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痴迷她,徐志摩疯狂追求她,为何俞珊最后嫁给了一个老头?
发布时间:2025-07-26 00:01 浏览量:1
她是民国最耀眼的“话剧女王”,闻一多为她写下长诗《奇迹》,徐志摩甘愿为她捧痰盂,梁实秋梦中仍念其名。
风华绝代、才貌双绝的俞珊,为何最终选择嫁给年长19岁的沉默校长赵太侔?
是爱情,还是另有隐情?当红颜遭遇时代洪流,她的命运又会如何?
1929年的上海,新思潮涌动,旧礼教摇摇欲坠,话剧舞台上,一位女子正以惊世骇俗的姿态闯入公众视野。
她叫俞珊,时年21岁,在南国社公演的《莎乐美》中饰演那位为爱痴狂的犹太公主。
当帷幕拉开,她身披薄纱,手捧施洗约翰的头颅,以近乎癫狂的激情念出那句:
“我吻到了你的血,你的唇是苦的”
台下观众屏息凝神,随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那一刻,中国话剧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女明星诞生了。
俞珊的美,绝非旧式闺秀的温婉含蓄。
她眉眼浓烈,身段婀娜,一颦一笑间带着西方式的奔放和东方古典的韵味。
在男性反串旦角仍为主流的年代,她的出现犹如一道闪电,劈开了沉闷的戏剧舞台。
《莎乐美》连演数场,票价从六角疯涨至一块大洋,相当于普通职员数日薪水,却依旧场场爆满。
剧评人惊叹:“俞珊的表演,让纸上的莎乐美有了血肉。”
她的魅力远不止于舞台,她出身浙江名门,祖父俞明震是鲁迅的老师,父亲俞大纯曾任陇海铁路局局长,家族显赫却禁锢不住她叛逆的灵魂。
少时就读南开女中,后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精通英语,痴迷戏剧。
当田汉在南京导演《湖上的悲剧》时,一眼相中这位气质独特的女学生,力邀她加入南国社。
俞珊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尽管她知道,在家族眼中,“戏子”二字足以玷污门楣。
很快,她的名字成为文坛才子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徐志摩在南国艺术学院任教,听闻俞珊来沪演出,竟带着友人挤进后台,只为近距离一睹芳容。
据传,俞珊化妆时忽然嚷道:“啊呀,真要命,我要小便!”
旁人尚未反应,徐志摩已飞奔而出,双手捧着一只痰盂高喊“痰盂来哉”,殷勤之态令人瞠目。
回家后,他更将俞珊的《莎乐美》剧照悬于书房,旁挂她的一件舞衣,全然不顾妻子陆小曼的愠怒。
陆小曼本就是出了名的才女,心高气傲,怎能容忍丈夫如此痴迷另一个女人?
她曾在日记中写道:"俞珊有一种肉感的力量,让人无法抗拒。"这句话看似赞美,实则暗藏锋芒。
当俞珊为排演《卡门》频繁出入徐家请教时,陆小曼终于爆发了。
她直斥徐志摩:"你是牙刷,牙刷只能一个人用,你听说过共用牙刷的吗?"
而徐志摩的辩解同样耐人寻味:"你要我不接近俞珊很容易,但你也该管管俞珊啊!"
这段著名的"茶杯牙刷论",将三个人的尴尬处境暴露无遗。
而在青岛大学,这场追捧近乎演变成一场闹剧。
1930年,梁实秋以“养病”为由,邀请俞珊担任图书馆管理员。
她的到来瞬间点燃了这座学府的躁动。
学生们为见她一面挤破图书馆门槛,教授们则各显神通,闻一多频频以借书为由与她独处,甚至写下长诗《奇迹》,字里行间皆是炽热情愫。
沈从文推迟与未婚妻的约会,只为看她演出《八骏图》,事后更将这段纠葛隐晦写入小说。
一座百年学府,竟因一位女子几近停课,堪称民国奇观。
可同时,光环之下暗流涌动。
俞珊的父亲俞大纯得知女儿抛头露面,勃然大怒,以断绝关系相逼,勒令她退出南国社。
旧式家族的体面和新时代女性的自由在她身上激烈碰撞。
更讽刺的是,那些为她痴狂的才子们,大多已有家室,徐志摩有陆小曼,闻一多有发妻高孝贞,梁实秋与程季淑恩爱甚笃。
他们的倾慕,终究只是一场风花雪月的游戏。
俞珊看透了这一点,她曾对友人说:“他们爱的不过是舞台上的幻影,而非真实的我。”
舞台上的莎乐美为爱赴死,而现实中的俞珊,即将面临一场更为残酷的抉择。
婚姻背后1932年的青岛,俞珊眉间总有忧虑。
她的弟弟俞启威,那个热血沸腾的年轻共产党员,在一次学生运动中被捕,关押在阴冷的监狱里,生死未卜。
在这个动荡的年代,等待弟弟的很可能是一颗冰冷的子弹。
家族的名望在此刻毫无用处,她必须自己想办法救人。
俞珊第一个想到的是那些曾对她大献殷勤的追求者们。
徐志摩远在上海,自身难保,闻一多虽在青岛,却只是个教授,无力干预政局,梁实秋虽有门路,但碍于妻子程季淑的管束,终究不敢冒险。
