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才子贾谊:30年前,如果子婴不投降,秦朝极有可能翻盘
发布时间:2025-09-27 01:27 浏览量:1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贾谊在《过秦论》中断言:如果子婴有普通君主的才能,秦朝完全可以翻盘。
这话听起来像天方夜谭,秦朝都亡了,还谈什么翻盘?
但仔细推敲,会发现一个被忽视的历史真相。
——《壹》——
贾谊18岁时,已经在洛阳城里小有名气,他的老师张苍,是荀子的得意门生,荀子这个名字你肯定熟悉,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张苍有个特殊身份:秦朝御史。
他亲眼见证了秦朝从兴盛到覆灭的全过程,这些第一手资料,全都传给了贾谊,当其他学生还在背诵儒家经典时,贾谊已经在思考一个更深层的问题。
为什么如此强大的秦朝,会在短短十几年内灰飞烟灭?
前179年,21岁的贾谊被汉文帝召入京城,在所有人中,他年纪最小,嘴却最毒,每次皇帝提问,别人还在思考,贾谊已经开始滔滔不绝。
汉文帝很快发现,这个年轻人不是来拍马屁的。
贾谊的每一个建议,都直指汉朝政治的要害:削弱诸侯、统一货币、对抗匈奴,这些想法太激进,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
绛侯周勃坐不住了,这位开国功臣看着贾谊。
就像看着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周勃的话,直接把贾谊送到了长沙,被贬长沙的贾谊,并没有消沉。
他开始写一篇文章,要为整个秦朝翻案。
这就是后来震惊文坛的《过秦论》,文章分上中下三篇,每一篇都在为一个观点辩护:秦朝的灭亡,不是必然的,最惊人的是下篇的那句话。
"向使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翻译过来就是:如果子婴有普通君主的才能,再有一个中等水平的辅佐,即使山东大乱,秦朝照样能保住关中,延续下去。
这话一出,整个汉朝朝野都震惊了。
——《贰》——
前361年,秦孝公继位,这一年,改变了整个战国格局,商鞅入秦,带来了一套全新的游戏规则,"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战",每一条都在颠覆传统。
秦国人突然发现,种地能免税,杀敌能封爵。
短短20年,秦国从边陲小国,变成了东方六国的噩梦,但商鞅也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严刑峻法,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听起来很公正,但执行起来冷酷无情。
从秦孝公到秦始皇,216年时间,六代君主,一个目标:统一天下,秦惠文王取巴蜀,秦武王伐韩,秦昭襄王长平之战坑杀赵军40万。
每一代君主都在为最后的胜利积累筹码。
前221年,39岁的嬴政终于完成了祖辈的遗愿,从此,天下只有一个声音,一个文字,一个货币,但胜利的背后,是更加严酷的统治。
焚书坑儒,大修长城,役使民工数百万。
秦始皇以为,用更严的法,就能让帝国更稳固,他错了,前210年7月11日,49岁的秦始皇死在沙丘平台,这一死,彻底改变了历史走向。
按照遗诏,扶苏应该继位,但赵高和李斯密谋,立了胡亥。
这个决定,直接加速了秦朝的覆灭,胡亥是什么人?一个只知道享乐的废物,他继位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杀掉所有兄弟姐妹,23个兄弟,全部死于非命。
血腥清洗之后,朝中再无制衡力量,赵高一手遮天,指鹿为马。
前207年9月,赵高终于撕下面具,他派女婿阎乐逼死了胡亥,然后迎立子婴,子婴是谁?史书记载不详,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他不是废物。
继位5天,子婴就设计杀死了赵高,并诛灭三族。
这个决断,证明他有足够的政治智慧和执行力,但时间太短了,46天,能改变什么?刘邦的军队已经兵临城下,项羽的大军也在赶来的路上。
四面楚歌,孤立无援,子婴面临一个选择:投降,还是死战到底?
他选择了投降。
——《叁》——
史书对子婴的记载,寥寥数笔,但从这些片段中,我们能看出他的真实水平,首先是他的年龄,史学家推测,子婴继位时大约35-40岁,正值壮年。
他不是胡亥那样的纨绔子弟,而是在宫廷斗争中幸存下来的政治老手。
其次是他的胆识,诛杀赵高这件事,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周密的计划,赵高权倾朝野,手下爪牙无数,子婴能在5天内将其一网打尽,绝非等闲之辈。
最关键的是,百姓对他的态度。
史书记载:"子婴仁俭,百姓皆载其言。"这说明什么?说明在短短46天里,子婴已经赢得了民心,前207年10月,刘邦的军队攻破武关,兵临咸阳。
这是一个历史的关键节点。
刘邦派人劝降,条件很简单:交出玉玺,保证性命,子婴考虑了一夜,最终选择了投降,但这个决策,可能改写了历史。
从军事角度看,子婴并非毫无胜算。
咸阳城高墙厚,守军虽然不多,但完全可以坚持一段时间,刘邦的军队并不强大,真正的威胁是项羽,如果子婴拒绝投降,会发生什么?
贾谊在《过秦论》中反复强调一点:秦地的地理优势依然存在。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这不是夸张,而是客观事实,关中平原,东有函谷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四面都是天险,易守难攻。
关中的人口和资源,依然是天下最丰富的。
经过一年多的战乱,其他地区已经民不聊生,只有关中相对稳定,如果子婴利用这些优势,完全有可能与诸侯抗衡。
另一个被忽视的因素:起义军之间的矛盾。
刘邦和项羽,表面上是盟友,实际上各怀鬼胎,鸿门宴就是最好的证明,项羽想杀刘邑,刘邦想独占关中,其他诸侯也各有打算。
韩信想要齐地,英布想要九江,彭越想要梁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如果子婴拒不投降,这些矛盾就会迅速激化,刘邦需要集中兵力攻城,其他诸侯就会趁机扩大地盘。
项羽不会坐视刘邦独占关中,必然会提前行动,到那时,子婴反而成了各方争夺的焦点。
——《肆》——
贾谊的"翻盘论",建立在一个核心观点上:攻守势异,什么意思?统一天下和治理天下,需要完全不同的策略,秦始皇用严刑峻法统一天下,这没问题。
但统一之后,还用同样的方法治理,就是致命错误。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击中了秦朝灭亡的要害,子婴如果拒绝投降,就有机会证明这个观点,他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方式,重新赢得民心。
贾谊的观点,在史学界引起了激烈争论。
司马迁明确支持贾谊,在《秦始皇本纪》中,他写道:"向使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但班固不同意。
他认为:"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虽有周旦之材,无所复陈其巧。"
两种观点,代表了两种史学态度,司马迁相信个人的力量,班固强调历史的必然性,谁对谁错?贾谊的"翻盘论",表面上是在讨论历史,实际上是在为汉朝提供治国方略。
他想告诉汉文帝:不要重蹈秦朝的覆辙,不要以为武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贾谊政治思想的核心,从这个角度看,子婴是否真的能翻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贾谊通过这个假设,揭示了治国的根本规律。
贾谊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实践。
汉武帝的推恩令,实际上就是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思想的体现,通过分化诸侯力量,中央政府重新获得了控制权。
贾谊确立了一个治国原则:德治与法治并重。
这个原则,被后世历代统治者反复运用,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都能看到贾谊思想的影子。
子婴最终选择了投降,秦朝彻底灭亡。
但贾谊的"翻盘论",却成了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治国如治水,宜疏不宜堵,这是贾谊留给后世最重要的遗产。
- 上一篇:独家圆桌对话|机器人运动与感知的未来方向与技术路线
- 下一篇:中国顶级大闸蟹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