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场古代贪腐大案勘破“历史的谜局”
发布时间:2025-08-26 22:48 浏览量:1
近日,由《廉政瞭望》杂志社策划的新书《历史的谜局》出版,该书聚焦并解读了明清两朝13场影响深远的历史大案。作者以通俗文学的笔法挖掘史料,将明清时期这13场案件的案情一一梳理并还原,着重剖析案件发生的时代背景与后续影响,通过历史风云人物在扑朔迷离的案件旋涡中的两难抉择与可叹命运,透视出封建帝国运行的明暗逻辑。本刊专访本书作者之一、资深媒体人、畅销书作家龙在宇,请他分享本书创作心得。
《历史的谜局》聚焦并解读了明清帝国13场影响深远的历史大案。(刘怀乐/摄)
严世蕃是研究明史的绝好标本
廉政瞭望·官察室:《历史的谜局》聚焦并解读了明清13场影响深远的历史大案,请问你们在策划之初,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又是如何从明清两朝五百多年的历史中选择出这13个案子的?
龙在宇:历史是一座风景,拥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独特魅力。欣赏这样的风景,自然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其中案件就是一种重要的角度。历史研究者总是对各种“拍案惊奇”与“大案录”兴趣盎然,这种兴趣当然不是凭空而来的。如同一部小说,高潮部分总是最吸引人,各种矛盾交织,各色人等悉数出场,令人欲罢不能。真实历史中,重大案件的发生,往往也具有这样的背景:各方矛盾已不可调和,刀光剑影中,你方唱罢我登场。可以这样说,重大案件就是历史的高潮。
中国封建王朝所爆发的众多政治大案中,绝大部分与贪腐有关,甚至本身就是贪腐大案。我们选取明清两朝这13场贪腐大案,是因为可以从这些案件中再现风云跌宕的历史,品读王朝兴衰更替的往事,感受身处其中的帝王将相、黎民百姓的抉择与无奈。
廉政瞭望·官察室:让我们来聊一聊书的内容。《历史的谜局》在讲严嵩父子案时,你们开篇的第一句话说,“作为历史爱好者,从不掩饰对严世蕃的‘爱恨交加’。”如何理解这句话?
龙在宇:“喜爱”严世蕃,是因为他能够让我们在读明史时节约不少精力与时间。历史不仅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还要展现一个时期的风俗、民情,乃至引车卖浆者的生活琐碎。中国的正史以及各种通俗类历史著作,写的都是王朝宫廷那些事、内阁那些事。对于中国这样拥有2000年漫长封建王朝历史的国家,深宫高墙内的权谋算计、尔虞我诈,既厚黑、晦暗,又过于熟悉,甚至换汤不换药。所以说,皇皇数十万言的正史,并不能道出历史本来的瑰丽万千。
譬如大明王朝,它是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封建王朝,也是第一个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朝代,众多的特性,使它必然具有独树一帜的气质。而这些独特气质,不仅体现在上层建筑上,更反映在经济基础上。按照这一观点,严世蕃无疑是研究明史的一个绝好标本。从上层建筑来说,他是权倾天下的小阁老;从经济基础来说,严世蕃不同于徐阶、高拱、张居正,甚至与父亲严嵩也大相径庭。
严嵩与他的政敌们,无一例外是科场出身的精英知识分子,既可以说满腹经纶,又可以说在思想上受到某些禁锢与“阉割”。严世蕃则不同,他没有考取过功名,身上带着泼皮无赖的痞性,喜爱结交三教九流的朋友,既穷奢极欲,有时也豪爽仗义。读严世蕃的故事,看他退朝之后如何周旋于女人堆,如何与一帮狐朋狗友厮混,无异于展开一幅明代世情的斑斓画卷。
纵观整个明代,大概只有严世蕃一人,可以如此“左右逢源”。
腐败的手段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迭代升级”
廉政瞭望·官察室:你们在书中提出一个观点:严嵩不是明代最大的贪官,却是明代最值得研究的贪腐样本。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龙在宇:严嵩是不是明代最大的贪官,这是一个很好量化的问题。关于严嵩家被抄出多少金银,史料中是有相应记载的——大致在200多万两。严嵩之前的宦官刘瑾,抄家时抄出了上千万两白银。甚至与严嵩同时代的大臣徐阶,根据测算,其家族财富也在严嵩之上。
在绝对数额上并不算顶流的严嵩,为何在贪腐界的“地位”竟如此高,“名气”竟这样大,这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的分析是,严嵩虽贪的钱不算最多,却是一个在贪腐发展历史中开宗立派的宗师级人物,他和他的时代,开创出了一个贪腐的“新天地”。
