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早期国家
发布时间:2025-09-26 01:57 浏览量:2
我们的高中教科书所说的早期国家指的是夏商周,我比较同意朱汉国的观点,直接用司马迁《史记》的《五帝本纪》,也就是黄帝时代就已经进入早期国家形态。
在传说中,炎黄部族最早发祥于渭水流域。《国语·晋语四》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少典氏和有蟜氏两个部落实行群婚,繁衍出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黄帝部落是姬姓,炎帝部落是姜姓,姓的来源,明显是母系氏族。
《五帝本纪》是这样写黄帝的:我删去了无聊的词句。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策。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司马迁选择的史实主要有这么几点:
其一,打败炎帝部落。
其二,打败蚩尤部落。
其三,巡行天下。东到海,西到崆峒山,南到长江,北到涿鹿。
其四,建立常备军。
其五,建立官制。
其六,发展农业生产。
《世本·作篇》记载,黄帝发明了下列东西:
日常生活类:穿井、衣裳、衣冕、屝履。
生产工具类:舂杵臼、服牛、乘马、驾、舟。
武器类:弓、矢。
文化类:笙、簧、竽、鼓。
医药占卜类:医。
总共有20多项,这不可能由一人完成,明显是一个部落联盟几千年的结晶,所以,黄帝也是部落名称,而不是一个人。
全国有黄帝陵的地方有:甘肃庆阳正宁县、陕西延安黄陵县、河南三门峡灵宝市、北京平谷区、河北张家口涿鹿县、河南郑州新郑市。那么,黄帝部落是由甘肃迁到陕西,再迁到河北,最后南迁河南。黄帝部落最初是打不赢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的,但是,这个部落善于学习,把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的先进农业和军事武器都学到手了,最终取得了胜利,占据了最为肥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炎帝部落战败之后,到处流浪,现在可见的炎帝陵墓有:陕西宝鸡炎帝陵、山西高平炎帝陵、河南商丘炎帝朱襄陵、湖北随州炎帝神农故里、湖南株洲炎陵县炎帝陵。那么,炎帝就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部落名称,迁徙的最终方向是南方。苗族《古歌》中,神农炎帝被描述为“药王”,其采药工具(如木梯)演变为苗族银饰的纹样;而畲族《高皇歌》则强调神农与凤凰的关联,认为其升天时化为凤凰,这一形象与畲族图腾崇拜直接相关。可见,炎帝部落的一支,迁到了南方,成为南方少数民族的来源。
《易系辞》云:“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其他文献称颂神农教民农耕,教民粒食者很多。炎帝(或神农)氏族最早发明并发展了农业,尊之为农业之神。
啥事没有,只说“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似乎比黄帝时代疆域还要大。
司马迁写尧的文字就多了:(我把华而不实的废话删掉了)
帝尧者,放勋。
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中春。其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鸟兽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虚,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鸟兽氄毛。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百官,众功皆兴。
尧曰:谁可顺此事?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尧曰:吁!顽凶,不用。尧又曰:谁可者?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尧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尧又曰: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尧曰:鲧负命毁族,不可。岳曰:异哉,试不可用而已。尧于是听岳用鲧。九载,绩用弗成。
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岳应曰:鄙德忝帝位。尧曰: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众皆言于尧曰:有矜在民间,曰虞舜。尧曰:然,朕闻之。其如何?岳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尧曰:吾其试哉。于是尧妻之二女,观其德于二女。舜饬下二女于妫汭,如妇礼。尧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从。乃遍入百官,百官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尧以为圣,召舜曰:女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矣。女登帝位。舜让于德不怿。正月上日,舜受终于文祖。文祖者,尧大祖也。
于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舜乃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遂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辩于群神。揖五瑞,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班瑞。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祡,望秩于山川。遂见东方君长,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如五器,卒乃复。五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一月,北巡狩:皆如初。归,至于祖祢庙,用特牛礼。五岁一巡狩,群后四朝。遍告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肇十有二州,决川。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过,赦;怙终贼,刑。钦哉,钦哉,惟刑之静哉!
