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岁严世蕃流放雷州后随即处死,朱厚熜大骂:他的父亲严嵩何在?

发布时间:2025-08-17 14:44  浏览量:2

严世蕃:风雨天下,朱厚熜为何忍心断恩?

都说墙倒众人推,可一个人跌到谷底那一刻,他心里大概早已预演过无数次结局。1565年三月,风还没全吹暖,严世蕃跪在法场,两眼泪痕斑斑,还拽着罗文龙嚎啕,可几天前他在狱中还拍着胸脯,很有谱地说“皇帝不会真的杀我,最多杀徐阶。”旁人听了都觉稀奇,这人到底脑子里装着些什么?等到刀落头分,那点聪明、那份自信,只剩一滩泥。——这就是严世蕃的最后。

话说严世蕃这一头栽进死局,其实线头早已埋下。父亲严嵩在朝堂上混了几十年风雨,能长寿不是没缘由。严世蕃生来自带主角光环,十九岁入国子监,妥妥的官二代,不用挤破头,也不用背几百斤状元卷。身子有点不利索,模样也不添彩,可这不耽误,他肚里满是货,读书厉害得能让人拍案叫绝。国子监里的老师都称赞他,觉得这小子必定有一番作为。

有时候人其实是最容易被自己骗的。严世蕃不掩真心,自觉“天下才子不过三人”,还不忘把自己排在首位。听起来像玩笑,可看他做事那股子狠劲,倒真信了自己是天命所归。但才华这种东西,若用在歪处,就跟套路没什么两样。明朝那阵儿,皇帝动不动闭关修炼,青词、斋戒、香火祈愿,说白了还是求个心安——皇帝信这个,臣子们就比谁会写一手“神仙都爱看”的词。严嵩号称青词大家,人前耀眼,其实背后多靠儿子代笔。严世蕃下笔如神,写得云卷云舒,老爹年纪大了,家里的事儿就烂熟于心,全靠俩人配合,朱厚熜看着一个,实则用着俩。

许多人说严世蕃聪明,嘴甜,办事更有一套。不光能读书,还懂揣摩皇帝那点小心思。嘉靖皇上喜欢说半句留半句,藏着掖着,看谁能把韭菜割得齐。一次倭乱,皇帝让严嵩处理人事,老严看信理解错了,举荐自己这边胡宗宪。儿子严世蕃一瞄,觉得不妥,紧忙把主意改成推荐杨宜,还顺道踩一脚胡宗宪。等皇帝看着舒心了,严嵩都还没反应过来。细想这两父子,一个掌舵,一个掌舵的舵。

但这股子精明用到极处,也带来了大祸。干得太绝,收得太紧,严世蕃手里攒的钱多得没数。工部左侍郎那几年,他敲敲打打,玩得风生水起。每修一条路,每盖一个殿,都能捞一笔。难怪到了他家,黄金银子堆成山。外头人说,朝臣里有钱的数来数去,严世蕃排头名不谦让。

人心贪婪,越捞越多,还贪色。严世蕃家里妻妾几十口,连丫鬟、女仆都麻袋装不下。喝酒作乐,把朝中大事当儿戏。谁不顺眼,谁碍事,他就用自己那些歪招子把人踩了下去。正直的人见了他能绕着走——谁敢碰这颗烫手山芋?

有意思的是,那些倒下的人,有的其实还帮过他。夏言当初帮严家不少,后来偏偏成了“挡道的石头”,让严世蕃觉得不能留,于是眼也不眨地策划诬陷,最终让夏言死在西市街口。朝堂风气坏了,锦衣卫沈錬弹劾他们贪赃、欺辱宗室,结果没两天也被收拾得干净利落,连子女都没个好下场。再后来杨继盛,弹劾就弹劾,皇上一句话,脑袋落地。甚至连东宫太子朱载坖,都得送钱给严世蕃,才敢稳坐宫里吃饭。

讲到这里,你可能要问,这严家父子真就无敌了?其实风头最盛的时候,树也开始摇了。人怕出名猪怕壮,“不怕人偷,就怕人惦记”,徐阶盯了他们很多年。徐阶本来不是贪图权势的角色,可被贬了多年再回京,已不再是昔日少年。他装作“忘旧仇”,把孙女送去严家做联姻,实际上暗中查访,等着逮住一丝机会。识得风向的,也不只是他,连道士蓝道行都成了嘉靖的新宠。蓝道行会说话,跟皇上聊“心学”,架空了严家父子的一半权势。

严嵩年纪老了,严世蕃也渐渐失控,皇帝看着心中生了隔阂。徐阶一面与严家周旋,一面慢慢积蓄力量。他看准时机,借罗文龙和通倭案,给严世蕃定了死罪。嘉靖本就是多疑善变的人,看到严府搜出来的几座金山、银洋,气得发抖——这皇位坐着,还没过得樊楼严家阔气。

严世蕃到死还不服气,认为皇帝离不开他们父子,说什么“燎原火自有倒海水”。可这句话跟他命一样,说出去就没回头路。刀斩下来,懦弱与嚣张一起归了土。至于那个一直被他笃定能护持的老父亲严嵩,终究也没逃掉孤苦潦倒、病死街头的命运。

最后朱厚熜没有亲手杀了严嵩,这里面到底是难舍旧情,还是只剩了一口气,谁也说不清。皇帝坐了几十年,狠得下手,也未必真没点挂念。严家搜出来的金银财宝,闪着冷光——那是一个家族把帝国权力变成私产的轨迹,也是天下起落里最常见的悲凉。你看这些人,曾经那样地活着,最后谁都保护不了谁。

走到故事尾声,你不得不问一句,这种人,这种命,到底是聪明太甚,还是自作自受?历史不会给答案,只有一句半句话,留在人心里:难得糊涂,难得圆满。或者,人总是看不清自己将落在哪间风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