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刘一止的一首水调歌头,苍凉悲壮,被誉为宋代爱国词作的典范

发布时间:2025-08-23 15:44  浏览量:3

诗词中经常采用景物描摹,春日里细雨润花,清风梳柳,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朦胧里,隐藏着一份初萌的欢喜。秋夜中寒塘渡鹤影,冷月浸芦花,露水在荷叶上翻滚,桂香随着晚风漫溢,就连蝉鸣都好像带有一丝清冽。

山月如眉,轻笼松间清辉;清泉似弦,暗弹石上幽音。潮声吞尽远帆,云影铺开水墨,江面上孤鹜与落霞共赴天涯。宋代一位才子就非常擅长景物描写,一草一木皆含情,一风一月俱成文。下面一起欣赏佳作:

水调歌头 和李泰发尚书泊舟严陵

宋 · 刘一止

千古严陵濑,清夜月荒凉。水明沙净,波面一叶弄孤光。北望旄头天际,杀气遥昏楚甸,云树失青苍。愁绝未归客,衰鬓点吴霜。

听江边,鸣宝瑟,想英皇。骑鲸仙裔,高韵清绝胜风篁。醉入无何境界,却笑昔人底事,远慕白云乡。不见咸阳道,烟草茂陵荒。

刘一止,湖州归安人,北宋宣和三年进士,历官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职,刚直敢言,力主抗金,因反对议和两次遭贬。刘一止的诗文以忧国伤时为主题,风格清新自然,尤擅七言律诗,著有《苕溪集》五十五卷传世。

刘一止的诗词创作融合了对现实的深切关怀、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乱世文人的矛盾心境,堪称一个时代的缩影。《宋史》称赞词人为官有节有品,这首词借严陵濑典故,抒发家国之痛,虚实交织,苍凉悲壮,被誉为宋代爱国词作的典范。

作为南北宋之交的文人,刘一止亲历过靖康之变,更悲伤金兵南侵的危局,这首词就传达出作者深陷家国沦丧的痛苦,并对未卜的前途感到极其迷茫。李泰发即李纲,是当时力主抗金的名臣,刘一止与其相互唱和,寄寓了士大夫们的共同心境。

词的开篇尽显苍凉,严陵濑因东汉严子陵垂钓于此而闻名,成为隐逸文化的象征。“荒凉”二字,暗示出乱世中传统价值的失落。“水明沙净,波面一叶弄孤光”,清澈的水面与皎洁的月光相互映衬,反衬出小舟漂泊的孤寂之感。

上阕后半部分表达出对时局的忧虑,“旄头”指昴星,古人认为它的出现预示着战事,词人北望天际,只见战争阴云笼罩楚地,青苍的云树都失去了本色。景物描写隐喻现实的纷乱局势,金兵南侵的战火已经蔓延至江南,大好河山正惨遭蹂躏。

愁绝未归客,衰鬓点吴霜”,这两句直抒胸臆,抒写未归客的愁绪与鬓边白发,将家国之痛与个人身世之感交织,暗示出两位好友都经受过岁月风霜的催折,同时又同病相怜,令人叹息不已。

下阕换头笔锋一转,由现实忧虑转向历史遐思。英皇即舜帝二妃娥皇、女英,传说她们南巡途中闻舜帝驾崩,泪洒青竹成斑。这一典故既呼应严陵濑的底蕴,又以她们的忠贞,暗指靖康之变中徽钦二帝被掳的国耻,表达出作者深沉的忠君爱国之情。

骑鲸仙裔”,喻指严子陵的高洁风骨,其清雅气韵胜过风中竹林。“无何境界”,指道家虚无之境,“白云乡”代指隐逸之地,词人醉酒后似欲超脱现实,却又对古人的隐逸选择发出质疑,展现出仕与隐的矛盾心理。

最后两句意境阔大,以咸阳古道的荒芜与茂陵的颓败作结。咸阳是秦汉故都,茂陵为汉武帝陵墓,此处借历史遗迹的兴衰,暗示王朝更迭的无常。

在思想内涵上,这首词展现了多重含义:对金兵南侵的忧虑、与家国沦丧的悲痛;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社会责任的矛盾;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与人生价值的思考。

宋代刘一止的一首水调歌头,苍凉悲壮,被誉为宋代爱国词作的典范。全文将各种情感相互交织,词人既未放弃对家国的关怀,又在乱世中寻求超脱,这种矛盾心态在“却笑昔人底事” 的反讽、与“烟草茂陵荒”的沧桑感中得到了深刻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