讙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彊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
尧所做的几件大事概括如下:
其一,设官分职。羲和、奚仲、羲叔、和仲、和叔都是官名。
其二,下令推荐人才。丹朱、共工、鲧、舜。
其三,嫁二女给舜。还是一夫多妻制。
其四,实行禅让制。考察后,把位置让给四岳推荐的舜。
其五,建立巡狩制度、刑罚制度。
其六,杀死“四大恶人”。
根据司马迁的《五帝本纪》,舜的事迹特别丰富:(我删去了无聊的内容)
虞舜者,名曰重华。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
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
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尧乃赐舜絺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
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鄂不怿,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尔其庶矣!”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
于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济其美,不陨其名。至于尧,尧未能举。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少暤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檮杌。此三族世忧之。至于尧,尧未能去。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舜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螭魅,于是四门辟,言毋凶人也。
舜入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尧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于是舜乃至于文祖,谋于四岳,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则蛮夷率服。
舜谓四岳曰:“有能奋庸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相事?”皆曰:“伯禹为司空,可美帝功。”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维是勉哉。”禹拜稽首,让于稷、契与皋陶。舜曰:“然,往矣。”舜曰:“弃,黎民始饥,汝后稷播时百谷。”舜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舜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轨,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维明能信。”舜曰:“谁能驯予工?”皆曰垂可。于是以垂为共工。
舜曰:“谁能驯予上下草木鸟兽?”皆曰益可。于是以益为朕虞。益拜稽首,让于诸臣朱虎、熊罴。舜曰:“往矣,汝谐。”遂以朱虎、熊罴为佐。舜曰:“嗟!四岳,有能典朕三礼?”皆曰伯夷可。舜曰:“嗟!伯夷,以汝为秩宗,夙夜维敬,直哉维静絜。”伯夷让夔、龙。舜曰:“然。以夔为典乐,教稺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舜曰:“龙,朕畏忌谗说殄伪,振惊朕众,命汝为纳言,夙夜出入朕命,惟信。”
