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一首七言古诗,展现了宋代斗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茶香四溢,茶味醇厚,值得品读!

发布时间:2025-09-24 12:50  浏览量:1

大约在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因直言敢谏被贬知睦州。他的同僚兼好友章岷,字伯镇,福建浦城人,是一位同样热爱诗文的才子。

章岷出身于产茶盛地,家族长辈甚至管理过北苑贡茶,对茶事自然了如指掌。他将家乡斗茶胜出的佳品赠予范仲淹,并附上了自己写的《斗茶歌》。

范仲淹品尝着友人带来的顶级好茶,读着意气相投的诗篇,一时兴起,挥毫写下了这首“和”诗。“和”诗,即依韵奉和之作,范仲淹的这首诗不仅是对章岷诗作的回应,更是他对宋代茶文化的一次深刻礼赞。

据说,范仲淹读了章岷的原诗后,曾盛赞其足以“压倒元白”,即超越唐代大诗人元稹和白居易,可见二人情谊之深与当时茶文化唱和之风的盛行。

《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冥。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 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 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

赢得珠玑满斗归。

雅俗共赏

宋代,是一个物质与精神生活都极为丰富的时代,而茶,无疑是这份丰富中最为亮眼的点缀。饮茶之风,自唐代兴起,至宋代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如果说唐人饮茶尚有几分粗犷的“煎茶”之风,那么宋人则将茶事演绎成了一门精致的艺术,其集大成者,便是“点茶”与“斗茶”。

斗茶,又称“茗战”,顾名思义,就是比赛茶的优劣。这项活动最早可能起源于晚唐的福建地区,到了宋代,已然风靡全国,成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乐此不疲的社会风尚。

斗茶并非简单的品尝,而是一套严谨而复杂的流程。宋人饮用的多为经过蒸青、压榨、研磨等工序制成的团饼茶。

斗茶的第一步,便是将茶饼炙烤、碾碎、过罗,得到极其细腻的茶末。随后,将茶末放入茶盏中,先用少量沸水调成均匀的膏状,此谓“调膏”。

接着,执壶注水,同时用一种细竹丝扎成的名为“茶筅”的工具,在盏中反复快速地搅动、击拂,使茶末与水充分交融,最终在茶汤表面形成一层洁白细腻的泡沫,即“汤花”。

斗茶的胜负评判主要依据两个标准:一是汤色,二是汤花。

宋人斗茶尚白,认为茶汤的颜色以纯白为最佳,青白、灰白、黄白则次之。汤色的优劣,直接反映了茶叶的嫩度与制作工艺的火候。而比汤色更为关键的,是对汤花的考验。

一看汤花色泽,同样以鲜白为上;二看汤花是否能持久地“咬盏”。

所谓“咬盏”,是指击拂出的汤花均匀细密,能像乳粥一样紧紧附着在盏壁,久久不散。若汤花退散得快,水痕先出现的一方则为负。

因此,一场斗茶的胜负,不仅关乎茶的品质,更考验着斗茶者从碾茶、候汤到注水、击拂的每一个环节的技艺与功力。这既是一场技艺的比拼,也是一场心性的修行,充满了仪式感与艺术美。

诗中茶境

范仲淹的诗篇,如同一位向导,引领我们亲历一场宋代高规格的斗茶盛会。诗歌的开篇便将我们带到了名茶的故乡——福建建溪。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春天总是先从东南方向带来暖意,福建建溪的冰雪最先消融。这里的奇茗品质冠绝天下,传说是由武夷山的仙人自古栽培而来。

诗句开门见山,点出了斗茶所用之茶的出处与尊贵地位。

建溪流域,尤其是其核心区域的北苑,自五代闽国时期便被辟为御茶园,到了宋代更是声名显赫,成为专供皇室的贡茶产区。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便赞曰:“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诗中提及的“武夷仙人”,则为这片土地的茶叶增添了神秘而悠久的色彩,暗示其品质非凡,源远流长。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一声春雷,唤醒了沉睡的大地,也拉开了采制新茶的序幕。茶农们满心欢喜,迎着晨雾深入云雾缭绕的山中。那刚刚萌发的茶芽,带着清晨的露水,错落有致地生长在茶树上,宛如点缀着美玉和珍珠。

“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茶人们从早到晚辛勤采摘,却装不满自己的衣襟。这并非因为茶叶稀少,而是因为他们只选取最精华、最鲜嫩的茶芽,不敢有丝毫的贪多。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采下的鲜嫩茶芽,经过一套雅致而规范的工序,被研磨、蒸青、压榨,最终制成精美的茶饼。

这些茶饼,有的形如古代礼器玉圭,呈方形;有的状如月中蟾蜍,呈圆形。

这句诗简练地概括了宋代独特的制茶工艺——“研膏”,即将茶叶制成膏状再压饼,而“焙乳”则形象地道出了茶饼烘焙后色泽如乳的特点。方形的“圭”与圆形的“蟾”,正是宋代极负盛名的“龙团凤饼”等贡茶的经典形制。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品质最佳的北苑贡茶,即将在规定的期限内敬献给天子。

然而,在进贡之前,产地的品茶高手与豪杰们,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先行比试一番,争个高下。

这句诗点明了斗茶活动的一个重要背景:在贡茶正式上交之前,通过比赛来评定茶叶的等级,同时也满足了民间茶人一睹贡茶风采、一较高下的愿望。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斗茶的准备工作极尽讲究。用来温盏的茶鼎,是用那传说中的首山之铜精心打磨而成;而冲泡的水,更是专程从长江江心取来的中泠泉水。

