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袁世凯家族崛起衰败的真相,关键在8个核心人物

发布时间:2025-09-29 04:04  浏览量:2

你真以为袁氏家族就靠袁世凯一人“封神”?又真觉得它从权倾朝野到分崩离析,只是因为一场失败的帝制闹剧?今天咱们不绕弯子,直接扒开历史的褶皱——藏在这个家族兴衰背后的,是8个“关键玩家”。他们有的铺好了通天路,有的点燃了导火索,有的甚至在热闹里拆着台。看完这8个人的故事,你才会懂:所谓家族命运,从来不是某个人的独角戏,而是一群人凑出来的“因果局”。

咱们先从第一个“破局者”说起——袁甲三。你可能对这个名字有点陌生,但我敢肯定的说,没有他,就没有后来袁世凯什么事。清末那会儿,捻军在北方闹得沸沸扬扬,地方官要么卷铺盖跑路,要么跪地投降,袁甲三当时只是个从翰林院出来的小京官,手里没兵没权,却揣着一股子“赌徒劲”。有人劝他:“你一个文官,去安徽平乱就是送死!”他却拍着桌子反问:“乱世里,是当待宰的羔羊,还是当握刀的人?袁家要想出头,就得拼这一把!”

就这么着,他靠着亲戚凑的几十两银子,拉起一支乡勇队伍。凡是能让队伍活下去的招,他都敢用:给士兵发双倍饷银,跟手下将领称兄道弟,甚至把自家田产卖了充军资。有一次队伍断粮,他当着全军的面,把自己的马杀了煮肉,说:“我袁甲三跟弟兄们一起饿肚子,也一起打胜仗!”就凭这股子狠劲,他不仅打退了捻军,还趁机收编了不少散兵游勇,把这支队伍打造成了“只听袁家号令”的私兵。等他去世时,袁家已经成了河南项城的“土皇帝”,手里的兵权成了家族最硬的底牌——更重要的是,他给后辈留下了一句家训:“袁家要站得住,手里必须有枪杆子”,这句话后来成了袁世凯刻在骨子里的信条。

接过袁甲三接力棒的,是他的侄子袁保恒——第二个关键人物,也是袁世凯的“人生导师”。你别觉得他只是个“守成者”,他做的事,相当于给袁家的“兵权底子”接上了“官场电源”。袁保恒是科举出身,比袁甲三更懂“朝堂的规矩”,他知道光有兵不够,还得有“朝廷认可的身份”。当时袁世凯还是个天天逛戏园子的浪荡子,袁保恒直接把他揪回家里,拿着戒尺盯着他读书:“你伯父拼了命打下的基业,你要是毁了,就是袁家的罪人!”

不仅如此,袁保恒还利用自己的官场关系,给袁世凯谋了个“监生”身份(相当于现在的“学历认证”),又把他推荐到淮军将领吴长庆手下当差。有一回袁世凯在吴长庆面前犯了错,吴长庆要军法处置,袁保恒连夜骑马赶了几百里路,找到吴长庆说:“我这侄子不懂事,但他是袁家的希望,你给我个面子,也给袁家留个根!”就这么着,袁世凯不仅保住了小命,还在淮军里站稳了脚。

换句话说,袁保恒做的,是给袁世凯“补学历”“铺官路”,让袁家的“野路子兵权”变成了“朝廷认证的势力”——这才有了后来小站练兵的机会。

有了袁甲三的“兵权底子”和袁保恒的“官场铺路”,第三个关键人物——袁世凯,才算真正把袁家推上了顶峰。但他能成“北洋大佬”,靠的可不是祖宗荫蔽,全是自己的“狠活”。你知道小站练兵有多关键吗?当时清廷的军队还是八旗、绿营那套老办法,士兵扛着大刀长矛,军官只会喊“冲啊”,袁世凯来了就改:请德国教官,配新式步枪,甚至搞“标准化训练”——更狠的是,他把士兵的饷银直接发到手里,还对着全军喊:“你们吃的是袁家的饭,穿的是袁家的衣,就得听袁家的话!

