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为了夸赞杨贵妃,作了一首诗,开篇的两句基本人人都会
发布时间:2025-09-21 17:57 浏览量:2
酒醉长安,一场决定命运的御前献诗
醉眼朦胧中,李白被急促的脚步声惊醒。
"李白先生,皇上有旨,立刻进宫!"太监尖细的声音划破了他酒后的宁静。
李白揉了揉惺忪的双眼,窗外已是月上梢头。宫中深夜召见,非同寻常。他挣扎着起身,酒意还未散尽,却不敢怠慢,踉跄着随太监前往皇宫。
"陛下和贵妃娘娘正在御花园赏花,命你为清平调写三首新词。"太监低声道,眼中闪过一丝意味深长的光芒,"先生可要把握住这次机会啊。"
李白心头一震。他在长安城中漂泊多年,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然而,他却被安排在偏殿独自作诗,甚至未能一睹贵妃风采。
"如何为未见之人作诗?"李白自语道,眉头紧锁。
"先生且快些动笔,陛下等得急呢。"太监催促着,递上笔墨纸砚。
李白深吸一口气,挥毫泼墨。他凭空想象着传说中的绝世美人,笔下文字如行云流水: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太监捧着诗词匆匆离去,李白独自一人,酒意又起,额头抵在冰凉的案几上。
他不禁想起自己坎坷的一生——巴蜀少年天才,却因户籍不明、家中从商而无缘科举;游历四方,干谒无门;娶了前朝宰相的孙女,却仍难入仕途......
究竟是什么让他这个傲骨诗人,甘愿为一个素未谋面的妃子写下如此肉麻的赞词?
然而,故事远比想象的复杂......
李白,唐代最具传奇色彩的诗人,被后世尊为"诗仙"。然而,这位潇洒不羁的天才,也曾为权力与功名所困,在仕途上历经挫折。
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李白,两三岁时就展露出异于常人的聪慧。他的父母曾遭流放,后逃回巴蜀,以商贾为生。
"商人之子,怎配与那些世家子弟同场角逐?"十五岁的李白听到背后的窃窃私语,眼中闪过一丝痛楚。
尽管如此,他的才华依然引起了当地名家学者的赞赏。一位老学者拍着他的肩膀说:"孩子,你的文章已胜过我见过的许多及第之人。可惜啊......"
老者没有说完,但李白懂了。在那个时代,一个人的价值几乎完全由他的官职决定。而科举,是平民子弟入仕的唯一途径。
"为何才学不能凭本身价值被认可?为何非要通过科举这道门?"年轻的李白质问道。
"因为这就是规则,孩子。"老者叹息,"士农工商,这是祖宗定下的秩序。你父亲从商,加上户籍不明......"
李白握紧了拳头。他知道,即使自己才华横溢,没有科举这块敲门砖,朝堂大门将永远对他紧闭。
父母去世后,李白带着遗产离开了巴蜀,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涯。他游历名山大川,结交豪杰,其中就包括比他年长十几岁的孟浩然。
在一次饮酒会上,孟浩然对李白说:"兄弟,你这般才华,不该埋没。虽无法科举,但可通过干谒入仕。"
"干谒?那不是要我去巴结权贵吗?"李白皱眉。
孟浩然摇头笑道:"这是无奈之举。你看看那些名门子弟,哪个不是靠家族关系入仕?我们没有这样的背景,只能靠自己的才华打动那些位高权重者。"
在孟浩然的介绍下,李白认识了前朝宰相的孙女许氏,并很快与她结为夫妻。婚后,许氏安排李白前往长安,带着岳父写给当朝宰相张说的推荐信。
"有了这封信,宰相大人一定会见你。"许氏满怀期待地说。
然而,现实给了李白当头一棒。
"宰相大人公务繁忙,无法接见。"张说的门客冷淡地说,"不过,驸马爷张洎愿意见你一面。"
张洎接见了李白,但仅仅是客套几句,便让他去终南山的别院等候。
"这别院曾是玉真公主的居所,许多文人都在此等待机会。"张洎意味深长地说,"或许公主会再次到访,那时机会就来了。"
李白满怀希望地住进了终南山别院,却发现那里已挤满了如他一般等待机会的文人墨客。日复一日,玉真公主始终未现身,李白的希望逐渐破灭。
无聊之时,他常下山前往长安城中,与市井之徒饮酒作乐。父母留下的遗产渐渐耗尽,若非妻子许氏从娘家借钱接济,他早已无以为继。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一天,李白对自己说,"与其在此浪费时光,不如回去耕田度日。"
他回到安陆,购买了一处田地,过起了平静的农耕生活。然而,心有大志的他,如何能甘心就此沉沦?
