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民国风流才子,建国后打算去北京当官,突然想起自己是汉奸
发布时间:2025-07-18 09:45 浏览量:1
1950年上海街头,一位化名“张嘉仪”的中年文人在邮局前反复摩挲着梁漱溟的亲笔信,信纸边缘已被汗水浸软。
这位曾以汪伪政权宣传部次长身份起草卖国“艳电”的汉奸,此刻竟获新中国文化名流邀约赴京任职。
当他抬眼望见满街飘扬的红旗与“建设新中国”的标语时,伪装的儒雅骤然碎裂——十四年的逃亡路上,他第一次被“汉奸”二字刺得浑身战栗。
温州隐匿:文化圈里的伪君子
1949年浙江温州书画雅集上,新晋文化人“张嘉仪”以精妙书法博得满堂彩。当地名士刘景晨赞其“学识渊博”,却不知此人正是遭全国通缉的胡兰成。
他早年在汪伪政府起草《战难,和亦不易》为投降主义张目,日本投降后仓皇出逃,以假身份混入温州文化圈。
当新政权建立的消息传来,他竟在日记中写下“山河焕然”的感慨,仿佛自己与那段附逆历史毫无瓜葛。
梁漱溟的笔友:文化名流的意外邀约
1950年初春,胡兰成以研究王阳明心学为由致信儒学大家梁漱溟。他刻意模仿进步文风,信中称颂“新中国的朝阳照亮千年阴霾”。梁漱溟欣赏其文采,多次回信讨论传统文化复兴。
当胡兰成试探求职意向时,梁漱溟爽快应允:“京中需才,君可北来。”这封邀请函让胡兰成狂喜不已——他幻想以学者身份重返权力边缘,甚至特意重读毛泽东著作以备交谈。
上海街头的冷汗:汉奸身份的觉醒
赴京列车启动前夜,胡兰成漫步外滩。海关大楼传出《歌唱祖国》的合唱声,一群少先队员系着红领巾与他擦肩而过。
这一刻他突然僵立:1943年他因预言“日本必败”遭汪精卫逮捕,是侄女青芸跪求日本领事才救他出狱;1945年他出版《中国人的声音》为日军辩护,称“日本统治优于美国”。
红旗下的新生中国,怎容得下满手血债的汉奸?行李箱里那本署名“胡兰成”的《山河岁月》,此刻重如千钧。
逃亡日本:异乡终老的宿命
调头南逃的胡兰成蜷缩在开往广州的货轮底舱,怀里紧揣着最后一任妻子佘爱珍的地址。这个曾让张爱玲“低到尘埃里”的风流才子,最终在东京陋巷度过余生。
日本文化界称他“诤诤敢言之士”,他却至死攥着“中华民国”护照,临终前在宣纸上颤抖写下“江山如梦”。
讽刺的是,当年被他抛弃的张爱玲寄来30万元分手费供养他逃亡,而他晚年竟对访客宣称:“爱玲最知我。”
才情与背叛:胡兰成的矛盾底色
胡兰成的悲剧早在1938年埋下。当武汉陷落时,他在《南华日报》发表社论鼓吹“和虽不易但也要和”,被汪精卫夫妇惊为“国士”。这个出身绍兴贫农的才子,既能在《今生今世》中将故乡桑树写得“金黄娇嫩,连阳光都成了新的”,又能在政治赌局中押注卖国政权7。其子胡纪元晚年坦言:“父亲像大海能容百川,却忘了海水本应是咸的。”
胡兰成墓前香炉积满枯樱时,温州档案部门正整理“张嘉仪”的往来信札。其中致梁漱溟未寄出的绝笔如此写道:“每见长江东流,便知此生归途已断。”
参考资料:
《胡兰成传》(北方妇女出版社)、《今生今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汪伪政权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胡纪元口述《我的父亲胡兰成》(《北京文艺》2009年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