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兴奎:遇见毛井丨“高天厚土 多彩庆阳”采风作品选
发布时间:2025-09-28 10:19 浏览量:1
甘肃省文艺创作传播中心签约作家
走进庆阳采风创作活动作品选登
2025年7月10日至14日,由甘肃省文联主办,甘肃省文艺创作传播中心、庆阳市文联承办的“高天厚土 多彩庆阳”采风活动成功举办。其间,作家们通过采风,对庆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多彩的自然风光、繁荣的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即日起,庆阳文学院公众号将不定期推送采风作品,敬请关注。
遇 见 毛 井
傅兴奎
毛井镇村BA
那天晚上选择住在毛井,其实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除了住宿条件比临近芦湾稍好点之外,更主要的是距离我们第二天要去的杨湖套子村路途更近。环县北的山不是很高,但路途奇远,三个村子,十几个农户跑下来,差不多跟去了一趟银川一样。
之前,对地处毛乌素边沿的毛井虽有所闻,但其中有很多穿凿附会的成分。时间长了,心底里便滋生出一种奇怪的毛井情结。早上出的庙儿掌,三弯六拐,走到毛井镇的时候,已是晌午时分。毛井的地形类似盆地,四周高晃晃的都是山。但如果因此而小觑了这座历史上的边关小镇,那你就错了。马路两旁的汽车排起的长龙,足以说明镇子里的客流量还算大。为了第二天的工作能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我们在街边上就找了一个僻静的旅馆,随便吃了点汤饭,直接回房子里休息。进门的时候,司机告诉我,别小看这幢三层高的小楼,接待过许多上面来的大领导。我听后有些不以为然,进得门来,这才感觉到这家馆子的不平常来。像刚刚用水洗过一样的水泥地面,实木的家具,仿古书画,各种有趣的小摆件和冬天少有的绿植,从床上的被褥,到卫生间的洗嗽用具,感觉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大酒店档次低。冲完澡一看时间,已经是晚上九点多种,不迟也不早,刚适合睡觉。结果,还没有睡踏实,就被房子外面传来的吵闹声给打断了。我以为是遇上了不讲公德的邻居,就给总台打电话让他们给打个招呼,调一下电视的音量。值班的服务员说,你们听到的不是电视,而是体育场篮球比赛解说的声音。
这个点,这么偏的地方,有人打篮球就不错了,竟然还有解说,并且解说的这么专业。想着想着,就有了出去见识一眼的冲动。出门向北,循着声音走不多远,便看到了热火朝天的灯光球场。我心里想,莫不是去年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村BA。场边上内三层外三层都是看比赛的人,想找个空隙钻进去都很为难,掂起脚尖也只能看个大概。这哪里是乡镇一级的农民运动会,除了灯光效果稍差之外,运动员的着装,裁判员的跑位和手势,解说员的术语,场上的运球,抢断,卡位,防守,反击,没有一个不是专业范儿的 。
毛井的篮球运动会由来已久,先是农民自发组织的篮球比赛,后是以行政村为单元组建的篮球代表队,一直到现在的村BA。我们看到的运动员,除了为数不多的本村男青年之外,相当一部分是花钱请来的外援,来自省、市,甚至国家体育队的专业运动员。毛井的篮球赛,奖金一点也不高,运动员最终的奖金,一个人只有几千块钱,大家之所以这样拼,为的就是荣誉和精神。听镇上的一个干部说,他同学从赛场上下来,几天直不起腰,尿的全是血。不管是谁,球艺高低,上了场就得当人用,咱毛井是出英雄的地方,舍不得力气,没有点血性,就不配当毛井人。为了确保比赛的公正性,组委会专门从陇东学院请来了专业的裁判员,就这,动不动因为盘不准受到观众的围攻。
毛井镇村BA闭幕演出
场外的观众,是一步临近的乡亲,也是彻头彻尾的铁杆球迷。谁球品好,谁球艺高,大家心里都有数。谁敢打假球、吹黑哨,就是和大家过不去。别看平日里大家都是街坊邻居、亲戚朋友,遇到比赛当啦啦队,各为其主,一点都不马虎。有因比赛结成姻缘的,也有因为一场输赢断交的。场上的人在为进球较劲,场下的人,因为各自喜欢的队伍互掐。场上对手,场下是朋友。话是那样说,真正遇上事情,绝对是各为其主。比赛结束散场,但观众久久不肯散去。为了某个裁决和争议,为了自己喜欢的运动明星,也为这个难忘的夜晚。