舜曰:“嗟!女二十有二人,敬哉,惟时相天事。”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远近众功咸兴。分北三苗。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皋陶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实;伯夷主礼,上下咸让;垂主工师,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泽辟;弃主稷,百谷时茂;契主司徒,百姓亲和;龙主宾客,远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违;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趾、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皇来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舜之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谨,如子道。封弟象为诸侯。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礼乐如之。以客见天子,天子弗臣,示不敢专也。
舜的事迹,归纳起来就这么几条:
其一,孝悌。父亲、后母、后母弟多次杀他,仍然对他们好。
其二,劳动能手。会渔猎,会做陶器,
其三,被推举为接班人,娶尧二女。
其四,任用十六贤才,杀死四大恶人。
其五,继位后对人才量才授职。
其六,建立政绩考核制度。
说舜活了一百岁,打死我也不相信。显然,舜也是国号,而不是人名。
毛主席有一句诗“斑竹一枝千滴泪”,说的是舜死在南方,娥皇女英千里奔丧,泪水洒在竹子上,就成了南方特有的斑竹。舜死的地方是湖南宁远九嶷山,屈原的《湘君》《湘夫人》大约说的是舜和他的夫人。《竹书纪年》和《韩非子》与司马迁观点不同:“舜逼尧,禹逼舜”,也就是,当初舜怎么杀死禹的先人鲧,现在禹就怎么对付舜,斗争是十分残酷的。舜走上了和炎帝同样的道路,逃往南方,归依蛮夷。
与尧舜禹大致同时代的陶寺遗址有暴力痕迹,宫殿焚毁、贵族墓遭破坏,与舜“南巡”时间吻合,暗含政变发生。湖南九嶷山舜陵(零陵)无明确殉葬品或大型墓葬结构,仅存衣冠冢,侧面印证其死亡可能突发。舜出身东夷(山东诸城或菏泽),考古发现山东龙山文化(距今4000年)与湖南石家河文化(距今4600-4000年)存在陶器、玉器工艺交流。舜南巡可能反映东夷部落向长江流域的迁徙。
东夷集团的分布,东至海滨,南抵大江,向北可以延伸到东北。其中最重要的氏族、部落有蚩尤、太昊、少昊等等。在史前时代,他们与炎黄族属接触最多,关系也最密切。
在中原北部,即今日鲁西南,接连冀南、晋东南的狭长地区,有一个黎族,也称“九黎”。它最早的氏族长,称为蚩尤。蚩尤属于少昊,其地在鲁西南。蚩尤传说,全在山东西部,蚩尤祠在济水上,冢在寿张县,肩髀冢在今钜野。蚩尤为九黎君长,九黎在今鲁、冀、晋接壤处。根据《盐铁论·结合篇》,黄帝战涿鹿,杀两昊与蚩尤而为“帝”,在涿鹿之战中,太昊、少昊都与蚩尤协同作战,证其同属一个集团。
蚩尤战败后,黎族一部分被迫徙居南方;一部分留在北方,后来建立黎国;一部分被炎黄族俘获,到西周时还留有“黎民”的名称。
由于蚩尤战败,后人在记载中多贬辞,实际上黎族在当时也是一个强大的氏族,他善造锐利兵器,发明了不少兵仗。他率领氏族对黄帝作战,在初期曾取得很大胜利。后人为他各处立祠,奉为战神。对蚩尤的祭典,最初可能为黎族崇祀,限于黎族居地,但战国以后扩展到各地。秦朝所祀东方八神,“三日兵主,祠蚩尤。”《高祖本纪》说刘邦起兵,“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史记·封禅书》说,汉初,在长安、太原为蚩尤立祠。
