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乔冠华酒醉后邀请尼泊尔国王访华,华国锋大惊:你喝多了
发布时间:2025-07-25 01:19 浏览量:1
乔冠华,一位才华横溢、情感丰富的外交才子,生前的传奇色彩无数。他的外交成就令人称道,但鲜为人知的是,他对酒有着深厚的情感。从抗战时期的“酒仙”绰号,到朝鲜停战谈判中的豪饮,酒始终伴随着他的一生。乔冠华常以酒为伴,既是激发灵感的源泉,也时常因酒而失言失态。
乔冠华
1976年6月的一天,尼泊尔国王和他的妻子来访中国,主要去四川和西藏,接待他们的是华国锋和乔冠华。6月4日晚上,尼泊尔驻华大使举办了一场答谢宴,结果没想到乔冠华喝多了,甚至喝醉了跑到尼泊尔国王面前,说:“国王陛下,我真心邀请您明年再来中国。”
话一出口华国锋的脸色立刻变了,他赶紧走过去,低声对乔冠华说:“老乔,你喝多了,赶紧走吧!”听到华国锋的声音,乔冠华瞬间清醒了,脸上露出了紧张的神色。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这件事情。
乔冠华
乔冠华是个天才,16岁便考入清华大学,成绩出类拔萃。他在大学里专注学业,从未接触过共产主义,毕业后赴日本和德国留学,继续钻研哲学,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关注政治,逐渐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乔冠华了解中共为民服务后,毅然放弃舒适的海外生活,回国投身抗战。他首先来到广州,但未等他有所作为,广州便沦陷了。接着他转至香港,在那里担任《时事晚报》主编,开始以“乔木”这一笔名发表时事评论文章,迅速引起关注。
乔冠华
“乔木”的文章犀利且富有深度,迅速在国内外广受欢迎,连毛主席和周总理都注意到他。毛主席夸奖他的文章“有思考、有气魄,宛如千军万马”。周总理也对他的才华高度评价。
随着声誉日增,1939年乔冠华在廖承志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第十届中央委员。周总理对此表示:“乔冠华的加入,必定能吸引更多有志之士加入党组织。”
1942年,广东韶关的第七战区司令部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政府因此下令禁酒,任何违反禁令的人将被判处徒刑。这一禁令让乔冠华的生活变得十分困苦。韶关虽然身处战区,却连普通的米酒也难以找到,而乔冠华最喜欢的便是那一口醇酒。
然而在韶山一带,竟然有一些酒厂暗地里酿造私酒,专门向懂广东方言的人出售。酒的密码叫做“土耳”,只有熟悉的人才能识别这个暗号。乔冠华便托身边的广东朋友帮忙,偶尔能够从这些酒厂买到私酿的米酒。喝到酒时,他便毫不掩饰地带着酒到饭馆,点上几道下酒菜,和朋友们一同对饮,似乎完全不在意禁酒令的威胁。
不过,乔冠华的朋友很快提醒他,过于高调的举动可能会招致麻烦。对此,乔冠华并不担心,他指着自己军服上的上校胸章,毫不在意地说:“有了这身老虎皮,谁敢来找我的麻烦?兵和警察敢来管我,岂不就是吃了熊胆、豹子胆了?”
但乔冠华的饮酒并非是为了满足酒瘾,他常常需要借酒激发灵感,特别是在撰写文章时,酒对于他来说更像是思维的催化剂。每当夜深人静时,他便伏案写作,右手握着钢笔,左手端着酒杯,边喝边写。
这样一来第二天他就能把刚刚写出的文章交到报刊社,文章立刻见诸报端。无论是政治评论还是时事分析,乔冠华的作品总能引起广泛关注,他独特的才气和深刻的见解让人们对他的作品赞不绝口。
李克农因在革命期间的突出表现,承担了抗美援朝谈判的重任,长期的过度工作使得他的健康状况堪忧,哮喘病加重,日常必须依赖药物和吗啡来维持生命。但他从未将自己的病情报告给中央,依然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中。
面对如此重要的谈判任务,李克农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可能会影响工作,于是决定向中央如实报告,并请求根据自己的健康情况提供应对方案。尽管如此毛主席认为李克农是最适合的人选,因为他具备丰富的谈判经验和敏锐的政治头脑。为了配合李克农的工作,周总理推荐了年轻果断的乔冠华作为副手,帮助他分担任务。
随着李克农逐渐退居幕后,乔冠华承担了更多的责任。虽然乔冠华一度误解李克农是在“霸占”他的成果,但事实是,李克农依旧在幕后进行情报收集,这为谈判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持。
在一次谈判僵持不下时,李克农指示我方代表采取沉默攻势,结果美方谈判代表无法忍受长时间的沉默,宣布休会。紧接着另一场谈判中,我方迅速宣布休会,创下了25秒的最短谈判时间。这一连串策略使美方最终迫不及待地签署了停战协议。