机会终于在几年后降临。在一次偶然中,李白的诗文传到了唐玄宗手中,引起了天子的注意。
"这才是真正的才子!"唐玄宗拍案赞叹,"传旨,召他入宫!"
经过多方引荐,李白终于见到了玉真公主,并被引荐入翰林院,成为翰林待诏。
然而,翰林院并非他想象中的那样。在唐玄宗时期,翰林学士更像是皇帝的文学侍从,主要任务是在宴会或游玩时作诗取乐,而非参与国事。
"这不是我想要的。"李白心中暗叹,"我的才华难道就只配用来娱乐君王吗?"
尽管如此,他仍然期待着能通过这个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获得真正的重用。
一阵脚步声打断了李白的思绪,那个太监又回来了,脸上带着惊讶的神情。
"李先生,陛下和贵妃娘娘非常喜欢您的诗,请您立即写第二首!"
李白精神一振,提笔又写: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太监再次匆匆离去。不久,他又返回,这次脸上带着微妙的表情。
"李先生,贵妃娘娘很喜欢您的诗,但她说...她并非像赵飞燕那样柔弱。娘娘请您亲自到御花园去,当面写第三首。"
李白心头一震。这是何等殊荣!能够亲眼见到贵妃,还能当面献诗,这样的机会千载难逢。
他整理衣冠,跟随太监穿过曲折的宫廊,来到了月光如水的御花园。
远远地,他看见了坐在亭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月光下,贵妃的容颜果然倾国倾城,比他想象中还要美丽动人。
唐玄宗见李白到来,笑着招手:"爱卿,朕听说你酒量惊人,今日可要一展所长!"
杨贵妃也盈盈一笑:"听闻李学士诗才无双,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
李白恭敬地行礼,内心却波涛汹涌。他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皇权的中心,感受到了那种难以言喻的威严与魅力。
"臣不敢当。能为陛下和娘娘献诗,是臣的荣幸。"李白谦虚地说。
唐玄宗命人为李白斟酒,亲切地说:"朕知道你善饮,今日不必拘礼,尽情发挥你的才华吧。"
酒过三巡,李白的诗兴大发。他凝视着月下的杨贵妃,灵感如泉涌,挥毫写下了第三首: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唐玄宗看后大喜,命乐师立即演奏这三首清平调。杨贵妃也频频点头,对李白赞不绝口。
"李学士才华横溢,朕甚是喜欢。"唐玄宗说,"从今日起,你可常来宫中,为朕和贵妃作诗。"
这一夜,成为李白仕途上最辉煌的时刻。从此,他频繁出入宫廷,成为唐玄宗和杨贵妃身边的红人。
李白在宫中的日子,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充满矛盾。他既享受着帝王的赏识,又痛恨自己沦为文学侍从的角色。这种复杂心态,最终导致了他的离去。
然而,李白的内心却越来越矛盾。
"我终于得到了天子的赏识,但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他常在独处时自问。
作为翰林待诏,李白的主要工作就是在皇帝宴饮或游玩时作诗助兴。他的才华被限制在取悦君王的狭小空间内,而非用于治国安邦。
一次宫宴上,唐玄宗兴致高昂,命李白即席作诗。李白酒意上涌,写下了一首讽刺权贵的诗。宴席上一片寂静,唐玄宗的脸色变得阴晴不定。
杨贵妃见状,急忙打圆场:"李学士醉了,陛下别见怪。"
唐玄宗的脸色这才缓和下来,挥挥手说:"爱卿醉了,去休息吧。"
从那以后,李白开始频繁推辞皇帝的召见,借口生病或醉酒,不愿再做那取悦权贵的文人。
"李白,你怎么了?"一位翰林同僚关切地问,"能得到陛下如此宠爱,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啊。"
李白苦笑:"我的诗词只是他们的消遣,而非真正的重用。我看到朝政日渐腐败,奸臣当道,却无力改变。"
同僚低声警告:"慎言!这些话若传出去,你的仕途就完了。"
李白仰头饮尽杯中酒:"也许,我本就不该入仕。"
唐玄宗渐渐察觉到李白的消极态度,加上朝中有人进谗言,说李白狂傲不驯,不尊礼法。
一日,唐玄宗召见李白,语气已不如从前亲切:"爱卿似乎对朝中生活不甚满意?"