蚩尤在战国以后,冲破民不祀非族界限,成为华夷共同崇祀之神,反映了民族间的相互融合的过程。可惜的是,司马迁没有专门为蚩尤立传,让他的很多事迹隐没无闻了。
兽面纹正是蚩尤的形象原型
风姓,其遗虚在陈(今河南淮阳)。《左传》昭公十七年云:“陈,太昊之虚也。”其后裔分支最著者,有任(今山东济宁市)、宿(在今山东东平)、须句(在今东平县境)、颛臾(在今山东费县),大体上都分布在济水流域。
1】赢姓。传说居地在曲阜。《说文》“赢,少昊氏之姓”。《左传》定公四年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昊之虚”。其支族很多,分布面也很广。东至山东沿海,《山海经·大荒东经》云:“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北至山东北部,西至山东南部、河南东部,南至河南南部及安徽中部。其重要分支有:
2】郯氏。《左传》昭公十七年云:邦子日,少昊氏,“吾祖也”。《汉书·地理志》云:“郯,故国,少昊后,盈姓”(少昊氏后裔有赢、盈、奄、偃姓,均为一音之转)。其地在今山东郯县。
3】莒氏。在曲阜之东,早在殷商以前,即已居山东东部。《春秋经·隐公二年》《正义》云:“……《谱》云,莒,盈姓,少昊之后,周武王封兹舆于莒”。所谓“周武王封兹舆于莒”之说,只是说明在周武王克殷之后,由于莒国对周采取降服态度,因而得到周王朝的承认,让莒国继续存在下去,并不是说莒的建国是从周武王时开始的。
4】莱夷。古代文献,多不知其姓氏,但其为少昊氏之后裔,则无庸置疑。少昊氏以鸟名官,其中有鷞鸠氏。莱为氏族名称。鸠,反映其原始时代以鸟为图腾的标志,也证明其确为少昊氏之族属。莱夷居地,东至海滨,西部则似乎已达临淄一带。《左传》昭公二十年说“首爽鸡氏始居此地(指齐都临淄)”,管仲也说“齐,夷莱之国也”(《管子·轻重戊篇》)。是知远在殷周以前,齐国本为莱夷氏族居地,直至周初始为太公所据。太公至齐时,“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史记·齐太公世家》)。经过一番斗争,太公胜利后,才在莱夷的部分地区建立其“封国”。
莱夷所居中心,有的以为在黄县,或云在东阳(今临朐附近)。两者都有可能,这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关。《说文》:“夷,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夷人善射。《禹贡》云:“莱夷作牧。”这是说:在原始时代,东方夷人,以猎、牧为其主要的生产手段,也说明他们不但采取天然产物为其生活资料,也已进入学会靠人类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
在猎牧阶段,人们经常随山林草地之变化,迁徙无常,可东可西,居无常处。虽然居地有其中心,但也不一定限于一处。大致言之,莱夷活动区域在今胶东一带。
5】皋陶。偃姓。《说文》:赢,“《地理志》作盈……伯翳嬴姓,其子皋陶偃姓,偃、嬴,语之转耳。”伯翳应该是皋陶的儿子。《帝王世纪》说“皋陶生于曲阜”,曲阜本为少昊之墟,皋陶氏族出于少昊氏族。皋陶,一作咎繇,活动点在曲阜,相传虞舜时,曾掌管刑法,以正直著称。其后裔在江淮之间建立英、六(今六安)、群舒等小国。
皋陶、伯益与夏族有着特殊的密切关系。尧舜时期在与洪水斗争中,以夏禹为首,但也有东夷的皋陶、伯益等人参加。传说洪水泛滥时,“草木畅茂,禽兽紧殖,五谷不登,禽兽偪人……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孟子·滕文公上》)。焚烧山泽,不但免除凶兽猛禽对人们的伤害,而且扩大了农耕面积。《吕氏春秋·勿躬》云“伯益作井”。.这当然又是对原始社会的一大贡献。因为远古人们居住,总离不开江河湖海之滨,伯益“烈山泽”,不但使被洪水淹没过的山泽之滨,成为农耕地,而且又进一步“作井”,使离江河湖海较远之处,也可凿井饮水,使人们的居地大为广阔了,这是与洪水斗争胜利的扩大战果。伯益参加了与洪水的斗争,反映了大灾大难中,两族间相互协作患难与共的关系。
