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文学史上的茶陵派、前后七子和吴中四才子

发布时间:2025-07-11 16:07  浏览量:1

读《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在明朝第九位皇帝朱祐樘时期,关于李东阳叙述篇,看到了一个词“茶陵派”,AI搜索一下,又连带出来“台阁体”、“前后七子”和“吴中四才子”等文学诗词派。

李东阳是湖南茶陵人,是文学史上“茶陵派”的代表,与刘健、谢迁构成明弘治期的内阁三人组,善谋略,是当时的政坛领袖,也是文坛大家,粉丝成群,追随者仿照他的诗文风格形成了文学史上的“茶陵派”。茶陵派强调诗词轶宋窥唐,主张“法度与声调”,旨在扭转文坛浮华之风,是“内阁体”与“前后七子”复古文学的过度派别,在明代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台阁体”是永乐到成化年间文坛上出现的所谓台阁体诗,以内阁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文学创作风格,内容较贫乏,多为应制应酬而做,题材常为颂圣德、歌太平。

“前七子”活动在弘治、正德年间,代表人物李梦阳、何景明,成员有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内阁体八股文。

“后七子”活动在嘉靖、隆庆、万历时期,代表人物李攀龙、王世贞,成员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继承前七子的文学复古主张,将复古运动推向高潮。

吴中四才子,也称为江南四大才子,分别是祝允明(祝枝山)、唐寅(唐伯虎)、文徵明、徐祯卿。四才子结局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