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很温暖的唐诗,韵味十足,值得细品
发布时间:2025-09-22 18:57 浏览量:2
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故事,北窗读诗欢迎您的光临。
暝虫喧暮色,默思坐西林。
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
昔因京邑病,并起洞庭心。
亦是吾兄事,迟回共至今。——唐 无可《秋寄从兄贾岛》
写作背景:
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深以为然,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全才毕竟凤毛麟角。
就像南唐后主李煜更适宜作词人,宋徽宗更适宜做艺术家一样,若只在自己的领域深耕,定会大放异彩。
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清醒的认知,古代学子更寄希望于学而优则仕,如苦吟诗人贾岛,遇到韩愈后就还俗求仕。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爱诗成癖,字斟句酌,佳句频出,好诗不断,如若不为功名羁绊,也可潇洒一生。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的科举之路走得很艰辛,一次次铩羽而归,一次次承受榜上无名的失落之痛。
考场失意后,他就重回寺院,以待时机,这一年,他又一次名落孙山,便与从弟无可同住长安西南圭峰的草堂寺。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彼时,无可南游庐山,贾岛作《送无可上人》相赠,并与其相约仍回山皈依佛门。
可是,无可已在庐山西林寺修行数载,贾岛却还在俗世醉心科举,并未履行分别时的约定。
于是,在一个寒意泠泠的秋夜,无可写下这首《秋寄从兄贾岛》给贾岛,抚今忆昔,字字都是真情流露。
诗文赏析:
暝虫喧暮色,默思坐西林。
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
这首诗的前四句描写西林寺深秋时节清幽寂静的景致,其中暗喻超然淡雅的禅趣,也是无可诗风的体现。
东晋时,高僧慧远在东林寺修行,其弟慧永则在西林寺禅修,更为巧合的是,兄弟二人与贾岛兄弟同姓。
西林寺在庐山香炉峰西南风景极佳处,无可在此静心修行,想到慧远兄弟,就十分牵挂还在长安的从兄。
这是一个深秋的黄昏,暮色苍茫,秋虫不停地啼叫,僧人无可安静地打坐在西林寺的禅房里,沉思不语。
室内,蒲团趺坐,禅定冥想,室外,苍苔露冷,菊径风寒,无可就这样不眠不休地过了一夜,直到五更。
天明后,当他推开门房门,看到庭前积得很深的落叶,方才恍然大悟,原来夜里听到的并非是潇潇雨声。
寒蝉凄切,人不成寐,虽然趺坐,却难禅定,只因心有所念,故能听得到松涛阵阵,寒雨(落叶)萧萧。
境由心生,一切景语皆情语。原来,从黄昏到深夜,再到次日的清晨,诗人彻夜不眠,竟然是怀念从兄。
昔因京邑病,并起洞庭心。
亦是吾兄事,迟回共至今。
如果说前四句是写景,那后四句则是叙事和回忆,是对前尘往事的回忆,后两句则是对从兄的劝慰之情。
昔日,贾岛因为在长安科考落第,积郁成疾,在圭峰草堂寺一病不起,因屡遭打击,入仕的心思也淡了。
在无可无微不至的照顾下,贾岛渐渐地好了起来,无可南下庐山,贾岛就与他相约,他日一同皈依佛门。
“京邑”指京都或都城,此诗中指长安,“洞庭心”即归隐之心,范蠡功成后携西施从洞庭湖归隐五湖。
彼时,贾岛因为在京城长安科举落第,忧愤成疾,才起了归隐之意,故与无可有“天台作近邻”的约定。
后两句与其说是对贾岛的提醒,还不如用警醒二字更确切,归隐原本就是你的心愿,却迟疑徘徊到如今。
与其看不到希望地苦苦煎熬,何不做自己能做得到的事情呢?相比于贾岛,无可对时局有更清醒的认知。
贾岛兄弟出身寒微,年少出家栖身寺院,平生所学皆来自寺院,与寒窗数十载的学子竞争难度可想而知。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虽有韩愈举荐,但竞争激烈,以贾岛的家世功底,只怕是失望大于希望。
所以,无可还是委婉地规劝从兄,早日放下执念,履行同隐天台的约定,禅定清修,继续作喜欢的诗句。
唯有至亲之人,才会敞开心扉说实话,才会与我们推心置腹,忠言也许会逆耳,但字字句句都是心里话。
后来,贾岛接到无可的书信,也曾回话,说“名山思遍往,早晚到嵩丘”,意思是他没有忘记佛门清静。
可是说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贾岛的内心始终是矛盾的,终其一生,他一直在出世和入仕之间徘徊。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为诗艺倾尽了一生心血,后来纵然勉强入仕,也是以读书作诗为先。
仕途坎坷,屡居下僚,困顿相仍,与其如此,何不专注于诗?也不至于饱受磋磨,凭这他就比不了无可。
无可与贾岛齐名,《唐才子传》评无可诗,赞曰“律调谨严,属兴清越”,张为也赞其“清奇雅正主”。
无可淡泊超脱,工诗,多五言,善书,他虽未入仕,但和彼时的张籍、姚合、马戴等人友好,交往频繁。
“自有林中趣,谁惊岁去频”,因心无挂碍,故无可从容,因纠结世俗,故贾岛心绪郁结,难得开心……
参考资料:
《全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