在原始社会末期,华夏与东夷已到了结成部落联盟的阶段。尧、舜、禹禅让,是部落联盟选举领袖的故事。禹曾推荐东夷的皋陶为他的接班人。
6】夷羿。有穷国君。有穷或云在河南,或云在安徽。曲阜古名穷桑或空桑,有穷或与穷桑有关系。《左传》说“后羿自鉏迁于穷石”,《括地志》说“故鉏城在滑州卫城县东十里”。在今河南滑县境内。夏都经常迁移,或东或西,但未出今日之河南。夷羿既能“因夏民以代夏政”(《左传》襄公四年),则羿之居地,应与夏都不远。有穷(曲阜)接近河南,鉏城地在河南,因而夷羿居地可能在山东河南一带。后羿亦称夷异,夷为族名。《路史》注说:“‘异以女偃出皋陶”,皋陶与后羿全是属于少昊氏族的人。
东夷与华夏长期接触,友好相处,但有时也发生偶然的短期冲突。除黄帝战蚩尤外,在夏代又有羿代夏政的事迹。在神话传说中,羿有两个,一个是尧时的后羿,为人民除害,后为逢蒙所杀,但死后受到人们的崇祀。另一个是夏代的东夷族的夷羿,因夏民以代夏政。他不恤民艰以射猎为乐,最后为寒浞所诛。前者是神话,后者是传说,虽然两人的名字相同,又都被人所杀,但人们对他们的态度并不相同。神话中的后羿“能御大灾,能悍大患”,“以死勤事”,因而人们视之为英雄,尊之为神。传说中的夷羿因夏民以代夏政,说明两族间的一次斗争,也说明太康不恤民事,因而失国,夷羿不恤民艰,又终于被杀。
其余如山东的费(在今费县)、河南的葛(在今宁陵),也都是少昊后裔所建立的很早的国家。
7】淮夷。淮水流域有淮夷。《禹贡》在徐州部分说:“淮夷蠙珠暨鱼”。蠙珠,珠名。由于淮水为多水区域,故淮夷人仍以渔猎见长。淮夷或称徐夷。《史记·秦本纪》正义引《括地志》:“古之徐国,即淮夷也”。史称徐为嬴姓,《左传》昭公元年:“周有徐、奄”。二国皆赢姓。可见淮夷应属东夷共同体。
淮夷史前文献绝少,它在西周之初是一个强大力量。《费誓》:“鲁侯伯禽宅曲阜,徐夷并兴,东郊不开”。其他少昊氏后裔分布在淮水流域者,尚有黄(今河南潢川县)、江(今河南正阳县)、终离氏(今安徽凤阳县)。
东夷除以上所举中原东部地区居地外,其范围向南扩展至大江以北,向北扩展到河北东部及东北区域。《禹贡》两言岛夷,一在扬州,一在冀州。其所指范围扬州之夷在苏北,冀州之夷则在河北东部以及东北地区。《汉书·地理志》引《禹贡》则均作鸟夷。“善捕鸟者也”“搏取鸟兽”,夷族均善射属实,鸟夷之名与他们以鸟为图腾有关。
子姓。在传说的尧舜时期,有一个强大的商族部落兴起。它的始祖是契。相传契是有娀氏女简狄吞燕卵而生的。契称玄王,可能含有北方之王的意思。《世本》“契居番”。番、亳同音。“契居番,即契居亳。其地最早在燕,故《左传》昭公九年云:“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日:肃慎、燕亳,吾北土也”。
契子昭明居砥石,其地可能在今河北省中部殷都之北。“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父,俾守商祀.(《逸周书·作洛》)商族部落在其灭夏建国以前,已自其发祥地燕亳逐渐向南扩展至殷都以北地区。由于殷都以北为商族旧居之地,所以武王克殷以后,仍封殷之后裔于邶,以守殷祀。
昭明之子相土又迁于商,其地在今豫东商邱(其中曾一度徙居泰山下之东都)。是商族部落除在殷都以北外,又扩展至中原东部。《长发》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则商族部落在相土时代,其中心虽在商邱,但其声威已播及远方。殷墟卜辞屡见祭土之贞卜,土即相土,说明其后裔一直对他予以隆重之崇祀。