中泠泉,在唐代便被“茶圣”陆羽的弟子刘伯刍评为“天下第一泉”,宜于煮茶,其水味甘冽,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茶的香气与滋味。以如此珍贵的铜鼎和泉水来事茶,足见斗茶活动的郑重其事与参与者对茶道的虔诚之心。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这是斗茶过程中最富于视觉冲击力的场景。

金黄色的茶碾转动,坚硬的茶饼被研磨成细微的绿色茶粉,四散飞扬。茶粉被置入青翠如玉的黑釉茶盏(宋人斗茶喜用黑盏,以衬托白色汤花),沸水注入,茶筅急速击拂,盏中瞬间涌起一层碧绿色的浪涛,最终幻化为细腻的白色泡沫。

“绿尘飞”与“翠涛起”,动静结合,色彩鲜明,将点茶的艺术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经过一番精心冲点,胜利者的那盏茶,滋味醇厚甘美,让最顶级的乳制品醍醐也显得平淡无味;其香气清雅悠远,连高洁的兰花与芷草与之相比都黯然失色。

这是对斗茶最终成果的极高赞誉,茶的味与香,在斗茶者的精湛技艺下,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斗茶的评判过程是极其公正严格的。

众人目光如炬,纷纷用手指点,谁优谁劣,一目了然,容不得半点虚假与欺瞒。这反映了宋代斗茶已有一套公认的、客观的评判标准,是一项严肃的竞技活动。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斗茶的胜负带来的荣辱感被提到了极高的地步。

胜利者如同羽化登仙,其境界令人高不可攀,荣耀无比;而失败者则像打了败仗的将军,要承受无尽的羞耻。

茶道千秋

在诗歌的后半部分,范仲淹的笔触由对斗茶本身的描绘,转向了对茶之精神与文化意蕴的升华。茶,在他眼中,已远不止是一种饮品,而是具备了涤荡心灵、启迪智慧的形而上功用。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冥。”诗人感叹道,这生长于山石之上的茶叶精华,它的功劳,足以与传说中使人长生的“阶前冥”这种仙草相媲美。这是将茶的地位提升到了仙草灵药的高度。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茶的清雅之气,可以洗涤世间的污浊,使我保持清明;茶的提神之效,可以解除持续千日的沉醉,使我恢复醒觉。

这里,茶成为了对抗沉沦、保持清醒与德行的象征,体现了宋代士大夫阶层借茶修身养性的精神追求。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满怀忧愤的屈原,或许可以借茶来招回他那忧国忧民的魂魄;而沉湎于酒乡的“竹林七贤”之一刘伶,也能在茶的警醒之下,听到振聋发聩的惊雷。

诗人在此化用典故,将茶与酒进行对比,突显了茶的清醒、振奋人心的力量,赋予了茶匡正世事、唤醒沉迷者的社会功能。

“卢仝敢不歌, 陆羽须作经。”提及茶,又怎能忘记唐代的两位大家。

诗人卢仝一生爱茶成癖,他的《七碗茶歌》将饮茶的感受描绘得如痴如醉,淋漓尽致,被后世奉为“茶仙”。而陆羽,更是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系统地总结了茶叶的知识与文化,被尊为“茶圣”。

范仲淹在此引用二人,意在说明茶的魅力足以让诗人为之放歌,茶的博大精深值得学者为之立说作经,以此向茶文化的先贤致敬,并将自己所处的时代与唐代茶文化的巅峰连接起来。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在浩瀚的宇宙万象之中,谁又能说没有一颗代表着茶的星宿呢?这句充满想象力的诗,将茶的地位从人间提升至宇宙,赋予其一种神秘而崇高的色彩。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有了如此神奇的茶,那隐居商山的四位贤士(商山四皓)也不必再靠食灵芝来延年益寿了,而在首阳山饿死的伯夷、叔齐也不用再去采薇菜充饥了。

茶的出现,甚至让京城长安的酒价大跌,连药材之都成都的药市都失去了光彩。

“不如仙山一啜好, 泠然便欲乘风飞。”所有这些,都比不上去那产茶的仙山品一啜好茶。那种美妙的感觉,让人身心轻盈,飘飘然仿佛要乘风归去。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在诗的结尾,范仲淹巧妙地与当时民间流行的“斗草”游戏作比。他说,朋友啊,你不要去羡慕那些在花丛中斗草的女子,即使她们赢回了满斗的珠宝。

言下之意是,我们这些“林下雄豪”所进行的斗茶,其间的雅致、其精神上的收获与荣耀,是那些物质的珠玑所无法比拟的。

这一结尾,既风趣俏皮,又将斗茶的文化品味与精神价值抬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余味无穷。

结语

范仲淹的这首《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以其饱满的热情、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为我们全景式地再现了宋代斗茶文化的盛况。

从茶的种植采摘,到研磨冲点,再到品评胜负,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艺术的美感与生活的哲学。诗中所展现的那种对极致品质的追求、对优雅仪式的尊重以及对精神愉悦的向往,正是宋代文化精神的缩影。

千年已过,宋代的点茶法虽已演变为今日的泡茶,但那份融于茶汤之中的闲情逸致与人文关怀,却依然在中国人的文化血脉中流淌,余韵不绝。

更多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