篮球赛结束了,旁边秦腔演出还在继续。地域辽阔人烟稀少的毛井人与苍凉悲壮的秦腔非常有缘分。当年的交易会,现在的文化艺术节,在毛井,秦腔的主角地位从来就没有动摇过。跟集逛会,不看秦腔,就等于啥都没有干。
《周仁回府》《劈山救母》《窦娥冤》《屠夫状元》,戏上就是世上,心里有啥小憋屈,生活中的不如意,两声秦腔就吼没有了。才子佳人,王侯将相。台上有唱啥的,台下就有喜欢啥的。
想当年在朝中官居为宰,朝朝待漏五更来。
到如今被困在沙漠苦海,腹内儿又无食饥饿难挨……
一丝不苟,盯着场上人物的一举一动是看,迷着眼睛,跟着唱腔胡乱哼哼也是看,不看台上瞄台下还是看。毛井人看戏,那叫一个扎实。背上馍馍,提上马扎,从头看到尾,从黑看到明。一袋子烟抽完,去烟摊子上装一袋子回来再抽;肚子饿了,饭馆里要一碗剁面吃饱继续看。看得姑娘嫁了相公,忠良除了奸臣,屠夫当了状元,陈香劈了华山。看得演员谢了幕,观众散了场。这才想起还有几十里的路程和上百亩地在家里等着自己。
唱戏打篮球之外,书画是毛井人的第三个爱好。会不会写是修养,爱不爱写是态度。从政府机关、旅馆、饭店、商业门市,差不多都能看到装裱的相当有档次的书画。镇原人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字。毛井人却不同,肉我所欲也,书法,亦我所欲也,羊大件和书法一个都不能少。
在文化站举办的书展,把本地有影响的书法家差不多都邀请到了。因为地处偏僻的原因,一个省级协会的会员,在毛井可能就是某个领域的大家了。横竖撇捺,真草隶篆,谈不上汪洋恣肆、行云流水,但绝对是横平竖直,有板有眼。不管是刚刚入行的新手,还是写了一辈子的老者,只要拿得起笔,就能得到周围人的尊重。展厅里虽然没有篮球场和戏园子热闹,但看展的人也是络绎不绝。有人站在画框前玩摆拍,说是要沾沾艺术家们的才气。有人在作品上指指点点,说着自己的看法。听人说,环县五中的艺术尖子中,很多都是毛井人的孩子。刚刚收到艺术院校通知书的他们,过几年再回来,绝对是响当当的艺术家。
毛井地域广,村里人来一次镇上好比出一次远门, 吃的面粉、食油,用的家电、五金,大人用的烟酒,孩子需要的文具,只要是物资交流会上有的,他们就不会去别的地方。毛井的物资交流比任何地方来得更加实惠,除了秦腔和篮球赛,很少虚虚套套,货架上摆的,差不多都是家里能派上用场的。平常忙于生计,到镇上来回一趟子不容易,要买就一次性买到位,省得多跑路程。镇长说,在毛井,一场文化艺术节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生产经营、卫生教育,健康养老,以及精神意义上的文化需求,只要是你所需要的,都会在这里一一得到满足。
在一本记政协编的文史资料离,看过一篇关于毛井的文章。说是宋平书记来毛井查看旱灾,住得是公社干部的办公室兼宿舍,盖得是有虱子的破棉被,吃得是公社炊事员蒸的黄馍馍就咸菜。那样的食宿,除了领导干部本身高度的自律之外,更主要的是当地的生活条件和状况。同样是关于吃住的话题,一个网红坐在农民家的餐桌上吃大件,视频红遍了全中国。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故事可以重新组合,让不同的人物针对通一个话题,我不知道该怎么演绎。我只知道,现在的毛井,真的变了,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富足了 。
毛井镇村BA
一位家在毛井生活了多年的老人说,毛井这地方,说穷也穷,穷到没有一棵羊吃的草,说富也富,富到随便一撅头都能挖出宝贝来。三年自然灾害、土地大承包、西部大开发、封山禁牧、乡村振兴,毛井的变化你做梦都想不到。在杨东掌,我们看到了正在网上疯传的千亩油葵,金黄色的花瓣和墨绿色的茎叶,像是长了一地的黄金和翡翠。外地的人疯了一样,往地里跑,往花跟前蹭,恨不得把自己变成葵花仙子。先前的盐碱地,因为科学化的管理,一下子变成了种啥长啥的宝贝,毛井人想不自豪都不成。在环县的产业孵化园,有一个专门加工和经营葵花杆的企业,效益相当不错,一根葵花杆,可以卖几十块钱。听业务人员介绍,葵花杆的瓤子是一味药,能治好多种病。赏完花卖籽,卖完籽卖杆。葵花的好,体现在视觉上,也在药用价值上,更在经济收益上。镇上的干部说,如果销路好,毛井葵花的种植面积还要扩大,到时候,上万亩葵花会让你更为震惊。