在商族部落的经济生活中,畜牧占很重要的地位。传说相土造车,“作乘马”,“王亥始作服牛”(《国语·周语下》)。他们驯服牛马拉车,以帛及牛羊在各部落间进行贸易。为了保护其贸易,其后裔上甲微曾联合河伯灭掉了抢夺其牛羊的有易之君绵臣。商人食物,牧产品中以牛羊为最多,祭祀也用牛羊,可达数百之多,足证其牧业之盛。但商人经济生活,并非限于牧业产品,在史前已进入农业生活。治水是发展农业的需要。契的六世孙“冥勤其官而水死”(《国语·鲁语上》)。传说冥为夏之水官,由于勤其职而死于水。
殷之先公先王,自上甲微后,凡六世,都以日干作名号,远比夏代为早,可见其农业知识比夏进步。殷之农业、牧业、商业各方面盛于夏朝,因而造成代替夏朝的优越形势。到了天乙(汤),征服了附近许多小国,国力越益强大,终于灭了夏而代有天下。
东夷各氏族部落分布很广,与炎黄族属接触最多,关系也较密切,相互影响也较深,直到汤建立了商王朝以后,其统治范围比夏更大。商继承了夏代文化继续发展,把奴隶制度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在当时,是世界上的一个文明大国。
苗蛮,古称苗,也称蛮,主要分布于长江中游南北地区。《战国策·魏策一》吴起说:“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汶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彭蠡,今鄱阳湖;洞庭,洞庭湖。“汶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应该是“衡山在其南,而汶山在其北”的误写,汶山即岷山,汶岷一音之转,在甘肃四川之间;衡山即今日江南之衡山。
“苗“”与“蛮”二声当系阴阳对转,古字同音同义。由于时代不同,对同一族名的称呼,常有变化,在历史上也屡见不鲜。苗与蛮,从字义上所包含的内容看,有其相同处。但历史上的蛮,常常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其范围远远超过这里所说的苗、蛮。吴起所说的“三苗”,是指长江中游地区若干苗蛮氏族或部落的总称(“三”是多数的意思),并非为一个统一的“国家”。《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说三苗是“帝鸿氏之裔子浑敦、少昊氏之裔子穷奇,绪云氏之裔子饕餮三族之苗裔。”这种传说未必可靠,但可反映“三苗”包括着一些不同的氏族。又如《山海经》中所说的驩头,也称驩兜,是一个有名的氏族。
《山海经·海外南经》云:“讙头国…人面,有翼,鸟喙,方扑鱼”。南方多水,此氏族大约在尧舜禹时代,仍以扑鱼为生。《大荒南经》云:“大荒之中,有人名日驩头,鲧妻士敬,士敬子日炎融,在驩头,驩头……食海中鱼··…惟芑、苣、蓼、杨是食。”这又证明他们除渔业以外,还从事农业生产。《大荒北经》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这里所说苗民氏族出于驩头,就可以证明驩头与苗民同族。
炎黄族进入中原以后,逐渐向南扩展,遂与苗蛮接壤,屡次发生冲突。《史记·五帝本纪》说尧时“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吕览·召类》说:“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左传》昭公元年说:“虞有三苗”。《吕览》又说:“舜却苗民”。“却”应该是“即”的误写,舜在禹掌握大权之后,逃奔南方三苗。《墨子·非攻》也有禹征三苗之记述,足见炎黄与苗蛮屡次发生冲突。战场主要是豫西南地区,在与三苗冲突或战争中,据《礼记》、《山海经·海内南经》、《淮南子·修务训》、《史记·五帝本纪》均载丹朱及舜死葬苍梧。
旧说夏族击败三苗,三苗被迫迁到三危(据说在今敦煌西)。可能是三苗失败以后,有的避居高地。三为多数的量辞。危:《说文》:“危,在高而惧也。……人在厓上”。厓与崖通。这只是说,三苗在最北一部分受到打击后暂退山地,而多数仍居故地。
