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林徽因去世前一张工作照,那年49岁,面庞憔悴,瘦到脱相
发布时间:2025-07-25 01:22 浏览量:1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这张1950年的照片,是林徽因生前的最后一张工作照,照片上的她瘦得让人心疼,骨头都清晰可见,短发紧紧贴着头皮,额头显得特别宽大,眼睛和脸颊都深深凹陷下去,下巴尖得仿佛被刀削过。
她身上那件白色衬衫松松垮垮的,细得像竹竿一样的手臂从袖口露出来。
光看这张照片,谁能想得到,这个看起来病恹恹的女人,就是当年那个惊艳众人的“人间四月天”呢?
更让人心里难受的是,她那时刚做完肾脏切除手术,体重还不到70斤。
医生反复叮嘱她要卧床休息,可她硬是拖着病弱的身体,在病床上画设计图、写计算稿,这背后,到底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那时的林徽因才40多岁,本应是中年发福的年纪,可她却瘦成了这样,真不敢相信,曾经惊艳了时光的一代女神,如今竟变成了这副模样。
更让人叹息的是,这张照片拍下5年后,林徽因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年仅51岁。
回望林徽因的一生,你会发现,她的早逝其实并不是毫无预兆,而是早有端倪。
这张照片源自1953年林徽因的工作证,彼时她已49岁,照片中的她面容憔悴,身形极为消瘦,几乎瘦到能清晰看见骨骼轮廓。
当人们看到这张照片时,很难将眼前这般憔悴的模样,与曾经民国时期众人倾慕的第一女神联系起来。
提及林徽因,大众脑海中率先浮现的,往往是她与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之间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故事,以及那些被众多才子竞相追求的浪漫过往。
然而,情感故事其实只是林徽因人生的边角料,而让她真正倾尽心血、为之奋斗一生的,是她的建筑事业。
要说林徽因对建筑痴迷到何种程度,还得从她16岁在英国的经历说起。
那时,她有个女同学天天在宿舍里画房子,画得极为精细,就连屋檐上瓦片的纹路都刻画得清晰可辨。
林徽因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整日缠着她问这问那,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她才知道世界上还有“建筑师”这样一个能把艺术与实用完美结合的职业。
1924年,年仅20岁的林徽因与梁思成携手踏上了赴美求学的征程,他们的目的地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时该校的建筑系竟有不成文的规定——不招收女生。
这可把林徽因气坏了,她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先报考了美术系,而后,将建筑系的全部课程都一一旁听了个遍。
她绘制的建筑图纸水准极高,甚至被教授当作优秀范本在课堂上展示,就连那些男生瞧见后,也都纷纷自叹不如。
林徽因的肺病隐患,其实早在她学成返回祖国之后便已悄然埋下。
1928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应张学良之邀,奔赴沈阳的东北大学着手创建建筑系。
那年的冬日冷得极不寻常,她身着单薄的衣衫,在教室里专注地为学生们绘制图纸,即便手指已冻得发紫,也未曾停下手中的笔。
彼时的东北,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在这样的环境下,林徽因察觉自己染上了肺病,迫于无奈,1930年她只得回到北平安心养病。
次年春节,林徽因陪同他人前往协和医院看病,谁承想,医生敏锐地察觉到她状态异常,一番检查后,发现她的肺病已然十分严重,医生郑重叮嘱她,必须独自静养,且不能与孩子接触。
自那时起,肺病便如影子一般,紧紧纠缠着林徽因,无论她行至何处,这病痛都如影随形,无休止地折磨着她,甚至对她的建筑事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有一次,林徽因本已做好前往敦煌进行考察的准备,然而途中肺病突然发作,她只能满心遗憾地折返,由此可见,此时她的肺病已严重到极大地干扰了正常工作。
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打破了北平的宁静,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山西佛光寺大殿勘测完毕后,一同前往协和医院体检。
检查结果表明,梁思成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病,而林徽因的肺部情况更为严峻,已然出现了空洞,不过,若将二人的病情放在一起比较,林徽因的病情明显更为危急。
医生严肃地告诫她,就她当下的身体状况,根本无法承受路途的颠簸劳顿。
果不其然,当他们一行人行至湖南时,林徽因的肺炎突然发作,高烧持续不退,整个人虚弱不堪,好在途中他们幸运地遇到了一位曾留学日本的女医生,在这位女医生的悉心救治下,林徽因才得以撑到抵达昆明,否则,她恐怕很难活着到达。
那时,梁思成年轻时车祸留下的后遗症时常发作,脊椎痛得常常无法坐立,林徽因不得不卷起袖子,承担起买菜、做饭、洗衣等家务。
后来,他们又从昆明辗转来到四川宜宾李庄,因为梁思成患了破伤风无法同行,林徽因只能独自带着母亲和两个孩子,来到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
刚到李庄,她的肺结核就复发了,而且病情凶猛,之前在湖南那场四十多度的高烧,持续了半个多月才退,早已严重侵蚀了她的身体。
肺病需要静养,但长期的颠沛流离,加上要照顾老人和孩子,可林徽因哪有静养的条件?
