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23岁陆小曼嫁徐志摩,梁启超给准儿媳写信:恐她弄死志摩

发布时间:2025-07-05 20:02  浏览量:1

1926年10月3号,北海公园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婚礼。

全场喜气洋洋,来了一大半的民国才子才女,证婚人梁启超顿了顿身子,站起来发言:“祝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

一句话,让现场的气氛降到了冰点,新郎徐志摩也羞得满脸通红。他知道,自己的这场婚姻,原本就是强求来的。

强求到什么程度呢?

新娘陆小曼的父母,和女儿断绝了关系。

新郎徐志摩的父母,也坚决不同意,于是出了3个难题:一、结婚费用自理,家庭概不负担;二、婚礼必须由胡适做介绍人,梁启超证婚,否则不予承认;三、结婚后必须南归,安分守己。

原本,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以为,梁启超这样正派的人,定然不会来参加徐志摩挖人墙角得来的婚事,更别说征婚。

可没成想,在徐志摩的央求下,胡适松了口,胡适又跑去求梁启超,最终才把梁启超请来征婚。事已至此,徐申如夫妇只能点头,但他们始终不愿出席婚礼。

至于梁启超,他人虽然来了,也当了证婚人,证婚祝词却骂得两个新人面红耳赤。第二天,他就在自己写给梁思成的信中如此说:

由于胡适和张彭春一定要我担任这个角色,我就在婚礼上发表了一篇演说,严厉批评了新婚夫妇。

梁启超心疼后辈,也很欣赏徐志摩,他一直以为徐志摩是和自己一样的人,但陆小曼不同,她太过自我了。

爱上一个太过自我的人,很容易沉沦致死。

这一点,早在梁启超刚得知两人的婚事时,就已经开始担忧,他给时年22岁、远在国外、未来准儿媳的林徽因写信:

“盼望她能有觉悟(但恐甚难),免得将来把志摩弄死。”

这里的“她”,说的就是陆小曼。

梁启超这样评价,并非空穴来风,我们可以从陆小曼的第一段婚姻说起。

陆小曼出生名门,父亲是晚清的举人。她父母一共生了9个孩子,但只有陆小曼一个人活了下来。因此,自小就是被溺爱着长大的。

17岁时,她被举荐成为外交部长顾维钧的随行翻译,名满京城。2年后,父母为了保障她锦衣玉食的未来,为她挑选了当时的警察局局长王赓当丈夫。

王赓这个人,说是警察局局长,但他的履历非常好看:清华毕业、美国留学,先后经过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西点军校,曾出席巴黎和会……

妥妥的潜力股。

在那个乱世,这样的资历,绝对前途无量,陆小曼已经算是高攀。

新婚后不久,王赓就接连不断地升官:交通部护路军副司令、同年晋升陆军少将哈尔滨警察厅厅长……

陆小曼很开心,她极度享受王夫人这个头衔给她带来的荣誉。可另一面,她又很惆怅,王赓太忙了,根本没有时间陪她。

就在这个时候,徐志摩趁虚而入。

第一次和徐志摩见面是在晚会上,陆小曼为他的才情折服,被他那双忧郁、深邃的眼神迷住了,自此便离不开了。

后来,细心的王赓发现,陆小曼很喜欢和徐志摩攀谈,就经常把徐志摩叫到家里陪陆小曼,让妻子解闷。

按照道理来说,徐志摩的每一次到来,代表的都是丈夫王赓的爱。

可陆小曼很有意思地沉沦了,满心满眼只有徐志摩。甚至,因为徐志摩,她越来越厌弃无趣、只知道给她锦衣玉食的王赓。

就这样,陆小曼爱上了丈夫的好友徐志摩,而且,还是在自己和丈夫王赓的家中爱上的。

这样一件有伤风化的事情,很快就在北京城里传开了,满京城的人都在议论。当时,陆小曼还只有22岁,哪里受得住这些风言风语,只能先让徐志摩避避风头。

1925年,徐志摩在舆论的压力下离开北平,前往欧洲,王赓也大度地包容了陆小曼的变心。

徐志摩离开北京时,很多人都以为这场豪门婚变会就此结束。我想,此刻梁启超心中大概也是欣慰的,总算迷途知返。

结果,没过多久,徐志摩又跨洋给陆小曼也情书。而陆小曼,一个有夫之妇,丝毫不顾及地给徐志摩回信:

“我近日常梦见你,摩,梦见你给我许多梅花,又香,又红,又甜,醒来后一切都没有了,可是那时我还闭着眼不敢动(怕吓走了甜蜜的梦境)……”

