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澎逝世三年后,乔冠华找到女儿,嗫嗫嚅嚅地说道:我想找个伴儿

发布时间:2025-07-17 13:44  浏览量:1

“1973年9月12日黄昏,父亲抖着手把我叫进书房,小声说:’小都,我……想找个伴儿。’话音落下,只有茶水轻晃的声响陪着我们。”

那一刻,我看见他眉眼里的孤单。这个曾在联合国据理力争的外交家,把诗卷、剪报、旧照片摆了满桌,却始终补不齐空出的椅子。母亲龚澎离世整整三年,时间蒸干了眼泪,却没抹掉屋里的清寂。

我没有立刻答话,只拉开抽屉——里头躺着母亲生前缝的白手帕,细线绣着“同行,则不惧远”。父亲的手指轻轻颤抖,似笑似哭。

三十年前,他们第一次碰面是在重庆曾家岩。周恩来笑着介绍:“这是新闻司副组长龚澎,这位是《新华日报》国际版的小乔。”一句玩笑,让两颗锋利的心并肩。

提起龚澎,老人们总爱说“她像一道光”。1914年,她出生于横滨,辗转南阳、广州、上海。父亲龚振洲常抚着辛亥旧伤告诉女儿:自由,要自己去夺。

燕京大学时期,她能把莎士比亚倒背如流,也能在“一二·九”游行高呼口号;面对外媒,她笑言:“语言只是钥匙,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站哪边。”

可命运不惯着勇敢的人。1940年,她与朱德秘书刘文华草草成婚,随后被调往重庆。短短两年,高烧、手术、父逝、夫殁,四重打击一下子压来,像闷雷。

她缠着绷带继续做外事简报;坐轮椅也要给通讯社回电。有意思的是,正是这种倔强,吸引了同样锋芒毕露的乔冠华。

台灯下,他们对表修稿;他在稿纸边写唐诗,她在旁边画笑脸。郑安娜看出苗头,打趣:“才子才女,还装客套?”1943年冬,他们把叶剑英旧居布置成了新房。

新中国成立后,两人几乎把家安在外交部。夜里两点,楼道亮灯,一定是龚司长在改通稿;楼下车里打着瞌睡的,多半是等她的乔副部长。爱意,被他们藏在文件夹与人名卡片之间。

1969年,过劳埋下的雷爆了。龚澎突发脑溢血,昏迷四月。手术室外,周总理眼眶通红却没掉泪;乔冠华握着妻子的手,低声背《江城子》。1970年9月20日,她终于离去,那首悼词再无回声。

往后两年,家里常亮着微弱台灯。父亲说怕黑,其实怕黑暗吞掉母亲的影子。他放大照片,再拿放大镜去看;偶尔小酌,举杯对影,却只剩自己与空椅。

于是有了那句“想找个伴儿”。我深吸口气说:“爸爸,我们理解。你选谁,我们都接纳。”他点燃一支烟,烟头亮如豆灯,映出久违的安定。

多年以后我才明白,战火年代教会他们无畏,和平岁月却让人怕孤独。母亲的离去不是句号,她留下的,是父亲继续生活的勇气,也是我们子女脚下延伸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