如今,人们对于官商勾结这四个字非常熟悉,仿佛一提到腐败,就少不了官商勾结。不过,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官商勾结的程度并不严重,甚至可以说是稀有品。远的不说,就看唐代的历史,元载、杨国忠、李林甫等大贪官,他们的罪名是什么?都是卖官鬻爵、横征暴敛、囤积居奇等,就是没有官商勾结。
出现这种现象很好理解。因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低下,中国的商人长期都是一些小商小贩。在这种土壤下,无法诞生所谓的大商人。小商小贩做点小生意而已,既无实力,也无意愿与必要去勾结官员,购买官员手中的权力。再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西晋的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故事,但请注意,这两人都不是富商,而是豪门、将军。由此也可见,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商人甚至都不是社会中的富裕群体,这和后来的情形大相径庭。
可是到了明代中叶,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出现了。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让通过经商成为巨富变成一种可能。研究中国商业史也能发现,影响中国历史数百年的晋商、徽商等商帮,就是在明代中叶初具雏形。
大商人集团的出现,终于让官商勾结变成一种可能。坐拥天文数字财富的商帮,也有了和手握大权的朝廷重臣进行权力交易的可能。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帮巨富出现,恰好与严嵩执掌朝政的时间相吻合。严嵩家族与徽商集团之间的利益纠葛,在史料中也有精彩记载。
我们未必敢说,严嵩是中国官商勾结第一人,但严嵩的时代,一定是一个重要分水岭。在此之前,官商勾结很少乃至没有,自此以后,官商勾结成为一个重要的贪腐形态。
廉政瞭望·官察室:大商人集团出现后,官商勾结也随之产生。而你们在书中也提出,腐败的手段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迭代升级”。你们将咸丰年间的五宇官号案称之为中国历史上金融腐败第一案,这如何理解?
龙在宇:金融机构的产生,本身就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标志。在清朝道光年间,票号在中国出现,是中国金融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的事件。过去很长时间,并没有金融这个概念,自然不会有金融腐败。随着金融业的发展,票号的诞生,金融腐败也出现了。
从时间线来说,就在票号出现十多年后,金融腐败就相伴而生了,其标志性事件就是五宇官号案。简单来说,五宇官号案就是清政府面临财政困境,希望透过发行纸币来摆脱困境,结果却一败涂地。倒是一些特权阶层,在此过程中,靠着各种手段大肆贪墨,发了一笔横财。
因为各种原因,五宇官号案成为一桩悬案,许多重要证据被外力摧毁。不过,这桩金融腐败第一案却给当今的人们留下了一个再熟悉不过的事物——钞票。清廷为了推行纸币,先后印制了官票与宝钞。一般说来,官票的主要作用是代替白银,宝钞则是代替铜钱。也就是说,官票是大额钞票,宝钞就是老百姓平常用的零钱。如今全世界说中文的人,都把钱币称为钞票,正是来源于咸丰年间印制的官票与宝钞。两者合在一起,被简称为“钞票”。
如今人们口中的钞票,其出处竟是一桩震动天下的金融贪腐大案,这或许正是历史的有趣之处。
多用数字或常识的尺子量一量历史
廉政瞭望·官察室:《历史的谜局》是一本正读历史的书籍,可你们又在其中反复讲到戏曲与小说演义,还有许多《金瓶梅》的内容,这是否自相矛盾?
龙在宇:我们是一个热衷记录历史的民族,但是,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我们记录了太多宏大叙事,却缺少生活细节。翻开各个朝代的正史,尤其是纪传体的历史,往往都会写一个人,生于何地,死于何时,当过什么官,立过什么功。但对于这个人的生活琐事,比如他穿什么布料的衣服,平常喝什么酒,吃哪些食物,住多高多大的房子,往往疏忽了。对帝王将相的生活细节尚且如此,更遑论一般人。
所幸,这些被正史忽略的历史,被记录在各种杂记、小说中。尤其在明清时代,小说创作达到了一个高潮,不读《三言二拍》《金瓶梅》等著作,难以了解真正的大明王朝。
廉政瞭望·官察室:你们曾提到,给历史做一做算术题可以发现许多细节。比如你们在书中为曹雪芹家族算过一笔账,还帮康熙皇帝澄清了误会。这是怎么一回事?
