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张佩纶墓地:破败寒酸,毫不起眼,除了当地人,知之者甚少
发布时间:2025-07-16 18:02 浏览量:1
大家在阅读前,先点击上面的“关注”,感谢各位的支持,希望能给大家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并与您分享阅读的快乐!笔者后续将会为大家带来更多的精彩故事!
在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王官营镇北黑山沟村西部一座小山脚下有一座清代名人墓地,这座清代名人墓地历经百年,现如今破败寒酸,毫不起眼。
虽然说这座墓地破败寒酸,但这座墓地里的长眠者,身份却极其不一般,这座墓地的主人不是别人,正是清末大臣张佩纶。
张佩纶是晚清“清流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浙江杭州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父亲张印塘,曾任安徽按察使,孙女则是著名女作家张爱玲。
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之家,使得张佩纶从小不仅过着艺术无语的生活,还受到了非常良好的教育。
孩童时代的张佩纶聪慧,活泼,喜欢读书,在父亲张印塘的引导之下,他熟读百家之经典,成为了一个学识过人的“少年才子”。
作为父亲的张印塘对其寄予厚望,希望他长大之后能够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然而世事无常,造化弄人,1854年,张印塘患了重疾,病逝于徽州。
父亲的突然病逝,不仅让张家失去了主心骨,也让还不到7岁的张佩纶失去了引路人,不得不自力更生,像一个成年人一样面对着生活的苦楚。
后续,张佩纶在战乱中长大,在战乱中,他颠沛流离,但他却并未停止学习和读书,反而是继续勤劳加刻苦的读书,不断精进自己的学识。
1870年,22岁的张佩纶赴顺天府参加乡试,在这次乡试中,他发挥出色,考中了举人,获得了赴京参加会试的资格和机会。
在随后的会试和殿试中,他依旧保持了非常好的精神状态,考出了非常好的成绩,考中了进士,被清廷安排到了翰林院,成为了一名庶吉士,就这样,张佩纶如愿开启了他的仕途之路。
张佩纶成为翰林院的庶吉士后,兢兢业业,诚诚恳恳,这就使得他获得了上级官吏的赏识,在上级官吏的举荐和保举之下,他先后出任翰林院编修,侍讲等职务。
在担任日讲起居注官期间,河南山西等地接连爆发了灾害,张佩纶获悉这个情况后,便上奏进言,提出了几条针对性的建议,获得了清廷的采纳。
1879年,张佩纶的老母亲病故,张佩纶回乡丁忧,为母亲守孝,守孝结束后,张佩纶在父亲生前好友李鸿章的邀请下,投入其门下,成为了李鸿章的幕僚。
后续,在李鸿章的保举下,张佩纶得以受到朝廷的重用,出任左副都御史,张佩纶成为左副都御史,刚正不阿,接连弹劾罢免清廷的失职官员,使得朝廷为之震动,他也因此成为了清廷“清流党”的一员。
1884年,张佩纶奉旨前往福建,督办海疆事务,张佩纶到任之后,整顿军纪,加强训练,并多次上书朝廷,希望朝廷能够积极备战,做好应对。
但是,清廷并未采纳他的建议,并且在随后的马江海战失败后,将主战的张佩纶给革职了,并将其戍往察哈尔察罕陀罗海、张家口等地赎罪。张佩纶对此十分无奈,在清廷的贬斥中去往察哈尔察罕陀罗海、张家口等地赎罪。
几年之后,张佩纶获释返回京城,作为昔日上司的李鸿章再次接纳了他,将他安排到幕下,成为了李鸿章身边掌管文书的一个幕僚。
当时,张佩纶的夫人已经过世,李鸿章便作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将自己的宝贝小女儿李菊藕许配给了张佩纶为妻,使得二人之间由上下级的关系成为了“丈婿”的关系。李菊藕与张佩纶的年龄相差较大,但夫妇赌棋抚琴,唱和吟咏,过的是其乐融融。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张佩纶曾多次建议自己的老丈人李鸿章先将驻朝清军撤回,“示弱骄敌,再图大举”,以达到迷惑日军的目的,结果,这个事情被御史端良获悉,他便上奏朝廷,弹劾张佩纶“干预公事”,张佩纶遂及被清廷下令驱逐回籍,张佩纶无可奈何,只能够带着一家老小来到南京侨居。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大沽口,当时在住所听闻这个消息后的张佩纶悲愤不已,为此心急如焚“咳血升许”。
后续,八国联军攻入京师,李鸿章便将张佩纶召回京师,与其一道办理和谈事宜,当时,在李鸿章的多次保举之下,清廷曾准备以四品京堂官启用他,但是张佩纶已对做官心灰意冷,因此坚决推辞,没有再重返官场。
后续,张佩纶一直带着妻儿老小在南京生活,度过了他晚年的时光,1903年2月,张佩纶病逝于南京,时年56岁。张佩纶病逝后。遗下一子一女,大的7岁,小的才2岁。男孩就是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女孩就是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
后续,张佩纶的亲属和家属遵照其遗愿,将其安葬在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王官营镇北黑山沟村3公里处一座小山脚下,这座墓地呈圆形,砖水泥结构,直径4.5米,高出地表1米。墓分两室,中间有隔墙,为张佩纶与李菊藕(李鸿章之女)的合葬墓。
后续,这座墓地曾遭人为破坏,好在当地有关部门对这里进行了保护和修缮,才使得这块墓地得以保存了下来。
现如今,这块墓地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是由于历经百年的风雨,这块墓地破败寒酸,除了当地人,知之者甚少,如果有来到于此的慕名者和探访者,必须在当地人的引导之下,才能够找到这座清代名人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