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谭钟麟墓地:四周翠柳环绕,庄严肃穆,墓碑亭上的字令人惊叹
发布时间:2025-07-23 18:37 浏览量:1
大家在阅读前,先点击上面的“关注”,感谢各位的支持,希望能给大家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并与您分享阅读的快乐!笔者后续将会为大家带来更多的精彩故事!
在湖南长沙市望城县白泉乡白泉村荷叶塘(今属岳麓区坪塘街道)有一座清代名人墓地,这座墓地坐东朝西,四周翠柳环绕,庄严肃穆,墓地北前方有一座神道碑亭,亭为石构,呈六方形,背负祁阳石碑1通,高约2.3米,宽约1米。碑上的字出自清末著名书法家黄自元之手,令人看后,阵阵惊叹。
现如今,每年都有慕名者和游客来到这里祭扫,那么这座清代名人墓地里长眠之人到底是何人呢?我们如果回顾历史,便会发现这座清代名人墓地的主人,不是别人,正是晚清名臣谭仲麟。
谭钟麟作为晚清名臣之一,他政绩卓著,以直言敢谏,传誉朝中,名振海内,谭钟麟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府茶陵州石床乡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颇有名望的教书先生。
谭钟麟有兄弟四人,他在家中排行老三,谭钟麟天资聪慧,颇有慧根,在父亲的教授和引导之下,谭钟麟读遍百家之经典,成为了一个颇有学识的小才子。
后续,等到其岁数稍长之际,他的父亲不幸因病离世,这就使得他和几个兄弟失去了依靠,母亲刘氏则肩负起了教养孩子的重担。
1838年,谭钟麟16岁了,他像他的祖父和父亲那样,为了生计,在当地开设私塾,成为了一名教书先生,当时,谭钟麟白天在自己开设的私塾教授学生,晚上则是刻苦读书,为将来参加科举考试做充足的准备。
1843年,21岁的谭钟麟参加了提学考试,在这次提学考试中,他发挥出色,考中了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进入到州学学习的机会和资格。
后续,在州学学有所成的谭钟麟先是在乡试中考中了举人,随后来到京城参加会试,高中进士,被清廷安排到翰林院,成为了一名庶吉士,就这样,谭钟麟由此开启了他的仕途之路。
谭钟麟成为翰林院的庶吉士后,他做事兢兢业业,诚诚恳恳,使得他得到了上级官吏的赏识,在上级官吏的保举之下,他先后被清廷提拔为会试同考官以及湖北乡试副考官。
1862年,谭钟麟在到任湖北乡试副考官后,坚持按照朝廷的规章制度来办事,确保了湖北地区乡试的顺利开展,这就使得他备受好评,获得了很好的口碑。
一年之后,谭钟麟在湖北乡试副考官任上的政绩,使得他得到了清廷统治者的赏识,他因而被擢升官职,出任江南道监察御史一职。
谭钟麟到任江南道监察御史一职后,直言敢谏,多次向清廷上谏了许多务实和实用的建议,这就令他越发的受上级官吏的赏识和信任。
1866年,杭州府遗缺知府,清廷命新任浙江巡抚李瀚章挑选合适的人选来补杭州知府这个空缺,当时,谭钟麟来到浙江巡抚府衙来拜会李瀚章。
谭钟麟见到李瀚章后,以下级官员的身份向恭恭敬敬地其行了跪拜大礼,但是李瀚章对于谭钟麟的态度却是十分傲慢和轻视,他只是瞄了一眼谭钟麟,便坐在长椅上,自顾自地饮起了茶。
而跪在地上许久的谭钟麟见李瀚章对自己的态度如此傲慢无礼,便一脸严肃地对这端坐在长椅的谭钟麟说道:李大人,你是否腿脚有毛病?”
而端坐在长椅上的李瀚章则一脸疑惑地回答道:“没有。
谭钟麟这边听后,则是继续开口问道:那么李大人你可能是患了眼疾!
李瀚章一听这话,脸色不悦地回问道:谭大人,你这番话语,到底有何用意?
谭钟麟见李瀚章开始反问自己,便对其说道:既然李大人你身体并无欠恙之处,为何下官已跪拜多时,你却始终没有任何表示呢?
谭钟麟的这番话,令端坐在长椅上的李瀚章有点不好意思了,便起身站起,准备开口向谭钟麟进行解释。
但谭钟麟却并没有给他解释的机会,而是当即直言道:李大人,你可以在下官面前,摆一品大员的架子,也有权免我的官职,但无论如何,当下级官吏向您跪行大礼时,怎么也得表现出起码的尊重吧?”
谭钟麟说罢,便起身,拂袖而去,令李瀚章感到脸面挂不住了,事后,李瀚章身边的幕僚和随从纷纷要求其对谭钟麟进行惩治,起初,李瀚章也有这个想法,但是李瀚章在冷静下来,细想一番后,觉得错在自己,自己太过傲慢无礼了,为此,他当即登门向谭钟麟进行道歉,还在道完歉后,将维护尊严,刚正不爱的谭钟麟推举成为了杭州知府。
谭钟麟出任杭州知府后,清理赋税,惩治为非作歹的豪强和土匪,令杭州这个地方政清人和,也令清廷的统治者越发的信任和器重他,他的仕途之路也因此平步青云,节节高升,在往后的几十年时间里, 谭钟麟从杭州知府一路升迁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他在这些清廷的重要职务上,兴利除弊,开拓出新局面,成为了一位勤政务实的能臣。
但是在1899年时,作为朝中重臣的谭钟麟对慈禧太后租借香港九龙于英国事件不满,以年迈为由告老辞官,回到了湖南长沙老家度过了自己的往后时光。
1905年,谭钟麟因病,病逝于老家的住所内,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谭钟麟病逝后,他的家里人将其安葬在长沙白泉村荷叶塘,这座墓地规模很大,很是气派,不仅不仅有碑亭还有神道 华表 墓庐 石兽 等等,但是在后续遭到人为的破坏,仅留下墓冢和一座神道碑亭。
但好在,现如今,当地的有关部门对这里进行了修缮和保护,将这里设为文物保护单位,使得这座墓地得以保存至今。
时至今日,每年都有游客和慕名者来到这里祭扫,祭奠和缅怀这位晚清的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