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乔冠华去世,临终前希望与妻子死后合葬,章含之为何拒绝?
发布时间:2025-06-12 12:40 浏览量:1
1971年11月15日,纽约联合国大会会场里人头攒动,刚过早晨十点,科尔莱领着中国代表团队伍进场,带头的正是乔冠华。他的步态有点轻快吧,也不算,反正在多数人看来,气场足得很。会场安静了半秒,随即爆发的掌声并不让人意外,大家仿佛都在等着点什么。近处一位记者从人群缝隙挤到桌前,麦克风先递上去,问题也顺出来了:“乔团长,现在心情如何?”有人说那一刻他笑得像个孩子,又像个老辣的外交家,总之没按常理来——仰面大笑,没遮没拦。说实话,那笑声在当年确实能给大厅玻璃弄出点回声。后来写专栏的美国记者甚至说,那是能震碎联合国会议大厅玻璃的大笑。怎么有人能把气派和随意碰在一起?只一句没头没尾的“我现在的心情不爽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了吗?”倒让全场轻松下来。
可谁会想到,一个十几年后卧床不起的老人,会记挂着这样一桩小事:他问妻子章含之,“你愿不愿和我合葬?”偏偏没等到答案人就睡过去了。这种未竟之愿,到底算遗憾还是其他?
乔冠华的童年不算典型地主的那一套。江苏盐城东乔庄,他爹救济佃农成了习惯,面对大人那套“开明”的作派,乔冠华从小也有主意。成绩好却没按部就班,淘气一点儿不比念书差。谁想到这个小鬼敢拿条死蛇去吓唬混账姐夫,这种孩子胆子得有多大?他16岁考进清华,一头扎进哲学,毕业后又去日本,后来德国、图宾根,说不上 “风云人物”,反正学业和社会运动两手抓。
三十年代东亚局势紧绷,日本那边不高兴,把乔冠华驱逐回国,他再辗转到德国拿到博士。抗战一爆发,这人二话不说从欧洲回国,生活的安逸不要了。他就是看不上日军那点子花样。
1940年;巴黎还沉醉在“法兰西不可战胜”的美梦里,乔冠华在香港咖啡馆跟一群记者拍桌子头,说——三天之内巴黎必定投降。现场没人服气,等到德军绕云过去,真的是“门开了旗也挂了”,这才有人回头看他一眼。毛泽东顺藤摸瓜读到他写的《法国的崩溃》,直接夸这文章比两个坦克师还顶用。不到三十岁,文章能掀起水花,想必是有点天分。
后面这些年,乔冠华没玩儿什么阴柔路线,不怎么能上战场就拿笔当枪,办报、写稿、编译,《斯大林的大手笔》到处传阅。笔名定“乔木”,粉丝多了起来,但让他一生最割舍不下的,主要还是毛泽东和龚澎这两个人。
毛泽东自有锋芒,不时还和朋友们聊乔冠华的意思,“文章有气势,一篇顶俩师”。或许这就是看得上的欣赏吧。更妙的是,同期乔冠华认识了龚澎,真要说两人情分,还得从重庆开始。
龚澎家底不错,父亲可是“铁血将军”,办报、参与革命的志气,早种在骨子里。她年轻时经历爱情失去,刘文华那封遗书,讲起来只是几句话,却让她心路低回不少。两个人因为革命结缘,周恩来亲自替他们撮合,气氛总是含蓄又紧张。乔冠华爱逞能,本该点烟解尴尬,偏又遇上“请勿吸烟”标签,只能楞回去。龚澎倒像没见过世面的小姑娘,闹了个大红脸。周恩来自有办法——直接劝婚,两人成了终身伴侣,还收到了红缎被一条,上面全是老一辈领导的签名。
婚后,日子波澜不惊。新中国成立后,乔冠华夫妇是忙得不可开交,朝鲜战场上也并肩而行。直到1970年,龚澎突发脑溢血离世,乔冠华脆弱的一面就暴露出来。压根没想到,曾经那个能整蛊姐夫、冲劲儿十足的人,会在自家客厅里捧着遗像流泪到深夜。不见得丢脸吧,只是悲伤无法伪装罢了。到底真爱过一次?可惜噩耗总是来得太突然。
就在乔冠华的几十年生活起伏时,章含之这个名字不时出现,她的身世也够传奇。康克令西施的女儿,却差点成了黄包车夫手里的养娃。幸好章士钊出手,认了这孩子做女儿。章含之长大后在北外教英语,算命好还是碰巧?毛主席直接点名要她当老师,说要学英语,还挺认真。
1971年,毛主席让章含之进外交部。巧也好,命也好,刚进去顶头上司就是乔冠华。头一回开会还因为一本书结下梁子。再翻一页,就该到中国代表团首次亮相联合国时,章含之作为翻译,手忙脚乱没把关键信息传达清楚,乔冠华甩手把任务推给别人。两个人从那一刻关系一度冷淡,不爽都挂在脸上。
这段怨气没维持太久,章含之自己家也出问题。北大才子丈夫出轨,毛主席劝她快点解脱,离了再说。失恋和失望,都变成生活调料。等章含之情感归零,事业也顺了起来。
1972年开始,乔冠华和章含之合作多了,误会消解了些。巴基斯坦之行大约就是分水岭吧,章含之心软,见到乔冠华也没以前疏远。两个人就在人生下行轨道上,缓缓靠近。虽然年纪差二十二岁,到底还是结了婚。
到了1983年,乔冠华病重快要熬不过去了。他迷迷糊糊问章含之,能不能合葬。章含之其实并未作答。他这一睡,便没再醒来,章含之守寡25年。期间劝她再找感情的永远有,章含之始终不紧不慢一句,“经历过大海,怎么会在小溪游?”这样说对吗?说不好,反正她坚持。
再到2008年,章含之过世。女儿纳闷,为什么母亲不愿合葬乔冠华?护士一句话点破,“她不想把现世的事带进另一个世界。”嗯,说不定吧,也可以说其实她早把情感和选择都藏在了心里。
章家和乔家,这两段人生,有轰轰烈烈的时代风云,有小家庭绕不过的纠结。看上去乔冠华有时候不够坚定,可是换个角度想,他的选择和犹豫都未必不是坦率。章含之温和,也有自己的执拗,两个人的故事不断回旋里,一些疑点没解开,一些遗憾成了永恒。
联合国大厅里那一声大笑,和后来的无数沉默,其实都是真实的中国式人生投影。历史人物终归是人,主流情感和小心思一起往前走,没人能完美诠释所有误会和选择。生活没那么圆满,更多时候,选择和遗憾比答案本身更有意思。这大概才是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