就在她近乎绝望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出现了,赵太侔,青岛大学的教务长,后来升任校长。
这个年长她十九岁的男人,平日里沉默寡言,谁也想不到,他手中竟握有救人的关键筹码。
赵太侔与俞珊的相识,始于一场戏剧研讨会。
当俞珊在《莎乐美》中绽放光芒时,他坐在观众席的角落,目光灼灼。
与其他追求者不同,他从不写情诗,不送鲜花,只是默默关注着她的一举一动。
此刻,他找到了接近女神的绝佳机会。
"我可以救你弟弟,"他对俞珊说,"但有一个条件,你必须嫁给我。"
这句话像一记闷雷,震得俞珊半晌说不出话来。
赵太侔并非单身,他有个包办婚姻的妻子,两人感情淡漠,为了俞珊,他愿意离婚,但这样的交换条件,无异于一场赤裸裸的交易。
俞珊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挣扎,接受,意味着将自己的一生交给一个几乎陌生的男人,拒绝,弟弟可能命丧黄泉。
最终,亲情战胜了尊严。
报纸用夸张的标题写道:"戏剧名媛俞珊与山大校长赵太侔喜结连理",无人知晓这场婚姻背后的苦涩。
婚后的生活,平静得近乎窒息。
赵太侔确实履行承诺,动用关系将俞启威(后改名黄敬)救出。
这个年轻人后来成为中共重要干部,建国后曾任天津市委书记。
但俞珊付出的代价,是日复一日地扮演着"校长夫人"的角色。
年龄的鸿沟难以跨越,赵太侔生于1889年,经历过清朝覆灭、民国建立的动荡,思想中残留着旧式文人的保守,俞珊是新时代的女性,渴望激情和自由。
最让俞珊痛苦的是,赵太侔严禁她重返舞台,认为那有损校长夫人的体面。
当一个人被迫放弃热爱的事业,就像鸟儿被剪去翅膀,即便笼子再华丽,也掩不住灵魂的哀鸣。
在那个女性难以自主的时代,她用婚姻换回了弟弟的生命,却不得不用余生来偿还这笔债务。
这种牺牲,是乱世才女特有的悲剧。
1945年抗战胜利,俞珊做出了惊世骇俗的决定,离婚。
繁华落尽1945年的重庆,抗战胜利的喜悦弥漫在潮湿的空气中,俞珊却在这片欢腾中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她要与赵太侔离婚。
这个念头在她心中酝酿已久,十几年的婚姻,像一件不合身的华服,外表光鲜,内里却磨得她生疼。
当所有人都以为校长夫人会继续安稳度日时,她选择了最艰难的那条路,重新做回自己。
离婚的过程并不顺利,赵太侔虽已不再是她的爱人,却依然固执地想要维持这段关系。
亲友们的劝阻如潮水般涌来:"孩子怎么办?""你这个年纪还折腾什么?"
最刺痛她的,是那句"别忘了是谁救了你弟弟"。
但俞珊这次铁了心,她平静地回应:"恩情我还了十几年,现在该为自己活了。"
最终,这位昔日的舞台女王带着女儿离开,只拎着简单的行李,就像当年离开家族投身戏剧一样决绝。
她不知道的是,等待她的不是自由的新生,而是更为残酷的时代洪流。
新中国成立后,她先后在江苏省京剧团和中国戏曲研究院工作,虽然不再是聚光灯下的主角,但能从事心爱的艺术,已让她感到满足。
偶尔,她会在夜深人静时翻出当年的剧照,《莎乐美》中那个手捧头颅的犹太公主,眼神依然摄人心魄。
只是镜中的自己,眼角已爬满细纹,再厚的脂粉也遮不住岁月的痕迹。
1966年,再那个特殊的年代,俞珊这样人,自然也难免被波及。
当尊严被践踏,骄傲被碾碎,昔日颠倒众生的容颜,反而成了最沉重的负担。
最终,1968年,这位曾经让整个文坛为之倾倒的才女,在病床上孤独地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
没有追悼会,只有少数几个老友记得,这里长眠着中国话剧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女明星。
网络图片
回望俞珊的一生,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
少年时反抗家族投身艺术,盛年时颠倒众生又身陷情感纠葛,中年为亲情牺牲自我,晚年却在时代风暴中凋零。
她的悲剧在于,每一次选择都无比勇敢,却终究敌不过时代的碾压。
那些曾为她痴狂的才子们,徐志摩早逝,闻一多成为烈士,梁实秋远走台湾,各自有了历史定位,唯有她,这个曾经站在风暴中心的女人,渐渐被世人遗忘。
在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女性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往往要付出比男性惨烈十倍的代价。
俞珊用她短暂而绚烂的一生证明,即使最终被洪流吞没,也要坚持做舞台上那个真实的自己。
这,或许就是她留给后世最珍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