就这一手,把北洋军彻底变成了“袁家军”。不仅如此,他还特别会“站队”:戊戌变法时,光绪找他帮忙“围园杀后”,他表面点头,转头就把消息告诉了慈禧。有人骂他“叛徒”,但你不得不承认,这步棋让他得了慈禧的信任,直接升了山东巡抚。凡是能抓权的机会,他都不放过:清末新政,他搞实业、办学校,看似是为朝廷做事,实则把山东、直隶的官场、经济全攥在了手里。所以到1908年慈禧去世时,袁世凯已经是权倾朝野的“北洋一哥”,袁家也成了当时中国最牛的家族——比皇室还风光。

但是,权力这东西就像酒,喝多了容易醉。更重要的是,袁世凯忘了“时势”二字——民国已经成立,老百姓想要的是共和,他却想着圆“皇帝梦”。进一步理解他的选择,其实也带着家族的“惯性”:袁甲三靠兵权起家,袁世凯靠兵权掌权,他觉得只要手里有兵,就能把家族的“皇权梦”延续下去。可他没算到,时代变了,他的“袁家军”也不是铁板一块——这就给后面的崩塌埋下了最大的雷。

说到袁世凯的“袁家军”,第四个关键人物段祺瑞,就得登场了。他是袁家崛起的“助推器”,也是衰败的“拆台者”。段祺瑞是小站练兵时就跟着袁世凯的老部下,袁世凯对他那叫一个信任:把北洋军的核心部队交给了他,还跟他结了亲家——当年段祺瑞没钱娶媳妇,袁世凯直接掏了彩礼,拍着他的肩膀说:“芝泉(段祺瑞字),你跟着我,我保你前程,也保袁家安稳!”

段祺瑞也没辜负这份信任:武昌起义后,他带着北洋军逼清帝退位,又帮袁世凯当上了大总统。可以说,袁世凯能坐上大总统的位置,段祺瑞的军功占了一半。但是,当袁世凯要称帝时,段祺瑞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找到袁世凯,直截了当地说:“大总统,您要是当皇帝,我就不干了!”有人劝他:“你是袁家提拔的,怎么能反?”他却说:“我跟着袁公,是为了共和,不是为了袁家的帝制!”

就这么着,段祺瑞离开了北洋军核心,袁世凯手里的兵权一下子弱了大半。后来袁世凯派亲信去接管部队,士兵们直接喊:“我们只认段将军,不认别人!”所以你看,袁家的崛起靠的是“北洋兄弟情”,衰败也从“兄弟反目”开始——这根支柱一倒,袁家的权力大厦就开始晃了。

如果说段祺瑞是“明着反”,第五个关键人物徐世昌,就是“暗着撤”。他是袁世凯的拜把子兄弟,从小一起读书,袁世凯能进淮军,还是徐世昌推荐的。袁世凯掌权后,徐世昌当了国务卿,成了袁家的“总军师”——凡是袁世凯拿不定的主意,都找他商量。

有一回袁世凯拿着伪造的《顺天时报》(后面会说),高兴地跟他说:“菊人(徐世昌字),你看老百姓都盼着我当皇帝,这是天意啊!”徐世昌当时没直接反对,只是皱着眉说:“时势难料,公需三思。”但他心里比谁都清楚:帝制肯定成不了。所以他表面上还在帮袁世凯处理政务,暗地里却把自己的财产转移到了天津,还跟手下人说:“袁家要是倒了,咱们得留条后路。”

等到全国反对帝制的声音起来,袁世凯焦头烂额地找他想办法时,徐世昌直接递了辞呈,说自己“病了”,躲到天津租界里不出来了。我敢肯定的说,要是徐世昌能像以前一样帮袁世凯稳住局面,袁家或许还能缓一缓——可他这一撤,就像抽走了袁家的“脑子”,剩下的全是乱摊子,连个能出主意的人都没了。

而把这摊乱子搅得更浑的,是第六个关键人物——袁世凯的大儿子袁克定。他是很多人眼里“坑爹”的代表,也是把袁世凯推上绝路的“直接推手”。袁克定从小就想着当“太子”,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他更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你知道他干了件多荒唐的事吗?他专门找人伪造了一份《顺天时报》,把所有反对帝制的文章全改成了“万民拥戴”的内容,比如把“袁世凯称帝必遭天谴”改成“袁公称帝,苍生之福”,天天给袁世凯看。

有一次袁世凯拿着报纸,欣慰地跟身边人说:“你看,连老百姓都支持我,这事儿错不了!”可他不知道,这份报纸全是假的——直到有一天,他的三女儿从外面带来一份真的《顺天时报》,他才发现真相,气得指着袁克定的鼻子骂:“你误我!你误我啊!”