李白跪拜道:"臣愧不敢当陛下厚爱,只恨自己才疏学浅,无法为陛下分忧。"
唐玄宗沉默片刻,叹道:"朕赐你黄金十斤,准你离开翰林院,自由行走天下。"
李白明白,这是皇帝在客气地逐他出宫。他既感到解脱,又有一丝失落。
"臣叩谢陛下恩典。"李白叩首,心中百感交集。
就这样,李白离开了长安,重新开始了他的漂泊生涯。他游山玩水,结交好友,写下了无数不朽诗篇。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曾短暂追随永王李璘,却因永王叛乱而被牵连入狱。虽后被赦免,但这段经历让他对人间更加失望,开始求仙问道,寄情山水。
晚年的李白,饱经沧桑,身患重病,仍在江湖漂泊。最终,他在一次醉酒后,卧病于舟中,离开了这个他深爱又痛恨的世界。
李白一生充满矛盾与挣扎。他渴望功名,却又不愿屈从;他赞美权贵,又嘲讽世态;他追求自由,却又无法摆脱世俗牵绊。这些矛盾,造就了他诗歌中的张力与深度,也成就了他"诗仙"的不朽地位。
---
回到那个命运的夜晚,当李白写下《清平调》三首,他或许不会想到,这些为取悦帝王而作的诗,会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云想衣裳花想容"——这短短七个字,将杨贵妃的美貌比作仙女下凡,既浪漫又含蓄,成为后世形容女子美丽的经典句式。
为何一个被称为"不畏权贵"的诗人,会为杨贵妃写下如此肉麻的赞词?
这不仅仅是为了讨好权贵,更是李白内心复杂情感的体现。他渴望被认可,渴望施展才华,也渴望通过自己的诗词改变些什么。
"先生,您的诗写得真好。"当晚,一位年轻的宫女悄悄对李白说,"娘娘说,您的诗让她感到被真正理解,而不只是被当作玩物。"
李白微微一怔。他忽然明白,或许杨贵妃也如他一般,被困在华丽的牢笼中,渴望被真正理解。
"请代我谢过娘娘。"李白轻声说,"告诉她,诗人的眼睛能看到表象之下的真实。"
宫女点点头,消失在夜色中。
这个小插曲,或许解释了为何杨贵妃如此欣赏李白的诗。在那个权力与美色交织的宫廷中,李白的诗不仅赞美了她的美貌,更赋予了她作为个体的尊严。
然而,这种相互理解,并不能改变他们各自的命运。李白最终离开了宫廷,而杨贵妃则在马嵬坡香消玉殒。
历史的洪流中,个人的挣扎显得如此微不足道,却又如此动人心弦。
李白为杨贵妃所作的《清平调》三首,表面上看是对美人的赞美,实则蕴含着更深层的情感与思考。这些诗作,成为了解李白复杂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瑰宝。
多年后,已经离开长安的李白,在一个月明如水的夜晚,独自饮酒。他想起了那个在御花园中的夜晚,想起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笑容,想起了自己写下的那些诗句。
"云想衣裳花想容..."他轻声吟诵着,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一位老友走来,坐在他对面:"白兄,听说安史之乱中,贵妃已在马嵬坡......"
李白抬手制止了朋友的话,仰头饮尽杯中酒:"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他拿起笔,在月光下写下了那首传世绝句《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或许,在那一刻,李白终于看清了自己的内心。他既不是那个为功名所困的文人,也不是那个为取悦权贵而作诗的翰林,而是一个真正的诗人——用诗歌表达自我,观照世界的诗人。
他的一生充满矛盾与挣扎,但正是这些矛盾与挣扎,造就了他诗歌中的深度与力量。他为杨贵妃写下的那些"肉麻"情诗,不仅仅是对美的赞美,更是对生命本身的礼赞。
在李白的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人——有欲望,有挣扎,有理想,有妥协。这才是真实的李白,也是他的诗之所以能穿越千年,依然打动人心的原因。
李白的一生,是中国文人命运的缩影。他们渴望入仕,却又不愿随波逐流;他们追求自由,却又无法摆脱世俗牵绊。这种矛盾,造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也让李白成为了千古传诵的"诗仙"。
当我们今天吟诵"云想衣裳花想容"这样的诗句时,或许应该想到的不仅是诗中描绘的美人,还有那个在月下独酌,心怀天下,却又不得不向现实低头的诗人。
他用28个字写下了一首肉麻情诗,却在字里行间倾注了自己对美、对生命、对自由的全部理解。
这,才是李白,一个真实而复杂的诗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