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写尽众生:才华者短命,庸碌者长寿,命运这盘棋到底谁赢
发布时间:2025-08-23 20:00 浏览量:7
前言
1300多年前的南昌滕王阁宴会上,26岁的王勃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时,不会想到文中“屈贾谊于长沙”的叹息,竟成他与西汉才子贾谊的共同注脚。
王勃半年后溺水身亡,贾谊33岁抑郁而终,而荒唐的滕王却富贵终老。
一篇序文照出众生相:才华者短命,庸碌者长寿,命运这盘棋到底谁赢了?
滕王阁
一、王勃:神童的“作死”之路,才华是糖也是砒霜
王勃这人,打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六岁能写文章,九岁读《汉书》就敢挑颜师古注本的错,十六岁直接给唐高宗献了篇《乾元殿颂》,把皇宫写得跟仙境似的。
皇帝一看,拍着桌子说:“这孩子是奇才!”
当场给了他个“朝散郎”的官,正七品。
要知道,李白四十岁才混上待诏,杜甫一辈子没当过这么大的官。
可天才往往有个通病:恃才傲物,眼里没规矩。
二十岁那年,王勃在沛王府当差,陪皇子们斗鸡取乐。
兴头上,他写了篇《檄英王鸡》,把鸡斗写成两国交战,文辞是真漂亮,可架不住有人挑刺:“这是在挑拨皇子争斗啊!”
唐高宗一怒之下把他赶出王府,骂了句:“这小子太轻薄,不堪重用!”
从云端跌进泥里的王勃,这才明白:
才华是翅膀,太硬了容易折;
文字是刀,没拿稳就会割伤自己。
被罢官后,王勃没了收入,只能四处蹭饭。
父亲王福畤在交趾当县令,他凑了点路费,打算去投奔父亲。
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阎都督在滕王阁请客,他凭着一张老脸混了进去,才有了那场名垂千古的即兴创作。
宴会上,他写“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哪里是写路人?
分明是在说自己,一个被朝廷抛弃的失意人。
写“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时,他八成想起了西汉那个同样有才却被贬的贾谊。两个相隔四百年的才子,就这么在笔墨里撞了个满怀。
谁也没想到,这篇序成了王勃的绝唱。
当年冬天,他在北部湾渡海,船翻了,虽然被人救上来,却因为受了惊吓,没多久就死了,年仅二十六岁。
有人说他是天妒英才,也有人说他是自己“作”没的。
可不管怎么说,这个只活了二十六年的年轻人,靠一篇文章,让后世记住了他的名字。
二、贾谊:比王勃更惨的天才,三十三岁哭死在岗位上
贾谊比王勃还早八百年,却是个更典型的“倒霉蛋”。
这小伙子十八岁就以文采闻名河南,被郡守吴公推荐给汉文帝。
汉文帝一见他就喜欢,一年之内把他从博士提拔成太中大夫,相当于从研究员直接升成了部长助理。
那会儿贾谊才二十一岁,比王勃当官还早。
年轻人嘛,总想着干番大事业。
贾谊给汉文帝提了一堆建议:削弱诸侯权力、重视农业生产、改正朔、易服色……条条都说到了皇帝心坎里。
可问题是,他动了别人的蛋糕。
周勃、灌婴这些开国老臣,看着这个毛头小子指手画脚,心里早就不爽了。
他们跑到汉文帝面前告状:“贾谊这小子,年纪轻轻就想专权,把国家搞得鸡犬不宁!”
汉文帝毕竟刚坐稳皇位,惹不起这帮老臣,只能把贾谊打发到长沙,当长沙王的太傅。
从长安到长沙,一路向南,越走越偏。
渡湘水时,贾谊想起了屈原——那个同样被流放的诗人,忍不住写下《吊屈原赋》:“鸾凤伏窜兮,鸱鸮翱翔。”
凤凰被赶走,猫头鹰却在天上飞,这不就是在说他自己吗?
长沙气候潮湿,贾谊总觉得自己活不长。
有天一只鵩鸟(猫头鹰)飞进他屋里,当时人认为这是凶兆,他又写了篇《鵩鸟赋》,嘴上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心里却早就凉透了。
后来汉文帝总算想起他,把他召回长安。
可召见时,皇帝没问国家大事,只聊了些鬼神的事。
贾谊说了半天,汉文帝听得入迷,感慨道:“我好久没见贾生,还以为超过他了,看来还是比不上啊!”
