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女的一首满江红,饱含理趣,字里行间更显柔情
发布时间:2025-10-06 08:09 浏览量:1
人生就像一场大戏,从来都难以圆满,从大幕拉开、到观众散场,有人喝彩、有人嬉笑。东坡先生就曾感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盼着花期绵长,偏有骤雨打落残红;想着心愿实现,却会留下几分遗憾。
离别时刻未能说完的话、暮年之际难以完成的壮举,都会令人记忆深刻,心中也会感慨万千。不过正是这些不圆满,反而让人学会珍惜当下,变得从容。下面分享民国才女的一首满江红,饱含理趣,字里行间更显柔情。
满江红 中秋
民国初 · 吕景蕙
蟾影波光,浑疑是,瑶宫银阙。举眼望,星河不动,水天一色。万里楼台涵碧水,一钩帘幕摇红月。步虚廊,清露正潺潺,云鬟湿。
千古镜,无明灭。人世事,有圆缺。问姮娥仙府,可容人识。金粟光凝香雾满,玉壶朗照冰轮彻。原良宵,莫促漏声残,娱今夕。
作为民国初期少见的女才子,吕景蕙的一生浸透了寒凉。她的丈夫太早离世,她不得不独自抚养子女。虽然日子艰难,才女却经常舞文弄墨,并在乱世的文坛挣得一席之地。
她的词作从不无病呻吟,即便是中秋望月这样的传统题材,也饱含了历经风霜后的清醒,如清露滴于青石,凉而不冷,令人越读越有滋味。
上阕起首展现出一幅月光下的幻境:月影与波光交融,让人怀疑这是仙境里的宫殿。乱世如泥沼,她却偏要在泥沼里寻一处仙境。
接着笔锋忽然拉远,从眼前的波光,转向浩渺的天地。词人凝望久了,本来有些焦灼的情绪,竟在亘古的星河下暂时消散。
万里楼台倒映在碧水之中,帘幕旁的灯笼轻轻摇晃,月亮好像也染了几分暖意,原本清冷的桂魄,此时则变成了裹着人间烟火的暖玉,让仙境般的夜色,终究落回了人间。
收尾几句更显动人 “步虚廊,清露正潺潺,云鬟湿。” 才女独自走在空旷的长廊,清凉的露水缓缓滴落,打湿了她的鬓发。这些细节描写没有悲戚之感,反而呈现出一种恬静之态。
她步履轻缓,任凭月光从眉梢轻轻淌下,露水滴湿鬓边发丝,仿佛呼吸都变得柔软。既然在乱世的缝隙里偷来了片刻宁静,她便索性卸下所有的牵绊,让自己与晚风、月色、露气融为一体。
下阕笔锋陡转,从描景叙事跌入抒写人生况味,却不显半分沉重。才女把天上的玉盘比作一面“千古镜”,照过汉唐的繁华,见证了宋元的离乱,如今又俯视着现实的世界,时明时暗,恰如人间的聚散悲欢。
“人世事,有圆缺”,这6个字饱含理趣,也传达出作者切身的痛悟。丈夫过早离去,是人生的缺憾;子女慢慢长大,是当下的圆满;不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只以圆缺二字轻轻带过。历经磨难之后,词人才懂得,既然圆满难得,不必耿耿于怀。
“问姮娥仙府,可容人识”,看似天真的问题,其实反映出作者对未来的迷茫。才女在乱世中找不到安稳生活,于是便寄望于传说中的仙境,委婉地表达出一丝怨愤和无奈。
“金粟光凝香雾满,玉壶朗照冰轮彻”,这两句又把思绪拉回眼前。桂香凝在月光里,就像撒下了一把碎金;月色澄澈,宛如玉壶中的清水。作者刻画月光,也是展现自己的心境,即便身处浊世,也要保持内心的清醒,就像这月光一般,不被尘埃染污。
“原良宵,莫促漏声残,娱今夕”,结尾传达出一份暖意。漏声是计时工具,按照规定的节奏运行,词人却盼着漏声慢些,再慢些,希望三五之夜的美景不要匆匆结束。因为良宵易逝,圆满难留,所以她才会格外珍惜此刻的月色与花香。
全文没有豪放词的慷慨,也没有婉约词的纤巧,却令人从中看到了才女的坚韧和柔情。季羡林曾言不完满才是人生,那些未竟的心愿、错过的风景,并非生命里的瑕疵,而是为个人成长铺垫的砖石。人们应该学会包容、懂得珍惜,在与不圆满的和解中,活出更加丰盈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