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真实样貌,并非演员扮演,货真价实罕见照片

发布时间:2025-09-28 13:16  浏览量:2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说起徐志摩,大家耳熟能详,可陆小曼是谁,不少人心里犯起了疑问,其实,陆小曼可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还是北京城赫赫有名的第一名媛,更是浪漫诗人徐志摩的妻子。

就连文人胡适都盛赞她是“北京城不可错过的风景”,她这一生,饱受争议,有人对她青睐有加,也有人肆意诋毁,但她从不回应,一直活在自己独有的小世界里。

1903年,陆小曼诞生于上海一个充满书卷气的家庭,她父亲陆定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还参与创办了银行,是十足的新派精英。

母亲吴曼华也是名门之后,知书达理,气质温婉,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陆小曼从出生起就注定要走名媛路线。

6岁那年,她跟着父母搬到北京,父母把所有的心血都花在她身上,一心想把她培养成才貌双全的大家闺秀。

从北京女中到15岁时进入法国人开办的圣心学堂,陆小曼上的都是当时最顶尖的学校,圣心学堂可是贵族子弟的聚集地,北洋政府不少部长的千金都在这儿读书。

为了让女儿能与国际接轨,陆定特意请来一位英国女教师,给陆小曼进行一对一的英文教学。

没想到陆小曼天生就是块学习的料,脑子灵,悟性高,十六七岁就已经能流利地说英、法两国语言,钢琴弹得行云流水,油画也画得有模有样。

她身上既有上海姑娘的灵动活泼,又有北京姑娘的端庄大气,在学校里,同学们都私下叫她 “皇后”,走到哪儿都是焦点。

陆小曼不仅有才,而且长相很漂亮,照片中的陆小曼穿着华贵,举止端庄,看起来有种潇洒的气质,她的面容清秀,一看就是富养的千金。

真正让陆小曼出圈的,是她的外交经历,当时北洋政府的外交部设在一条叫外交部街的胡同里,外交总长顾维钧急需一位精通英、法双语,又年轻貌美的姑娘帮忙接待外国使节。

顾维钧一下子就想到了以培养名媛闻名的圣心学堂,而陆小曼凭借出色的语言能力和出众的容貌,成了不二之选。

从那以后,陆小曼经常被外交部邀请去做口语翻译,接待外宾、参加外交舞会,这些在别人看来高不可攀的场合,她却应对得游刃有余。

她穿着精致的礼服,用流利的外语与外国使节交谈,笑容明媚,举止优雅,很快就成了北京社交界的“新宠”。

18岁那年,陆小曼的名字几乎传遍了整个北京,只要有她在的场合,总能吸引所有人的目光。

1922 年,19岁的陆小曼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陆家夫妇千挑万选,终于看中了一个叫王赓的年轻人。

王赓可不是等闲之辈,清华大学毕业,后来去美国西点军校留学,还和美国名将艾森豪威尔是同学,年纪轻轻就已经在军界崭露头角,妥妥的青年才俊。

陆小曼的母亲一见到王赓,就喜欢得不得了,觉得他英俊、稳重,是女儿的良配。

两人从订婚到结婚,前后不到一个月,放在现在就是闪婚,婚礼办得十分隆重,轰动了整个北京,所有人都觉得这对才子佳人会幸福一辈子。

眼前这张正是陆小曼与王赓的结婚照,从照片里两人的穿着就能看出,这场婚礼极为隆重,他们身着的礼服华丽又贵气。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段看似美满的婚姻仅仅维持了半年就亮起了红灯,王赓一心扑在事业上,根本无暇陪伴陆小曼。

陆小曼喜欢热闹,喜欢有人陪她逛街、看风景、聊心事,而王赓总是以忙为借口,把她晾在一边,两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相差太大,感情慢慢就淡了。

就在这时,陆小曼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徐志摩出现了,1924 年,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来北京访问。

5月8日是泰戈尔 64 岁生日,北京学界在协和医学院礼堂为他举办祝寿会,还上演了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