解决了土地流转、交通便利、灌溉施肥等产业基础问题,就等于解决了毛井发展的瓶颈。在号称全市海拔最高的马大山的峰顶,无数挥着大臂膀的风车,是通过招商引进的风电项目,也是能够直接带给当地老百姓收入的利好项目。一群风车,不吃不喝,不收不种,转着转着,票子就来了。这样的项目,哪个老百姓不喜欢。据说,除了电销售带来的收入之外,光土地流转,就可以给一个村带来花不完的收入。在毛井,像风电一样带来经济实惠的项目其实有很多,地下的煤炭和白云岩,圈里的湖羊、山羊、西蒙利尔肉牛,地里的洋芋、辣椒和饲草,只要经营好了,都是来钱的路子。毛井人点子多,能吃苦,只要是他们瞅准的,就绝对没有干不成的。
街边上的燕面馆子,从早到晚,来吃饭的客人挤得满满的,除了味道好吃之外,人们更相信它在控制三高和糖尿病方面的奇效。七块钱,一大碗,有汤的还有干的,吃完了你还想吃。老板这边忙得不得开交,有人却在网上催要订燕面,问能不能满足供应,女主人一边忙着端饭,一边忙着给对方说,能,卖面的还怕你吃八碗。这么好的美食,这么热情的老板,生意不火才怪哩。
羊只、牧草、小杂粮,油井、煤炭、风电,这么多的资源,有这么多的项目,毛井人自己都忙不过来,哪里用得着出外去打工。在全县,毛井的对外劳务输出比例越来越低,为了这个指标,镇上的领导没有少受批评。批评就批评吧,只要老百姓能安下心,家家地上有出产,每个人的钱包装的满满的,个人受点小委屈又能算个啥。
镇长说,再过几个月,毛井镇的全民健身中心就要交付使用了。毛井人的热爱和执着,感动了所有热爱文化的人,也赢得了上级文体部门的大力支持。眼前的这座体育馆建成后,那些喜欢篮球、排球和羽毛球的人,再也不会受到风吹雨淋了。而那些毛井人创作的字画,再也不用胡乱地挤在一起了。
毛井镇村BA
毛井镇旁边的山坡上,有一片相当规模的草地,草地中间的帐篷是一帮外地人搭的。男男女女,有吃有喝,又说又笑,高兴的不得了。问及他们来毛井的理由,那几个人高兴地说,毛井这地方天高地阔,气候凉爽,空气清新,非常适合人居住,他们来这儿已经一个多月了。我问他,今年住了,明年还会吗。他们笑着说,只要没有人干涉,我们也许会一直住下去。距离草地不远,是镇上新建的窑洞宾馆和采摘园。建成后,将向所有游客开放。陪我们参观的领导说,毛井的自然条件是差了点,但我们大家有信心改变她。像建设自己的家园一样建设毛井,让这块广袤的大地成为外地人的诗和远方。这样的思路,恐怕只有毛井人想出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升温,毛井人脚下的路还在拓宽,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生态农业。到时候,毛井的每块地每颗草都能派上用场。
在一处农家乐网红店,我们有幸见识了全套的毛井美食。别的不说,光羊肉十八吃,就能把你的肚皮撑破。荞面活络,凉粉坨坨、涮油饼子、燕面揉揉、野蜂蜜、羊奶粉,是美食也是土特产。镇上的同志告诉我,毛井的土特产已经实现了加工的自动化和营销的网络化。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想吃我们毛井的美食,是分分钟的事。
从马头山回来的路上,我们在路边上看到了一片一片的洋芋地。地里除了忙碌的菜农,还有一些前来观光的游客。不禁想起了当下流行一首歌曲:我手握着黄土含泪问,洋芋花凭啥不能赛牡丹。毛井的变化,何尝不像出身卑微但风姿绰约的洋芋花,正在通过不懈的奋斗和努力,跻身于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作者简介
傅兴奎,甘肃宁县人,中国作协会员,甘肃省作协理事,庆阳市作协主席。著作有《城乡纪事》《与清风对坐》《吾乡吾土》《流年》《纸上的村庄》《陇东之东》等。获甘肃省黄河文学奖、《华文月刊》首届世界华文奖、第二十三届北方优秀图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