抗美援朝的谈判过程中,李克农为情报收集和谈判策略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每一场会议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乔冠华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主动向李克农道歉,李克农早已听说晚宴上的事,他对乔冠华的性格非常了解,知道他并无恶意。尽管如此李克农认为乔的言辞确实不妥,还是该有处罚。但他还是亲自去找周总理,为乔冠华争取免除处罚。乔冠华深知李克农的宽容,并感激不已。
周总理虽然知道乔冠华的脾气,但也非常欣赏他的能力。1954年,周总理带着乔冠华参加了日内瓦会议。会后乔冠华被任命为外交部部长助理,成为周总理的得力助手。几年后,在联合国听到中国恢复五常席位的消息时,乔冠华忍不住哈哈大笑,这一笑也成了外交史上的经典瞬间,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乔的笑”。
1971年11月,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乔冠华作为中方代表首次在联合国发表讲话。他以中国独特的姿态,向世界阐述了平等友好的外交理念。发言结束后,掌声雷动,久久不息。
乔冠华的大笑也随之登上了世界报纸和杂志封面,甚至有人说:“他的笑声震动了会议大厅的玻璃!”此后乔冠华连续六次以中国代表团团长身份出席联合国大会,也在中美建交这一历史性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年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一次外交部工作会议,会议顺利结束,大家准备散会时,周总理突然停下了大家的步伐,说还有一件事要处理。他转向乔冠华,严肃地问:“我听说你给我送礼了,为什么要违背我的规矩?我不收礼的。”
乔冠华一脸茫然,赶紧回应:“总理,我什么时候给您送过礼?”周总理回答:“你从联合国带回了一些饼干、巧克力和糖,包装上写着你的名字。我没拆开,拿回去。”
乔冠华依然不解:“总理,我从未给您送过这些东西。”这时外交部几位年轻的同事站了出来,愧疚地解释:“总理这些礼物是我们送的,我们怕您不收,就说是乔部长送的。”
原来这几位年轻同志去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时,买了些小礼物给周总理,表达感激之情。他们知道周总理不收礼,于是冒用了乔冠华的名字。结果,弄巧成拙,闹出了误会。
周总理听完后,语气变得温和了:“原来是你们的好意,没关系。把这些分了吧,大家尝尝。不过以后不要这样,我从来不收礼。”这几位“闯祸”的年轻同志中,也有乔冠华的妻子章含之。她回忆道周总理和乔冠华长期以来都有一个默契:不送、不收礼物。
尽管如此乔冠华有过一次例外。1975年秋天,周总理因病做了手术,病情不明。乔冠华得知后,心情沉重,决定给总理送点东西。章含之不解地问:“你从不送礼,这次怎么了?”
乔冠华沉痛地说:“总理病了,我想他会理解。”于是他买了些苏打饼干和夏威夷果,还委托朋友带了些牛角面包给总理。回到北京后,他把礼物送到了总理所在的305医院。几天后周总理见到乔冠华时,平和地说:“我知道你们是为了安慰我,感谢你们。”
没过多久,1976年1月,周总理去世。在送别总理的最后时刻,乔冠华泪如雨下,痛哭道:“总理,您一生没有子嗣,让我这个晚辈送您最后一程。”这句话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对乔冠华来说,周总理不仅是上级,更是他崇敬的长辈、导师和榜样。
1976年6月,尼泊尔国王访问中国,华国锋和外交部长乔冠华亲自前往成都迎接。6月4日,尼泊尔驻华大使举办答谢宴,华国锋与乔冠华都参加了。宴会中乔冠华酒兴大发,醉眼朦胧地走到尼泊尔国王面前,说:“国王陛下,明年请再来中国访问。”
按照外交惯例,这样的邀请应该由国家领导人发出,而华国锋当时并没有足够的权力,乔冠华更不应如此言辞。华国锋立刻低声提醒道:“老乔,你是不是喝多了?” 乔冠华才恍然大悟,赶紧闭嘴。
1982年,乔冠华的病情急剧恶化,肺癌已经扩散到颈部。医生几乎宣判他不可能活过来,但奇迹发生了,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和家人的悉心照料,他的病情得到了基本控制。到9月,他终于出院,虽然身体依旧虚弱,但他的精神状态却有了明显的恢复。
1983年元旦,章含之为了庆祝乔冠华的康复,特意邀请了一些老朋友来家里吃饭。席间,乔冠华高兴得不顾劝阻,再次举起了酒杯,喝下久违的美酒。那一刻大家都以为他终于摆脱了病痛,然而这却成了他最后一次喝酒。
到了9月22日的清晨,乔冠华突然精神焕发,看着窗外的阳光,露出微笑。此时,何英夫妇前来看望他,临走时乔冠华举起手,轻声说了句:“谢谢你们。”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却成了他最后的告别。
就在章含之喂他喝白蛋白时,乔冠华忽然闭上了眼睛,安静地停止了呼吸。虽然没有任何预兆,他的离世却如同沉静的夜晚,悄无声息地降临。70岁的乔冠华,带着他的一生荣光,悄然告别了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