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写《讨曹檄文》,痛骂曹操祖宗,归降后,为何被重用善终?
发布时间:2025-09-21 22:11 浏览量:3
建安七子有陈琳,讨曹檄文骂祖宗,曹操读后愈头风,归降一笑还重用!
檄文是一种具有特定历史背景和用途的文书,主要用于军事和政治领域,具有权威性和战斗性,现代演变为战斗性强的批判或声讨文章,感召性极强:宣传己方正义性,揭露对方罪行,宣示师出有名!(来源AI)
讨曹檄文治头风
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河北袁绍与许昌曹操(代表汉天子)鏖战于官渡。交锋之前,发檄文历数对方的罪状。这一重任落在大才子陈琳(时任袁绍主簿)肩上,只见他略一沉吟,以笔代舌,心有成竹,文采飞扬,笔走龙蛇,洋洋洒洒长篇大论,历数国贼曹操罪状,把曹操骂得狗血淋头,据说曹操读到此文时,惊得正患头风,卧床不起的曹操一身冷汗,把多年的老病头风之疾连根拔起,从床上一跃而起:如此佳文,可治头风!袁绍文事虽佳,奈何武事不济,终将身败,河北终归属我!
那么建安大才子陈琳在《讨曹檄文》组织了哪些重型炮弹,砸得曹操哑口无言,无可辩驳?《为袁绍檄豫州文》(又称讨曹檄文)中具体列举了曹操哪些罪行?
1.以出身定生死
1.1祖父弄权:文中称曹操祖父曹腾是宦官,与其他恶宦朋比为奸,肆意祸害百姓,败坏朝廷风气,“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腾,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
1.2父亲贪赃:指出曹操之父曹嵩是曹腾养子,本是乞丐携养,依靠贿赂权贵,买官上位,“父嵩,乞匄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曹嵩花钱上亿买得太尉的大官帽,行买官卖官之丑行!)
败走华容道的曹操
1.3自身赘阉遗丑:基于其祖父和父亲的情况,贬低曹操是宦官后代,先天卑贱且缺乏良好品德和才能的传承,“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僄狡锋协,好乱乐祸” 。(这个很牵强,没有科学性,只是为了骂人方便、痛快,逞口舌之利!正史中曹操务实求真,思贤如渴,唯才是举,凭政治智慧统一北方,招募流民屯田,维护国家统一,政治安定,社会稳定,被罗贯中黑得太厉害了,他的龟虽寿和观沧海是难得的好文章,直抒胸臆,有吞吐天地之志!)
2.指责曹操:专权、残暴
2.1擅杀大臣:曹操随意杀害朝中大臣,破坏朝廷的正常秩序和稳定,“故太尉杨彪,典历二司,享国极位。操因缘眦睚,被以非罪;榜楚参并,五毒备至;触情任忒,不顾宪纲” 。(因违军令斩杀其孙扬修!)
2.2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挟持汉献帝到许昌,将皇帝作为自己发号施令的工具,“操便放志:专行胁迁,当御省禁;卑侮王室,败法乱纪;坐领三台,专制朝政;爵赏由心,弄戮在口”。(集权集力,政治智慧:挟天子以令诸侯!)
2.3残害忠良:诛杀董承等皇亲国戚,毫不留情,表现出其残忍和对皇室尊严的践踏,“故议郎赵彦,忠谏直言,义有可纳,是以圣朝含听,改容加饰。操欲迷夺时明,杜绝言路,擅收立杀,不俟报国” 。(曹承受汉献帝衣带诏:清君侧欲杀曹操!算自卫吧,只是有点过头。)
3.揭露曹操军事恶行
3.1征讨徐州时滥杀无辜:曹操攻打徐州时,手段残忍,所到之处百姓惨遭屠戮,鸡犬不留,“(曹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后摸金校尉专指盗墓掘尸之恶行,如东陵大盗就是如此!打仗靠财力,无钱寸步难行,开源节流是常态,掘墓有违人伦大德,实为一大短处!)
3.2盗墓掘坟:设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官职专门盗墓,盗取墓中珍宝以充军饷,破坏了社会的道德伦理和公序良俗,“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
魏武帝曹操外宽内忌、睚眦必报,但凡是得罪过他的人鲜有能善终者,就连头号大谋士荀彧也因为反对他称魏公,而落得被逼自杀的结局。但凡事都有例外,袁绍的幕僚陈琳当年曾写檄文辱骂曹操,但在投降后却得以善终,并深受重用,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曹操为何会一反常态,饶恕狠狠痛骂过自己祖宗十八代的陈琳呢?
曾记否?曹操临死前,又一次因头风病痛苦不堪,请神医华佗前来治疗。华佗建议用利斧劈开头盖骨取出风涎,摘除病灶,方可痊愈,曹操闻言又惊又怒:头为五阳之首,岂可斧劈?莫不是刘备派来的间细?直接打入监狱,将一代神仙华佗杀害,圣手医术就此失传,亏大了!曹操完全有可能杀了请降的陈琳,以解心头之恨,以报被辱骂祖宗之仇!
神医华佗入大狱
可惜,陈琳的讨曹檄文没有起到“一支笔胜过十万雄兵”作用,袁绍没能击灭曹操,反而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优柔寡断,内耗不止,大败亏输,被曹操劫去粮草,仓皇逃往老巢邺城,没多久便羞愤而死。
袁绍病死后,长子袁谭、幼子袁尚因争位大打出手,曹操趁机渡河北上,经数年奋战,最终攻克邺城、扫平冀州。邺城沦陷后,陈琳无处可逃,只能厚着脸皮向曹操请降。
曹操见到陈琳便不禁两眼冒火,火冒三丈,声色俱厉的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不要脸的家伙居然还有胆量来请降!脸皮比城墙还厚!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你写檄文辱骂我可以,为什么还要污蔑我的祖宗三代?
曹操石像
毕竟是建安七子,是自小立志扫天下的陈琳,曾说出名言: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陈琳早有心理准备,听完曹操的指责后,轻飘飘地来一句:被袁公所逼,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还望您老人家恕罪,高抬贵手,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你大人大量,莫要与小人计较!
因那篇檄文惹祸,曹操对陈琳恨入骨髓,巴不得对他食肉寝皮,以解心中的怨气,但他最终还是饶了陈琳一命。
曹操之所以宽恕陈琳,除了念及昔日的友情(二人曾同朝为官)、欣赏他的才华(英雄相惜,曹操也是大文学家,臭味相投吧)两大原因外,还有陈琳的解释确有道理,假如杀掉一位因写檄文骂自己的名士,岂不是显得自己的器量太小?毕竟,曹操身为宰相,需要顾及舆论的力量、维护自己的形象。
傲霜的黄菊
作为“建安七子”之一,陈琳不仅文笔极佳,而且还颇有谋划才能,投降曹操后并未被摒弃不用,获得重用。因那篇檄文得福,在降曹后的十余年时间里,陈琳历任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等职,从事编写军国文书、檄文等工作。由于陈琳的文采斐然,所以每次他的稿件递到曹操手中时,后者总会在赞叹之余竟不能为之增减一字。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京城许昌一带爆发大规模的瘟疫,死者不计其数,其中包括留下讨曹檄文的陈琳。虽然曾经撰写檄文辱骂曹操,但陈琳不但保住性命,还深受重用、得以善终,跟荀彧、崔琰、娄圭等其他谋士的下场相比,实在是幸运得多。
洁身自好的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