病情复发后,她只能躺在床上,病情稍有好转,她就闲不住了。
白天,她强撑着瘦弱且被病痛侵扰的身躯,缓缓走上街头去打油、买醋;晚上,她便就着那昏黄微弱的灯光,为梁思成和孩子们缝补那些破旧的衣衫。
即便身患重病,林徽因只要身体稍有起色,就会在床上忙碌起来,她整理资料、撰写读书笔记,为梁思成撰写《中国建筑史》做准备。
1941年4月,当梁思成终于来到李庄时,林徽因已经成了一个不停咳嗽的病人,从此再也没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即便如此,她依然在病榻上坚持工作。
抗战胜利之后,林徽因的好友费慰梅出于对她的关切,特意托请美国一位声名远扬的胸外科专家为林徽因做身体检查。
彼时,林徽因的病情已发展至中后期,检查结果不出众人所料——她的双肺以及一个肾脏均已被感染,医生神色凝重地告知费慰梅,以林徽因当下的身体状况,生命最多只剩五年。
费慰梅思虑再三,最终决定将这个残酷的结果隐瞒下来,而林徽因也未曾主动询问,不过,费慰梅心中却有着自己的判断:“我想,她全都知道。”
1947年岁末之际,无情的结核菌悄然侵袭了林徽因的肾脏,病情危急之下,她不得不于北京接受肾切除手术。
在林徽因生命的最后阶段,她还深度参与了另一项意义非凡的重要工作——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与建造。
为了将纪念碑的设计做到尽善尽美,她不辞辛劳,反复比对、深入钻研世界各地、各个历史时期的花草图案。
她笔下的每一朵花、每一片叶,都倾注了无数心血,经过了数十次甚至上百次的精心描画,
但对林徽因来说,这却成了一部充满遗憾的未完成之作。
1954年秋天,她的病情陡然恶化,已然完全无法继续工作,每日,她只能在病床上艰难地咳嗽、喘息,常常彻夜辗转难眠。
尽管她的双眸依旧深邃有神,但眼窝深深凹陷,身形消瘦得令人心惊,脸上更是没有一丝血色。
1955年初,梁思成重病入院,紧接着林徽因也住进了他隔壁的病房,梁思成病情稍有好转后,每天都到林徽因的病房陪着她,但此时的林徽因已经非常虚弱,很难讲话了。
3月31日深夜,林徽因气息微弱,她轻声对护士说,想见一见梁思成,护士回答:“夜深了,有话明天再谈吧。”然而,林徽因已经再也没有力气再开口了。
就在黎明将至的前一刻,她悄然离世,那最后的话语,终究没能说出口。
林徽因出生在农历四月,去世在公历4月,这或许就是她一生与4月的特殊缘分吧。
凤凰网读书——林徽因,被世人误读最多的民国才女 2022-10-18
《留学生》杂志——梁思成和林徽因:走上一条非凡的建筑人生之路 2022年12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