在传说中,与苗蛮关系最深者为祝融氏,它最初虽不属苗蛮集团,但它的后裔在这个集团中却处于异常显赫地位。祝融氏为颛顼后裔。他们的居地最初也在中原地区。如颛顼居帝丘。祝融居郑。祝融之后裔有八姓:己、苳、彭、秃、芸、曹、斟、芈。每一姓氏又繁衍成为几个氏族。这八姓分布,最初大体上以河南北部之卫郑为集聚地。其后始扩展至河南中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一带。至商、周时,才有较大迁徙。
祝融后裔南迁,成为日后楚国王室祖先。楚人进入荆州(苗蛮区域),大概始于周公返政成王之后。据《史记·楚世家》其时楚熊绎方受封居丹阳。丹阳地望,据清人宋翔凤《过庭录》卷九谓:“丹阳在商周之东,南阳之西,当丹、浙入汉之处,故亦名丹浙。鬻熊(熊绎)所封,正在于此。”《史记·楚世家》载楚昭王日:“自吾先王受封,望不过江汉。”楚自荆北丹阳进据江汉,乃为以后之事。直到春秋初年,熊绎后裔熊通(武王),在荆楚开辟疆土,“大启群蛮”,“开濮地而有之”,才奠定了强国的基础。
祝融为颛顼之后,在史前传说中,颛顼为炎黄联盟重要领袖之一,号高阳氏,虽无显赫武功,但农业发展较早,特别是在宗教方面,有其特殊地位。世代相传,对后世影响颇大。在北方,从唐虞到夏商,巫史的职守(当时在文化领域中,最受尊重的职业),都由重黎之后掌握。司马迁说重黎是他的远祖,说他的祖先(重黎之后)在周代作史官。
祝融氏徙楚,与楚地人民原有文化相结合,发展成具有楚地特点的高度文化,例如在战国时代大诗人屈原创作的楚辞,即是在学习楚地民歌基础上所开创的一种新诗体。它在文学上的地位,可与北方的《诗经》媲美,甚至超过《诗经》。屈原自称他是“高阳之苗裔”(《楚辞·离骚》),即也是颛顼祝融之后裔。他也是掌管巫史的职守的。
江汉之间,古代又为濮人分布之域。《尚书·牧誓》所载牧野之战中,即有濮人参加。《左传》文公十六年云:“百濮离居”。江汉居地,渐为楚人所据。但在楚西部,仍为其聚落。当楚有内乱衰弱时,周宣王初,熊霜卒,三弟争立,“叔熊(叔堪)逃难于濮而蛮,(《国语·郑语》),以资掩护。《左传》文公十六年云:“楚大饥……庸人帅群蛮以叛楚,糜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可见濮在春秋时代,已成为楚国西部的强大力量。
濮人分布地区甚广,自湖北西延至于巴蜀。嘉陵江之合川至北碚,旧称濮江,以濮人居地而得名。晋左思《蜀都赋》云:“左绵巴賨,百濮所充。”意思是说在大江支流涪江地区,绵阳一带,旧为百濮聚居之地,今则为巴賨分布之域。
《华阳国志》所称之南中,包括今之云南、贵州,虽不在江汉地区,但也有濮人散居其地。建宁郡有濮、僚,永昌郡有闽濮、裸濮。《尔雅·释地》云:“南至于濮铅。”铅应即今云南之元江(元江古称濮水)。
在荆地有长沙武陵蛮,相传有“槃瓠”的神话,以犬为其族徽,为其图腾信仰。他们以后向西发展,主要居于今之贵州,散居于湖南、云南、两广及湖北。
苗族以伏羲为其祖先。清初陆次云的《峒谿纤志》里面说:“‘苗人腊祭日报草,祭用巫,设女娲、伏羲位”。……按他们的传说,苗族全出于伏羲与女娲。他们本为兄妹……配为夫妇,绵延人类。这个神话传说的内容,应该相当古老,它既反映了远古人们对人类起源的猜想,又反映了我国远古曾存在着的血缘家族制度。在传说中,女娲的事迹比较丰富,她被苗人尊之为祖神,所受崇拜地位高于伏羲。《淮南子·览冥训》又单独阐述了女娲事迹,说她补苍天、断鳌足、杀黑龙、积芦灰等等,这些事情都与治水有关。这种神话反映了远古时代,女娲曾率领人们与水灾搏斗。
槃瓠即盘古,盘古开天辞地,女娲兄妹配为夫妇绵延人类及女娲治水事迹等的流传,如果不是苗族受汉族的影响,就是汉族受苗蛮的影响。这种流传,不但丰富了我国神话的内容,也反映了各兄弟民族在文化上的交互影响。
《荀子·儒效》云:“居楚而楚,居越而越”,是楚、越在古代不但各为一大部族,而且其所居地区,亦各有别。越,泛称古东南沿海及岭南地区之民族。《吕览·恃君》称为“百越”。高诱注日“越有百种”,说明它占地广,族属众多。《禹贡》两言岛夷,其在南者,即扬州之夷。扬州之南,古称扬越之地。