话虽如此,汉文帝也没重用他,只让他去当梁怀王的太傅。
梁怀王是皇帝的小儿子,贾谊把他当亲儿子疼。
可没过几年,梁怀王骑马摔死了。
贾谊觉得是自己没看好王爷,天天哭,一年后也跟着去了,才三十三岁。
他写《过秦论》时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把秦朝灭亡的道理看透了,却没看透自己的命运。
就像王勃写得出“穷且益坚”,却躲不过命运的浪头。
这两个天才,都像流星,亮得刺眼,却落得匆忙。
滕王阁
三、滕王李元婴:荒唐王爷的富贵命,活得久不如活得“值”
比起王勃和贾谊,滕王阁的主人李元婴,简直是老天爷追着喂饭吃。
这人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二个儿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唐高宗李治的叔叔。
论出身,他一落地就是王爷,封地在南昌时,嫌住得不舒服,直接建了座滕王阁。
说白了,就是个私人会所,专门用来喝酒、看舞、赏风景。
史书记载,李元婴“骄纵失度”。
在洪州当都督时,他天天搜刮民财,把官府的钱往自己兜里塞,还喜欢调戏下属的妻子。
唐高宗知道叔叔胡闹,写信骂他:“你身为皇亲,怎么能这么没规矩?”
可骂归骂,爵位、封地一样没少。谁让人家是皇室宗亲呢?
李元婴活到七十岁,一辈子没干过什么正经事,却舒舒服服享了一辈子福。
他建的滕王阁,后来被烧了好几次,又一次次重建,可人们提起这座楼,首先想到的不是他这个主人,而是王勃那篇《滕王阁序》。
就像阎都督,本来想借宴会捧女婿,结果反倒成全了王勃。
这位洪州都督在任时,也算一方权贵,可现在谁还记得他叫阎伯屿?
只知道他当年差点错过了一篇千古奇文。
李元婴和阎伯屿,就像历史里的背景板。
他们活着的时候,王勃、贾谊这样的才子连靠近他们的资格都没有;
可等他们死了,才子们的文字却成了刻在石碑上的永恒,而他们的名字,只能在史书的角落里蒙灰。
飞将军李广
四、典故里的众生相: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谁不是在叹自己?
王勃在《滕王阁序》里写了一堆典故,其实都是在说自己。
“冯唐易老”,说的是汉文帝时的冯唐。
这人耿直,敢说真话,可等汉武帝想起他时,他已经九十多岁了,别说当官,连走路都费劲。
王勃写他,不就是在叹自己怀才不遇吗?
“李广难封”,说的是汉武帝时的李广。
这位“飞将军”打了一辈子匈奴,七十多场仗,部下好多都封了侯,就他没份。
最后一次出征,因为迷路耽误了时间,怕被问罪,干脆自刎了。
王勃写他,何尝不是在叹自己仕途坎坷?
这些人,和王勃、贾谊一样,都是有本事却没运气的。
贾谊懂削藩,却被老臣挤走;
李广能打仗,却不懂讨好上司;
冯唐敢直言,却熬不到被重用的那天。
可历史就是这么有意思:那些封侯拜相的,好多人连名字都没留下;
而冯唐、李广、贾谊、王勃,却因为一句诗、一篇文,被记住了千百年。
就像贾谊,他没做成什么大官,可汉武帝后来推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用的正是他当年的思路;
王勃没当到高位,可他的“落霞与孤鹜齐飞”,成了每个读书人必背的句子。
滕王阁
结尾
滕王阁的宴会长不过一天,李元婴的富贵享不过一生,而王勃、贾谊这些只活了二三十岁的人,却用文字在历史里扎了根。
有人说命运不公:为什么有才的早死,无才的长寿?
可看看那些流传下来的文字——贾谊的“民为邦本”,王勃的“穷且益坚”,早就成了中国人的精神骨头。
比起活多久,活得值不值,才是更重要的事。
就像滕王阁,修了毁,毁了修,可只要《滕王阁序》还在,这座楼就永远立在那里。
命运或许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决定生命重量的,永远是你留下了什么。
这大概就是答案:
活得长的,未必赢了;
活得值的,从不输。
参考文献
《旧唐书·王勃传》
《新唐书·李元婴传》
《史记·李将军列传》
《汉书·贾谊传》
《唐才子传·王勃》
《滕王阁序》(王勃)
《吊屈原赋》(贾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