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才子柳永:词传千年,因戏言失功名,死后靠歌女安葬

发布时间:2025-09-29 22:26  浏览量:3

提起宋朝文人,柳永是绕不开的名字。他的词火到“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可这人的一辈子,却满是反差——出身书香门第,满心想考功名,却因一句戏言被皇帝封杀;生前被上流社会嫌弃,死后连丧葬费都要靠青楼歌女凑。

柳永原名叫柳三变,名字取自《论语》“君子有三变”,光这名字就藏着父亲的期待:盼他成个有出息的官。他家本就是官宦世家,柳永打小就把“治国安邦”刻在心里,19岁揣着才学去京城考科举,一路走一路写词,路过杭州时还想了个“巧招”。

当时杭州繁华,他写了首夸杭州的词,教给当地歌女。赶上杭州知府孙何办中秋宴,歌女一唱,孙何当场夸这词写得好,问清是柳三变所作,就说要帮他举荐。可没等孙何回京递话,人就病逝了——柳永第一次想借外力搭仕途的桥,就这么断了。

但20出头的柳三变不慌,他总觉得凭自己的本事,科举就是手到擒来。25岁那年,他顺利过了举人考试,意气风发奔汴梁赶会试,谁料这一去,直接把仕途“作”没了。

那会儿柳永还没中进士,词名却先在汴梁传开了。可他写的词,在读书人眼里根本“拿不出手”——全是给青楼女子写的“艳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字里行间全是风月情长。

偏巧当时的宋真宗最烦这种“浮糜之词”,还专门下了命令:“读非圣之书,及属辞浮糜者,皆严谴之。”柳永这词风,刚好撞在枪口上。

第一次科举落榜,柳永虽有点不痛快,却没太在意——毕竟科举难,一次不中太正常。闲下来发了通牢骚,写了首《鹤冲天·黄金榜上》,里面“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句,本是他排解情绪的戏言,没成想传到了宋真宗耳朵里。

皇帝一看就火了:你既然不在乎功名,就喜欢喝酒唱曲,还来考科举凑什么热闹?

等柳永第二次考科举,本来都榜上有名了,宋真宗翻到“柳三变”三个字,突然想起那句“浅斟低唱”,直接把他名字划了,还撂下话:“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就这一句话,彻底封死了柳永的科举路。换旁人早垮了,柳永偏不,干脆破罐子破摔,天天泡在风月场里,还逢人就说自己是“奉旨填词”。

这下上流社会更看不起他了,可青楼里的歌女们,却把他当宝贝。柳永写的词,句句能唱到人心坎里,歌女只要拿到他的新词,一唱准火。那段日子,柳永成了汴梁最火的“词作人”,比现在的顶流还受欢迎——走在街上,随便拉个人都能哼两句他写的词。

可热闹背后,柳永没忘初心。夜深人静时,他看着自己写的满纸风月,还是会想起年轻时“治国安邦”的梦。

直到宋仁宗即位,开了恩科,对多次落榜的人放宽了限制。柳永一看,机会来了,干脆改了名字——从“柳三变”改成“柳永”,重新报名考试。这一次,他终于中了进士,可此时的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人到中年,连对他寄予厚望的父亲都已经不在了。

柳永的第一份官,是八品的睦州团练推官,后来又调到浙江当盐监。在浙江,他看到百姓靠煮盐为生,却过得穷苦不堪——煮盐时要泡在海水里,皮肤烂了也不敢停,最后赚的钱还不够交赋税。他心里不是滋味,写下《煮海歌》,把百姓的苦全写了进去,替他们发声。

可即便如此,他的官场生涯也没掀起波澜。一辈子都在小官的位置上打转,从睦州到浙江,再到后来调任其他地方,始终没机会实现年轻时的“家国天下”梦。

公元1053年,柳永在润州去世。关于他的死因,民间有个浪漫的传说:他是死在一位青楼名妓的家里,死后连丧葬费都没有。最后还是他生前交好的几位歌女凑了钱,把他安葬了。

这传说真假难辨,却特别符合柳永的人生——生前被主流社会排斥,死后却被他曾陪伴过的、最“不起眼”的人温柔相待。

柳永这一辈子,按世俗标准算不得“成功”:追了大半辈子功名,只当到小官;想靠才华留名,还被贴上“艳词作者”的标签。可偏偏是这样一个“失意人”,写的词却穿越了千年。

今天我们读“杨柳岸,晓风残月”,还能感受到那种离别后的惆怅;读“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仍能体会到那份执着的深情。对柳永来说,没能当大官或许是遗憾,但能让自己的词,在千年后还被人记得、被人传唱,或许才是最好的结局。

你最喜欢柳永的哪句词?要是想知道某句词背后的故事,我可以帮你拆解,聊聊词句里藏着的他的悲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