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三大才子之首——解缙(四)
发布时间:2025-09-28 09:40 浏览量:1
纵览明史,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件,在立储风波中,身为朱棣最为倚重的权谋大师道衍却从头至尾不置一词,完全将立储视为朱棣自己的家事,而不是像解缙、金忠、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将此事视为国本、或明或暗参与其中,由此可见老和尚道衍天生就是一位厚黑学大师,既能厚着脸皮干最阴险的事又能明哲保身知凶险懂进退,既能韬光养晦又能大智若愚,唯有如此才不会引火烧身。尽管道衍懂得急流勇退、与世无争,但朱棣还是先赐封他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之后才立的太子。在教导太子方面道衍只是挂个虚名,真正负起太子教导职责的是金忠,就在立太子的当天,金忠被任命为资政大夫、詹事府詹事,詹事府是负责太子事务的专职机构,詹事就是这个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同时,解缙被晋升为翰林院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至此,解缙有了太子讲官的正式身份。
解缙首次给太子授课时,朱棣专门派人把他召去当面教诲:帝王学问贵在切合实际、简单易行,《文华宝鉴》是一部大经大法,你要用这部书辅导太子,每天为他讲解,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太子的德业,日后方能成为万民敬仰的好君主。在此期间,解缙虽时有小的麻烦,但仍能春风得意。公元1405年1月,朱棣赏赐六部尚书、侍郎等人金丝罗衣,这件衣服过去只能是二品尚书才有资格穿戴,解缙与黄淮、杨士奇等人得到与六部尚书同等待遇。而且这一次赠衣,解缙排在首位,由此可见此时的解缙在朱棣心目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位置,也就是说圣眷犹浓。可过两年境遇大变,即公元1406年8月,永乐帝朱棣命成国公朱能出征安南,解缙出言反对招致朱棣厌恶,此后开始逐渐疏远他,并且在给内阁辅臣赏赐二品穿戴的沙罗衣时,六位辅臣只赏赐了五套,解缙不在其内。赏赐不及,这是一件非常严重的政治事件,至此解缙已经失去了朱棣对他的信任和赏识,厄运即将一步步逼近直到他生命终结。
解缙的失宠,除了谏言试图阻止用兵征战之外,关键还在于他当初拥立太子时的坚定立场和决绝态度。当世子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储君后,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就对解缙怀恨在心,总想找机会致其于死地,而解缙本人对此却茫然无知。朱高煦被封为汉王后,他的藩地随即也被定在云南,朱高煦压根就不想前去就藩并恼怒地说:“我有什么罪,把我贬斥到万里之外的不毛之地,我不去!”
自打朱高炽被立为太子之后,朱棣是哪哪都看不顺眼,更加觉得对二儿子朱高煦有所愧疚,因此对他的溺爱无以复加。朱高煦不肯就属藩地云南,朱棣睁只眼闭只眼听之任之,继续让他待在身边并参与军机大事,受到的待遇更是超过规制且还在太子之上。见此情形,大臣们忧心忡忡却又不敢直言进谏。解缙不管不顾挺身而出他向朱棣劝谏道:“陛下,厚汉王轻太子,这是要引发争端啊!”这句振聋发聩的谏言朱棣听后不仅不反思却更加恼怒不已,他认定解缙这是在离间他们的骨肉亲情,对解缙更加冷淡疏远。
永乐五年(1407年)二月,有官员以“廷试阅卷不公”为由上表弹劾解缙,其实这些人背后都受朱高煦指使,而且朱高煦自己更是主动站出来在父皇面前进献谗言,说解缙在外面炫耀自己拥立太子有功,故意泄露宫中机密。对于这些无中生有的诽谤朱棣深信不疑,随即将解缙贬为广西布政司右参议。解缙被贬一事在朝廷上掀起轩然大波,欣赏其才华者替他感到惋惜,而忌恨他的人又莫不弹冠相庆。曾被他讥讽过的礼部郎中李至刚则趁机落井下石、诬陷他对被贬出京心怀不满,随后朝廷就以“参与皇子之间争斗”的罪名,将尚在赴任路上的解缙再贬为交趾布政司右参议,命令他在化州督饷,职务是化州参军。
解缙这一贬就是长达四年之久,期间他从未回到京城,直到永乐九年(1411年)六月,他才得到机会回到南京禀奏政事。此时,御驾亲征的朱棣恰好在塞外的北征战场上,解缙前前往宫中拜谒行使监国职责的皇太子朱高炽。汉王朱高煦得知此事后,又在父皇朱棣面前大进谗言:“解缙趁皇上离京之机私自从化州跑回京城拜见皇太子,他背着皇上私自拜见太子,毫无人臣之礼?”朱棣听罢,浮想联翩立刻联想到当年解缙拥立太子的画面,顿时龙颜大怒,甚至动了立即逮捕解缙下狱的念头。恰好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又发生了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