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难倒盛唐无数才子,直到宋朝才对出下句
发布时间:2025-09-28 09:06 浏览量:1
放眼唐朝,有这样一句诗,竟然无人能对!直到200年多后的宋朝,才对出了下一句。你能想象吗?这可是群星璀璨的唐朝啊!
这一句诗就是「诗鬼李贺」的,
「天若有情天亦老」
李贺的祖上曾经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郑王李亮。不过经过多年一代一代的繁衍,到了他们家这一支的时候,就离祖上太远了,早已不是什么贵族了,已经沦为了普通家庭。
到武则天对「李氏家族」进行大清洗的时候,因为隔得太远了,竟然把他们家都给忘了。这也算是因祸得福吧,至少保住了性命。
到了李贺父亲“李晋肃”时,也仅仅担任过 “陕县令” 等低级官职,并且在李贺幼年时便去世了,“家庭生计”主要依靠母亲郑氏操持,家道可以说是相当的没落了。
不过家族的衰落,并没有掩盖李贺的才华。李贺的文学天赋异于常人,《新唐书・李贺传》记载他
“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少年时期的李贺,最喜欢做的事儿,就是骑着马远行,看到美景就把灵感写下来,放到他那个书童的小背篓里面。
就这样,日复一日,李贺的诗作一篇又一篇的横空出世。只可惜天妒英才,年仅二十七岁,他就英年早逝了。结果他那句最有名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就成为了整个大唐无人能对上的绝句。
这句诗出自于《金童仙人辞汉歌》,他其实是借用了“汉武帝铜铸仙人”的典故,用来比喻“当朝者妄想长生不老”的愚蠢行为,表达了自己对于政治、对于朝廷的一种担忧。
当时的唐朝自“安史之乱”后便一蹶不振,各地藩镇叛乱,国土沦丧,民不聊生。而李贺作为曾经的唐诸王孙,其贵族之家也早已没落衰微。他进京后又仕进无望,报国无门,遂借金铜仙人辞汉的史事来抒发他的感慨。
全诗的后四句如下: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 一句,设想奇伟,意境辽阔高远,感情执着深沉,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直到唐朝灭亡都没有人能够对出下一句。
到了宋朝,中国又迎来了一次文学高峰,一大批文人墨客迅速崛起。
在《减字木兰花》中写道:
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
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
在《何满子・秋怨》当中又写:
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
在《忆秦娥・别情》里写道:
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说便说不了。
说不了,一声唤起,又惊春晓。
石延年真正的“高光时刻”来了,北宋诗人石延年有一次与朋友喝酒,喝到正酣时,有人提出以 “天若有情天亦老” 对下联,他思索片刻后便对出“月如无恨月常圆”。这上下联不仅声律词意对仗工整,意境也极为深远,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对。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中赞道:
“李长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人以为奇绝无对。
曼卿对‘月如无恨月常圆’,人以为劲敌”。
对于下句,当然我们最熟悉的还是伟人毛主席的那句,
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读起来气势就明显不一样,真不愧是伟人的心胸手笔。很多人后来都把这一句话当成了自己人生的座右铭,用来激励自己不断的前进。
至此,这场与李贺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唱和,到此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李贺虽然只活了二十七岁,却能一直有人跟他唱和诗句,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层面的永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