《史记》言吴、越皆古国,吴为周太王长子太伯之后,越为夏少康庶子之裔。吴居苏南,都于吴(苏州),越居浙北,都会稽(今绍兴)。二国王室皆华夏之裔,然其人民,则为越族。其语言与华夏迥异,必“待译而后通”(《盐铁论·相刺》)。然吴、越人民的语言则相同。
伍子胥、范蠡、大夫种,均言吴、越语言相同,风习相同,但与华夏则大不相同。《史记·吴世家》说太伯、仲雍居于句吴,“文身断发,示不可用。”《左传》哀公七年说:仲雍在吴,“断发文身,裸以为饰。”断发文身,非华夏之俗,太伯、仲雍奔吴,也是从民俗也。《越世家》言越之先世封于会稽,“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也是说禹之后裔到越以后,从民所俗。吴、越两国接壤为邻,两国语言、习俗皆相同,人民为同一民族。
吴、越之南,有闽越,亦越人之一支,西以武夷山与江西为邻。但其族人之分布并不仅限于今之福建,在今江西赣江流域东部,亦有越人分布。《史记·楚世家》载:“成王恽元年……使人献天子,天子赐胙,日:‘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
春秋时代,楚熊渠封其少子执疵为越章王,其封地既日越章,则其地应与“越”及“章”有关。说明楚地有夷、越之族,但这里只能说明在楚所统治范围内有夷、越之族,并非所有夷越之族均受楚所管辖,因为当时楚的南境在江西、安徽。
熊渠封其少子执疵为越章王,其封地仅限于熊渠所取扬越之地,其范围主要在汉代的丹阳郡,其地既为古扬越之地,又为章山所在。《山海经·海内南经》云:“三天子鄣(章)山在闽西海北。”略当今皖南、苏南及浙西。
在浙南有瓯越,闽北有闽越。闽、瓯之名早已见于周世。他们也是断发文身,与吴、越同族,两者语言大同小异。
南岭之南,谓之南越。贾谊《过秦论》云:秦“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史记·秦始皇本纪》又云:“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这里秦所“取”或“略取”者,都是岭南越人居地。他们的风习是“椎髻”,与东部沿海越人风习不同,但仍为百越组成部分。
百越除分布于岭南外,向西散居于今云南南部。越族在云南南部、东南部、西南部和濮人交错杂居在“闽淮之乡”。先秦史籍记载着我国南方越人的风俗,有所谓贯胸、离身、雕题、漆齿等族向商王朝入贡,他们与后来云南境内的穿胸、文身、文面、黑齿等族有密切关系。
越族由于春秋时代勾践强大而始著,越本国名,后用为族名,于是东南沿海各族均冠以越族之称。由于越有百种,种姓各异,因日百越。
楚越地区,是我国水稻主要发源地。越地河姆渡出土骨耜很多,制作精良,结构完善,发现稻谷和堆积很厚的稻壳。
《史记·货殖列传》:“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这些记载,特别是河姆渡出土实物,说明百越早在七千年前,即有稻作物种植,反映其文化悠久绝不亚于黄河流域。
在南方沿海的深圳古墓以及云南的耿马、元谋、宾川、剑川、曲靖等地出土的远古炭化古稻,其中有很多是人工栽培稻,年代均在距今三四千年之久。云南出土炭化古稻,正是远古百越、百濮聚居地区。稻米在今日已成为主要食物之一,他们在三四千年以前,在极端困难之自然环境中,最早地栽培了稻米,这是对中华民族的重大贡献。
原始社会的几个族属集团,虽然在文化发展水平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形成我们今天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有长远的历史,在推动祖国社会发展上,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许多族属集团,在史前时代各有自己的居住区域,但它们不断接触。这种接触有冲突,也有友好交往,在冲突与友好交往中,彼此融合,特别是在原始社会进入国家以后,更加速了这种融合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