这一勾,两人的情感又重新火热起来。

不管谁来劝,不管王赓如何挽回,陆小曼铁了心就一句话:离婚。甚至,体弱的她还不惜悄悄去小诊所打掉了好不容易怀上的孩子。

为此,父母也和她断绝了关系。

从徐志摩的角度来看,这简直就是一个为爱奋不顾身的女人,必须要好好珍惜。

可是,从旁观者的视角来看,事实完全不一样。

梁启超是徐志摩的老师,也是王赓的老师,在他的眼里,陆小曼就是一个玩弄感情、不顾道德、全无心肝之人:在自己的两个学生之间反复横跳,离婚再婚、舍弃孩子、和父母断绝关系……

桩桩件件,那一件都不是个正经女子该有的做派。

所以,当徐志摩找到梁启超,希望他当证婚人的时候,梁启超气坏了,不仅仅是因为王赓,更是因为陆小曼实非良配。

可那个时候的徐志摩,已经疯魔了。

他掉进了自己编织的爱情乐园,根本出不来,满心满眼都是如何说服达到父母提的条件。

·婚礼要自己出钱,那就选择婚礼的仪式办的盛大一点,礼毕之后就提倡节俭。

所以,两人在北海公园举行完婚礼后,没有豪华大宴,只有茶点招待。当时,不少人都说是婚礼的主人新潮,开文明结婚的风气,其实实际情况是,两边父母不肯出钱,徐志摩自己积蓄不多。

·要请梁启超当证婚人,那就软磨硬泡,让胡适帮忙。

在所有的亲朋好友里,胡适是唯一赞同徐志摩追求真爱的。所以,当梁启超不肯当证婚人时,胡适出面,徐志摩多次登门听训。

不管梁启超怎么骂,怎么劝,徐志摩始终反复登门。

见徐志摩为爱如此坚决,梁启超也只能痛心地说:“你早晚会连性命都送到他手里……”可徐志摩却笑嘻嘻:“老师,你就答应吧。”

最后,心软的梁启超答应了。

而徐志摩的婚礼,也因为梁启超的证婚词,闻名于世。

在婚礼上,梁启超的最后几句话惊世骇俗:

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我作为你徐志摩的先生——假如你还认我做先生的话——又作为今天这场婚礼的证婚人,我送你们一句话:祝你们这次是最后一次结婚。

现场来了大半个民国名流圈子,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这样的证婚词,还是第一次听。

无地自容的徐志摩赶紧凑上前去求饶:“请给学生留点面子吧!”

“最后一次结婚”,这句话看似是在对徐志摩说,其实更像是在对陆小曼说。

徐志摩和张幼仪的离婚,是性情不和,算不得移情别恋。可在陆小曼这里,实打实是想要更好的,有了金钱就要陪伴、有了陪伴还要浪漫……

但作为过来人的梁启超知道,婚姻最终要落实到琐碎的生活中。

永远都会有“更好”,不知足只会造成悲剧。

果不其然,梁启超一语成谶。

就在两人结婚没多久,陆小曼的“不知足”慢慢地来了。

徐家断掉了徐志摩的经济,陆小曼又过惯了挥霍无度的日子。为了满足她,徐志摩只能每天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三所学校任教,后来更是做了好几份兼职,经常北京、上海两地飞。

满足了经济之后,陆小曼又要求兴趣契合,于是她时常要求徐志摩给自己登台配戏,对此徐志摩非常痛苦:

我想在冬至节独自到一个偏僻的教堂去听几折圣诞的和歌,但我却穿上了臃肿的戏袍登上台去客串不自在的腐戏。

于是,徐志摩又效仿往日的好友王赓,为陆小曼找来了翁瑞午。徐志摩不在的日子里,就让翁瑞午去作陪。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翁瑞午代替徐志摩,给了陆小曼陪伴,帮她推拿、给她治病、还带她抽上了大烟……

只不过,这次和之前不一样的是,还没等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姻东窗事发,徐志摩就去世了。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为了省钱,搭乘邮政的免费飞机北上,途中遇到大雾,飞机失事,徐志摩也因此遇难。

当徐志摩的遗体运回来时,他身边唯一的遗物是一幅山水画长卷。那是陆小曼在年初才创作的,堪称陆小曼早期代表作。

看见那幅画,陆小曼哭得泣不成声。

谁也不知道此刻的她在想什么,或许是悲伤,或许是愧疚,或许是醒悟……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便和翁瑞午住到了一起。

徐志摩的好友们,为徐志摩感到不值,纷纷写文责难陆小曼:如果不是陆小曼的挥霍,徐志摩根本不会死。

我想,那个时候的梁启超,应该也万分心痛,心爱的学生终究还是沉沦在爱情上,一直沉沦致死。

但他什么也做不了了。

就像徐志摩曾给梁启超的回信一样,是命数: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只是不知道,如果重新给徐志摩一次机会,他会如何做选择?

你觉得呢?

-

参考文献:《陆小曼新传:一句诺言,一生一场恋》,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