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澎:新中国最杰出的女外交家之一,两任丈夫皆不平凡

发布时间:2025-07-16 22:29  浏览量:1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1942年夏天,重庆。

一个消息传得很快——“龚澎的父亲去世了”。

办事处里一时间安静下来,大家都在想,这事她得怎么扛。

可其实,那时候她已经经历了更沉重的事。

只是没人知道。

那会儿,日军在西南的轰炸越来越频繁,整个城市都处在一种紧绷的状态。

龚澎每天在八路军办事处和各国记者之间来回奔波,翻译、写稿、应对突发情况,几乎没有停下来的时候。

她是新华社的记者,更是中共第一位公开对外发布消息的女发言人。

她的英语非常好,那是书本里学出来的。

她是燕京大学毕业的,那个时候全国能用英文写社论、还能当众发言的知识女性,屈指可数。

龚澎算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位。

可说起来,她能走到这一步,并不是偶然。

她的父亲龚镇洲,辛亥革命时就是孙中山的部下。

后来因为政治斗争退居二线,家里虽然是名门之后,但生活其实很清贫。

龚澎从小就是靠着奖学金一路念到大学。1935年,她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是北京学生的领头人之一。

那时候,她就不是个只读书的姑娘。

1938年,她去了延安,再后来被调到八路军总部秘书处。

那时候她才二十四岁,已经能独立处理对外事务。

她很快就被彭德怀注意到,然后被带去太行山。

太行山那段时间很苦。

她原本身体就不算强壮,一开始根本适应不了山里的生活。

冷、水少、吃不饱,还得随时准备应对敌人的突然袭击。

可有人一直在帮她撑着。

刘文华,水利工程师出身,在德国留过学。

他比她大一岁,也是八路军总部的秘书。

两人因为工作接触很多,慢慢熟了。

刘文华很细心,不像军队里那种粗放的干部。

他会在她吃不下饭的时候悄悄给她留点炒面,也会在她翻译稿子卡住时静静看她一眼,说:“你行的,你脑子比我快。

他们的关系没怎么公开说过,倒是彭德怀看出来了。

彭老总不爱绕弯子,一次会议后拉着两人说:“你们要是合适,就赶紧定下来,革命不等人。”1940年8月1日,他们在一间土房里结了婚,八路军总部的战友们凑了点稻谷和红布,算是婚礼上的礼物。

婚后没多久,调令就来了。

中央要她去重庆,协助周恩来处理对外事务。

她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夫妻刚结婚就要分开,但她没说一个“不”字。

她是那种人,认定了事,就不回头。

到了重庆,她很快就站稳了脚。

每天面对的,是来自美国、苏联、英国、日本各国的记者,她一个人要应付所有的外事口径、翻译、记者会安排、文件处理。

她从不会在公开场合出错,哪怕是凌晨三点通宵写稿,第二天照样仪态端庄。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她接到了两个噩耗。

7月,她父亲因病去世。

接着,周恩来又悄悄告诉邓颖超:“刘文华也走了,在行军途中病死了。”周总理担心她受不了,一开始没敢说。

邓颖超是看着她长起来的,把她约到办事处后院,坐在石阶上,慢慢说出来。

龚澎听完没哭,眼神一下空了。

她只是点头,说:“我知道了。

第二天,她照常出现在记者会现场,没一个人看出她刚刚失去了最亲的两个人。

也是在那年秋天,一个新面孔出现在办事处——乔冠华。

他穿着灰色西装,眼神干净,说话慢条斯理,一开口就是标准的德语腔英语。

他是新来的《新华日报》国际版主编,从德国留学回来,主攻哲学。

在清华时是出了名的才子,23岁就拿了博士。

他们第一次真正对话,是在一次记者会结束后。

龚澎看他稿子里有个外交术语翻得不太准确,直接指出来。

乔冠华愣了一下,然后挑了挑眉,说:“你是对的,我在德国学的是康德和黑格尔,外交这块还得跟你学。

两人开始频繁合作,合写新闻稿,一起定传播策略。

乔冠华性格偏内敛,说话不多,但写东西一针见血。

龚澎外向,逻辑清晰,说起话来滴水不漏。

他们像是天生的搭档,互补得刚刚好。

1943年9月,他们结婚。

婚礼不大,但来的人分量都不轻。

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叶剑英、王若飞、博古...连毛泽东都送来了一句题词:“天生丽质双燕飞,千里姻缘一线牵。

婚后几年,他们一直在外事口工作。

乔冠华后来成了外交部的重要人物,参与了中美建交、联合国代表团等重大外交事务。

而龚澎,则成了中国第一代外交新闻发言人的代表人物。

她不是那种爱出风头的人,但她的稿子,常常被西方记者引用。

她翻译的文件,被送上联合国的讲台。

她说话不多,但每一次出现,都代表着那个特殊年代里中国女性的形象。

她从来没说过自己有多不容易。

可那些年,谁都知道,她一个人,扛起了共和国早期对外发声的一块阵地。

1970年,龚澎因病去世,年仅56岁。

那一天,外交部的人站在她曾经工作的门口,没人说话。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叫她“龚小姐”。

参考资料:

邓颖超,《回忆与思念》,人民出版社,1994年。

乔冠华,《乔冠华回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898—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

王炳南,《我所知道的外交战线》,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