不仅如此,袁克定还拉拢杨度等人搞“筹安会”,天天在袁世凯耳边吹耳边风:“爹,您要是当了皇帝,咱们袁家就能传万代!”凡是能推动帝制的事,他比谁都积极——甚至不惜得罪弟弟袁克文,把家里搞得鸡飞狗跳。后来袁世凯去世,袁克定还想着“复辟”,结果被段祺瑞骂了一句“痴心妄想”,最后只能躲在天津的小洋楼里,守着一堆旧照片过日子。

第七个关键人物,是袁世凯的二儿子袁克文——他虽然没像袁克定那样“坑爹”,但他的“不务正业”,也加速了家族的衰败。袁克文从小就喜欢诗词歌赋、戏曲字画,对权力一点兴趣都没有。袁世凯让他去军队锻炼,他却天天泡在戏园子里,还拜了京剧名角王瑶卿为师,成了京城有名的“票友”——有时候还上台唱旦角,引得满城议论。

你想想,当时袁克定忙着争“太子”,要是袁克文能帮着管管家里的产业,或者稳住北洋军里的老部下,袁家也不至于内耗那么厉害。可他倒好,不仅不管,还跟袁克定对着干:袁克定搞筹安会,他就写反诗讽刺;袁克定拉拢亲信,他就故意拆台。有人劝他:“二公子,家里都乱成这样了,你就别添乱了!”他却笑着说:“我就爱唱戏,袁家的事,谁爱管谁管。”

更重要的是,袁克文手里本来有不少袁家的产业——比如天津的几处租界洋房、上海的当铺钱庄,可他花钱如流水,天天请客吃饭、收藏字画,还养了一群戏子,没几年就把产业败光了。后来袁世凯去世,他直接成了“穷公子”,只能靠卖字为生——这等于断了袁家的“钱袋子”,本来还能靠产业维持的家族,这下彻底成了“空架子”。

最后一个关键人物,是杨度——他不是袁家的人,却是把袁世凯推上帝制绝路的“催化剂”。杨度是个才子,也是个“帝制迷”,他一直觉得“中国离不开皇帝”。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杨度主动找上门,跟他说:“大总统,您要是称帝,我愿效犬马之劳!”

袁世凯一开始还犹豫,杨度就组织了“筹安会”,找了一堆所谓的“学者”写文章,说“共和不适合中国,只有帝制才能救中国”。不仅如此,他还搞了个“国民代表大会”,伪造了“全票赞成帝制”的结果——据说当时代表们投票时,背后都站着袁克定派来的卫兵,谁敢反对?最后他捧着“推戴书”送给袁世凯,一脸激动地说:“大总统,这是民心所向啊!您要是再不答应,就是辜负了天下苍生!”

换句话说,杨度把袁世凯的“皇帝梦”包装成了“民心所向”,让袁世凯彻底迷了心窍。但是,当全国反对帝制的浪潮起来,袁世凯被骂成“国贼”时,杨度却跑得比谁都快,躲到了天津租界——留下袁世凯一个人扛下所有骂名,袁家也跟着成了“过街老鼠”。

讲到这儿,你是不是突然就懂了?袁氏家族的崛起,从来不是袁世凯一个人的神话:是袁甲三趟出了“兵权路”,袁保恒接上了“官场线”,袁世凯踩在两人的肩膀上,再靠着段祺瑞、徐世昌的助力,才把家族推到了顶峰;而它的衰败,也不是袁世凯一个人的错:是他自己被权力冲昏了头,是袁克定的糊涂捅了大篓子,是袁克文的放任拆了家里的台,是徐世昌的退缩抽走了“主心骨”,是段祺瑞的离心断了“兵权柱”,再加上杨度的推波助澜——这8个人的选择凑在一起,就注定了从顶峰跌下来的结局。

我敢说,要是这8个人里哪怕有一个人能“踩刹车”——比如袁克定不伪造报纸,或者徐世昌不中途撤场,袁家的结局可能就不一样。那么问题来了:在这8个关键人物里,你觉得谁对袁家兴衰的影响最大?是奠基的袁甲三,还是“坑爹”的袁克定,又或者是关键推手杨度?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