又强于当年的曹魏。

羊祜相信,这次一定能够成功,一举结束这乱世。

03

死而后已,不负使命

然而,在荆州操劳多年的羊祜也步入了生命终章。

司马炎派中书令张华去看望羊祜。

此时的羊祜已如风中残烛,缠绵于病榻。

但即便如此,他仍然坚定地陈述了伐吴的主张。

他紧紧地握住张华的手,说:

“吴人虐政以深,可不战而克。”

而当张华询问羊祜的身体状况时,羊祜却对自己的情况以及功名毫不在意。

他说:

“取吴不必须臣自行。 功名之际,臣所不敢居。 若事了,当有所负授,愿审择其人。”

羊祜知道自己已经看不到胜利来临的那天,即使他为了这个使命奉献了一生。

但他顾不上遗憾,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挂念着伐吴的人选。

公元278年,荆州都督羊祜病逝。

羊祜死后,晋武帝悲痛万分。

时值隆冬,他的泪水粘在胡子上都结成了冰。

荆州百姓听闻羊祜去世,都罢市痛哭。

甚至连吴国将士都为之落泪。

公元279年,羊祜钦定的继任者杜预上疏伐吴。

次年,晋军兵分四路,兵锋直指东吴都城建邺。

公元280年,晋军将领王濬收到了孙皓的降表,东吴政权宣告灭亡,自黄巾起义开始的漫长乱世终于结束。

在灭吴之后,群臣向晋武帝司马炎祝贺。

司马炎拿起酒杯,痛哭流涕,说道:

“此羊太傅之功也。”

纵观羊祜的一生,他胸怀终结乱世的志向,并为之殚精竭虑,却不是为了建功立业、赢得虚名,而是因为他真正心怀天下苍生,愿为生民立命。

他从未想过青史留名,却用一生践行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箴言。

两千载岁月悠悠而过,羊祜已逝,但他的精神永存。

文末点亮小红心,鼓励下儒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