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胡兰成:定居日本,频繁给张爱玲写信,因未得她回信而报复
发布时间:2025-10-07 08:14 浏览量:2
1958年,一封简短的28字明信片,从美国寄到了日本。这封看似普通的书信,却让已经分道扬镳12年的张爱玲与胡兰成再次被卷入情感漩涡。张爱玲说她只是“借书查史料”,而胡兰成却坚信“她在等我回头”。这对曾经写下“见了他,我低到尘埃里”的文坛旧爱,真的能“一别两宽”吗?这封书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情感暗涌?
有人认为这只是文人间的正常往来,也有人骂胡兰成“自作多情”,更有人猜测张爱玲“口是心非”。连胡兰成的妻子佘爱珍都忍不住劝他“还不赶紧回信?你们写文章的,本就是天作之合!”张爱玲那边的情况真是胡兰成想象中的那样“旧情未了”吗?
要弄清这场“书信风波”,得先看看1958年的张爱玲。那时,她已经离开了民国文坛,在美国独自奋斗。她的新作《粉泪》被出版社连续退稿7次,《易经》又因缺乏战争史料而让她急得掉泪。夜里,她常梦见自己的小说无人问津,趴在桌上哭到天亮,甚至开始靠占卜来算“文学运”。
“实在没辙了,才想起胡兰成。”她在日记中写道。当时《易经》写到抗战部分,需要胡兰成旧作里的史料,于是她提笔写了张明信片,措辞客气得像公文“可否借《山河岁月》一阅?用作写作参考,盼复。”
胡兰成收到信时,眼睛都亮了。他把信读了十遍,转头对佘爱珍说“她还是忘不了我!”连夜写了封“夹七夹八”的回信,先是夸张爱玲的《赤地之恋》“比我《山河岁月》更见风骨”,再附上自己穿西装的近照,最后用“双挂号”寄出——逼着非张爱玲本人签收不可。
张爱玲收到信时,只淡淡拆了信封。她翻了翻胡兰成寄来的书,又看了眼照片,随手把信丢进抽屉。半个月后,她才回信,内容比明信片还短“书收到,谢。《易经》出版后可寄一本,余不另函。”
这话像盆冷水,浇得胡兰成心里发慌。他表面跟佘爱珍开玩笑“到底是大作家,架子比当年还大。”可夜里却盯着张爱玲的回信发呆——12年前那个“见了他就低到尘埃里”的女人,怎么突然变得“冷若冰霜”?佘爱珍在一旁冷笑“你当年丢下她跑去找小周、范秀美时,怎么没想过今天?这叫‘情债难偿’。”
胡兰成偏不信邪。他觉得张爱玲“嘴上说不联系,心里肯定在等”,于是接二连三写信。有时寄自己新写的散文,说“这篇比《今生今世》更有味道”;有时提1944年两人在上海同居的往事,说“还记得你给我煮的粥吗?比现在的日本料理香”。最离谱的是,他甚至托朋友传话给张爱玲“只要你开口,我随时能去美国看你。”
这下彻底惹火了张爱玲。1960年,她在给好友宋淇的信里第一次公开发火“胡兰成再写信来,我只能‘出恶声’了——从借书到‘文字骚扰’,他到底想干什么?”这话传到胡兰成耳朵里,他反而更来劲“她越骂,越说明心里有我!”一场“借书”引发的书信往来,彻底变成了一场“情感围剿”。
1970年,胡兰成出版了《今生今世》,在书中把自己和张爱玲的过往写得“缠绵悱恻”,甚至暗示“若不是时局动荡,我们本可白头偕老”。他以为这下能“逼”张爱玲回应,没想到张爱玲直接让出版社拒了所有和胡兰成有关的合作——有编辑想找她写序,只要提“胡兰成”三个字,她立刻回绝“不接。”
佘爱珍劝他“算了吧,她早就不是当年的张爱玲了。”胡兰成却拍着桌子吼“她就是嘴硬!”直到1981年他因心脏衰竭去世,书桌上还摆着那封28字的明信片——这场持续23年的“自作多情”,终究没能等来一句“回头”。
胡兰成总以为“文字能唤回旧情”,却忘了张爱玲早在1947年就说过“我们再也回不去了。”他寄照片、写回忆、双挂号“逼签收”,不过是想用“才子佳人”的戏码满足虚荣;而张爱玲从“借书”到“拒见”,从“低到尘埃”到“冷若冰霜”,不过是把“尊严”捡了回来。这场“借书风波”,哪有什么“旧情复燃”,不过是一个活在过去的人,遇上了一个早就往前走的人。
当年“见了他就低到尘埃里”的张爱玲,如今用“余不另函”四个字斩断情丝——你觉得她是太决绝,还是胡兰成用“借书”当幌子的“情感绑架”太难看?这对旧爱,谁更该被理解?
(注本文史料参考《张爱玲全集·书信卷》《胡兰成年谱长编》,情感分析基于当事人公开文字及友人回忆,部分细节为合理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