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严嵩的七律,朴实凝练,层层铺垫,结尾显得水到渠成

发布时间:2025-07-28 02:47  浏览量:1

人生可以有很多种活法,也没有谁说过,一定要光鲜亮丽才算出彩。日子大多数时候就是苦里夹着些微甜,大家暗里较劲,谁又真的全身而退过呢?

严嵩,这名字在明朝史册里辉映出两道极端的光,是天资卓绝的少年状元,也是被钉上历史耻辱柱的“奸臣”;人们对他的评价各种极端,看似泾渭分明,回头细想,复杂得很!24岁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江西分宜一带正经有名望的人。当年身形高大,声音响亮,写字作诗,一手漂亮,满大街的才子都不如他一半。

但世人何尝想过,严嵩原来的选择其实并不复杂——大多数人生的难题也没个固定套路。初入仕途,他先后归顺权臣,又远离朝堂,一切似乎从谜一样起头了。嘉靖年间的大权独揽,都说他心狠手辣,忘了其实他也只是个被外部环境裹挟着走的凡人。

不是每个人都能预判自己的命运,一步踏错,谁能回头?严嵩走仕途路很顺也很不顺。刚走仕途中路,看到前朝权臣刘瑾横行专权,便借口生病悄然退隐。这个做法现在看似明智,那会儿谁知是为了保命?

**他明明没有大志,却又不得不再入官场。**诗里说得清楚:“非才岂合仍求仕。”明知不是那块料,不也只能走下去?岁月不等人。严嵩回钤山闭门读书的那些年,多半真过腻了人情冷暖。过去同僚一半成了陌路,很多故事转头就不能再说。

可偏偏世道变了,朝廷大用人之际,他是被催着回去的。嘉靖初年国政多事,新帝刚立,吏部一次次写信催他,哪还由得他慢慢挑?官方信件一到,他即使满身病,还得收拾精神,朝服披上,镜中憔悴样子自己都不忍细看。说羞愧,是真难过,却又夹杂点无奈。谁能比谁潇洒?

生活常常这样,明明无比委屈,可等真正机会来了又舍不得错过。他嘴里说着“薄禄深悲不逮亲”,可一旦席位递到面前,姿态再卑微,也不愿死守家乡。谁说这不人之常情?古今多少仕子求名利,其实都是求点儿安稳,别跟家人一起受苦罢了。

严格说来,严嵩眼下这步棋并不好走。有人认为他一介书生,全凭机遇,才飞黄腾达。也有人说,没有心机哪有生存空间?他回官路途中,船过沧波,江水翻涌,诗人自叹一声:“回瞻松柏自沾巾。”离家不舍,身世飘零情绪复杂。可下一刻,这份心酸又荡然无存,有时巴不得赶紧投入新生活。那份依依惜别仿佛成了升官路上的调味剂,说多了反倒虚伪。

再回头看严嵩的仕途起落,总以为他每一步都早有筹谋。可真有那么多计划吗?大多数事说不好,他自己也迷糊。朋友一再劝他留在山中,他却执意返京,表面是为天下苍生,其实终究离不开那张朝堂网。人一旦尝过权力的滋味,还能回头?

**到了嘉靖一朝,严嵩猛地红透半边天。**深得皇帝信任,成了内阁首辅。昔日诗书气节一点比不上圆滑手段。与权臣对垒时,他似乎又换了副面孔。外头人骂他奸佞,还不是看他上位太快了?明明曾是有志青年,为何变得自私自利?

或许世道早就告诉了严嵩:想要生存,不能只讲规矩。人间是如此残酷。他早年的学问修养,老一辈都颇为欣赏。到头来,这些知识反倒成了获取权势的筹码。诗词歌赋,到底没能让他免于“奸臣”恶名。

严嵩晚年的结局极为惨淡。皇帝失宠,亲朋离散,最终只落得个疾病缠身。儿孙流放,昔日荣华不过昙花一现。很多人议论他,这样的结局算不算活该?也许该同情他一点,毕竟他只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他曾有过理想,却在一次次权力分配中迷失。走得远了,连自己是谁都快忘了。凛然正气、儒家情怀,只能在诗里找找了。当年诗句情真意切,“七看梅发楚江滨,多难空余一病身。”换作外人,谁能念出这样的沧桑?

你说他是奸臣,没错;可他是真的坏到了骨子里吗?也不必那般。明史记载,严嵩也曾为百姓办事,苦衷谁懂?有些污点,竟是不得已而为之。要说全怪个人贪念,难免冤枉。

“此日沧波理征棹,回瞻松柏自沾巾。”故乡,名利,志气,怨气,真真假假全混到了一处。回望两百多年后的人还能咀嚼一番他的诗句,竟觉得什么意思都像,什么也不像。

有意思的是,一些资料提那年朝堂就缺人,严嵩的复出本也是众望所归。可也有人说,那会儿他早就心存野心,根本没打算一辈子清贫。谁信呢?各有各的说法。即便后人看得再清楚,当局者就是看不清。

你信历史会重演吗?说不准。严嵩那样的人物,今天,明天,可能后天还会再出现。每个时代都不缺他这种“聪明人”。只是换了世界,换了方式罢了。‍

就像打牌一样,抽到什么牌没人能控制。严嵩走过的那段道途,有时候真像一盘扑克牌,赢了几把不等于稳赢到底。他掩饰自己,逃避自己,又不得不看着自己陷进去,还说不定有没有机会后悔,真要后悔起来又赢不过现实。

最后说一句,明代的严嵩既非天生的坏人,亦不是完美的受害者。他曾离开官场,也曾迫不及待奔赴朝堂。诗里的悲怆与后来的跋扈,是同一个灵魂里的两面——明知世道不公,却又甘愿沦陷其中。现实就是这样的,无论你承认还是不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