龙在宇:长期以来都有一种说法,曹雪芹家族为了迎接康熙南巡,花费巨大,以至于产生巨额亏空。但这种说法实则经不起推敲。咱们可以算一算,修缮江宁织造府,得用多少银子?曹家当年的工程款项已不可考,但皇家修筑宫殿园林的开销,有一部分仍记录在案。比如乾隆皇帝晚年,为了当太上皇安享清福,耗时五年修建宁寿宫,花费白银140万两。
宁寿宫是新建,江宁织造府原本就有,不过为了接驾修缮装点一番而已,能花多少钱?总不至于曹家修江宁织造府,花费比京城的宫殿还多。在封建王朝,僭越可是大罪。
因此,我们可以大胆估算,曹家修缮江宁织造府,花费绝不超过100万两。而曹家的亏空最高时有300万两。所以说,把亏空全算到康熙皇帝头上,与事实并不相符。
更关键的是,曹家曾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左右,一度将所有亏空还上。康熙皇帝最后一次南巡是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也就是说,在曹家补上亏空后,康熙皇帝再未踏足江南,也不需要谁来迎驾。可惜的是,在弥补完之前亏空后,曹家很快又欠下新亏空。
封建年代,臣子替皇帝背锅是常事,但在亏空一事上,康熙皇帝却帮臣子背锅。没办法,谁叫曹家有一个伟大的曹雪芹呢?后人爱屋及乌,对他们整个家族都有一种温情。
其实,历史中有许多有意思的细节,都不必用算术题,只用常识,就能发觉其中的蹊跷。比如,我们说魏忠贤大权独揽,可魏忠贤从来就不是宦官头子。在魏忠贤之上,还有一个叫王体乾的大太监。那么,在已经是九千岁的魏忠贤和王体乾之间,究竟谁听谁的?还有清代的和珅,被称为“二皇帝”。可是,和珅真正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席军机大臣,居然是在嘉庆二年(1797年),乾隆皇帝已经当上太上皇了。也就是说,在乾隆朝,和珅从来不是首席军机大臣。
这些蹊跷之处,在《历史的谜局》一书中都有探讨,此处就不展开了。我只是想说,很多历史的迷雾,或许就是我们的偏见。用数字或常识的尺子量一量,许多迷雾就能澄清。
廉政瞭望·官察室:你们在写这些贪腐大案时,对于那些声名狼藉的贪官,除了批判以外,实则也有一股悲悯之心。比如对待和珅以及甘肃冒赈案的王亶望,似乎都有这样的悲悯之心?
龙在宇:历史不是电视剧,对待历史人物,我们很难像电视剧角色那般,简单用好坏来区分。比如和珅,在真实历史中,他既是大贪官,同时也亲手反过腐败,亲手查办过许多乾隆年间的贪腐大案。清代中叶最负盛名的诗人与文坛领袖袁枚,对和珅的才情推崇备至,曾经写诗赞道:“少小温诗礼,通侯及冠军。弯弓朱雁落,健比李摩云。”英国使臣马嘎尔尼与和珅打过交道,对这位清朝重臣的印象出奇好,认为他“态度和蔼可亲,对问题的认识尖锐深刻,不愧一位成熟的政治家”。
还有甘肃冒赈案中的王亶望,以及王亶望的继任者王廷赞,都是能力出众的官员。然而当他们成为贪腐产业链中的一员时,有些时候竟有身不由己的意味。
当然有人会说,和珅与王亶望只是棋子。但是,下棋的人当真就是乾隆皇帝吗?在书中,我们写了乾隆年间的甘肃冒赈案与福建大狱案,从中就能发现,乾隆皇帝本身也是一个时常充满无奈的人物。
所谓的悲悯之心,或许就是一种无力感——历史给所有人都戴上枷锁,任谁都无法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