当时林徽因饰演公主齐德拉,徐志摩饰演爱神,而陆小曼也受邀参加了这场活动。

只不过那时候,徐志摩心里还惦记着林徽因,陆小曼也只是把他当成丈夫的朋友,谁都没料到,命运会让他们走到一起。

徐志摩和王赓都是梁启超的学生,一来二去,徐志摩就成了王家的常客。

王赓因为忙工作,经常让徐志摩帮忙陪伴陆小曼,还笑着让徐志摩帮忙照顾自己的妻子,可他不知道,这一托,竟托出了一段感情纠葛。

徐志摩带着陆小曼游长城、逛天桥,去来今雨轩喝茶,到西山上看红叶。

他会陪陆小曼聊诗词,听她弹钢琴,懂她的小情绪,也欣赏她的才华;而陆小曼在徐志摩身上,找到了久违的陪伴和理解,她觉得终于有人懂我了。

一个是才华横溢的江南才子,一个是风情万种的民国名媛,爱情的火花很快就在两人之间迸发了。

不得不说,两人年轻时候真是相配,徐志摩带着眼镜,看起来很文气,陆小曼更加的有韵味,双手拖着下巴,看起来很清纯。

可这段感情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争议,陆小曼是有夫之妇,徐志摩也刚刚离婚。

徐志摩的父亲更是强烈反对,觉得陆小曼生活太张扬,不适合做徐家的儿媳。

最后,徐父勉强松口,却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是结婚费用自己解决,家里一分钱不出;二是婚礼必须由胡适做介绍人,梁启超证婚;三是结婚后必须回南方定居,安分过日子。

为了能和陆小曼在一起,徐志摩一口答应了所有条件,1926 年8月14日,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陆小曼和徐志摩在北海董事会举行了订婚仪式。

10月3日,两人在北海公园举办婚礼,因为没钱,婚礼办得十分简单,和当年她与王赓那场隆重的婚礼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

可陆小曼不在乎,她觉得能和徐志摩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事,婚后,陆小曼和徐志摩搬到上海定居。

本以为幸福的生活就此开始,可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一击,陆小曼在上海重新回到了社交场,还迷上了“票戏”(业余演戏),也就是在这期间,她认识了翁同和的门生翁绶祺之子翁瑞午。

翁瑞午懂戏曲,会推拿,当时陆小曼经常头疼,翁瑞午就用推拿帮她缓解疼痛,后来还建议她吸鸦片止疼。

眼前就是吸了鸦片的陆小曼和翁瑞午的合照,此时的陆小曼哪里还有半点年轻时的风采,取而代之的是沧桑感,而且她的牙齿好像都没了,不过脸上还是笑盈盈的。

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有人还写文章影射陆小曼和翁瑞午的关系,让徐志摩十分难堪。

更让徐志摩头疼的是陆小曼的生活开销,陆小曼从小过惯了奢侈的日子,在上海租的豪宅租金昂贵,家里还雇了司机、厨师、男仆、女佣,每个月的开销大得惊人。

徐志摩当时在大学教书,每月收入一千多元(那时候一个图书馆职员月薪才五元),可就算这样,还是不够陆小曼花。

为了赚钱,徐志摩经常往返于上海、北京之间,到处兼课、写文章,辛苦得不得了。

1931年11月17日,徐志摩因为劝说陆小曼戒掉鸦片,两人大吵了一架,徐志摩气得连夜离开上海,去了南京。

谁也没想到,这竟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徐志摩乘坐的飞机在济南附近失事,年仅34岁的他永远离开了。

当南京航空公司的人把消息告诉陆小曼时,她当场就晕了过去,醒来后,她哭着写下了《哭摩》,字里行间全是对徐志摩的思念和愧疚。

从那以后,陆小曼像变了一个人,她不再去社交场,而是专心整理徐志摩的作品,先后编成了《志摩日记》《徐志摩诗选》《志摩全集》,用这种方式纪念亡夫。

徐志摩去世后,翁瑞午经常来照顾陆小曼,两人维持着半同居的关系,这一过就是近30年,直到翁瑞午去世。

期间,胡适曾劝陆小曼和翁瑞午断交,可陆小曼拒绝了,她坦诚地说:“我对瑞午只有友情,没有爱情,我的所作所为,志摩都看得到,他会了解我的,不会怪罪我。”

新中国成立后,陆小曼被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后来还加入了中国农工民主党,担任上海市徐汇区支部委员。

她不再是那个挥霍无度的名媛,而是靠自己的画笔谋生,过着简单而平静的生活。

1965年4月3日,63岁的陆小曼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她的一生,就像一场跌宕起伏的戏:前半生在繁华中穿梭,众星捧月,敢爱敢恨;后半生在沉静中度过,洗尽铅华,专注笔墨。

或许正如她自己所说,她最终活成了徐志摩希望看到的样子,不再张扬,不再任性,只在丹青世界里,守住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安宁。

中国新闻网华声在线——陆小曼为徐志摩守节:与男人同居不结婚(图)2015年04月03日

周口日报——陆小曼与徐志摩的爱情之路2010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