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大才子——解缙(二)

发布时间:2025-09-21 11:23  浏览量:1

洪武二十三(公元1390年)年朱元璋在华盖殿召见解缙,在询问他父亲解开身体状况之后赞赏解缙孝心可嘉,并敕赐解缙与他父亲一同回归故里,至此,当了三年中书的解缙被朱元璋体面地辞退回家了。

直到驾崩之前朱元璋一直都没有再次起用解缙,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重用的“建文三臣”分别是方孝孺、齐泰和黄子澄,解缙依然没有得到重用,只是一名翰林待诏,用文人相轻来解释可能容易理解一些,此时方孝孺深得建文帝宠信,而解缙这种习性很难得到方孝孺的喜欢和赏识,被边缘化也在情理之中。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成功地推翻了建文帝政权,自己坐上了九五之尊的皇帝宝座,解缙却因祸得福,因为在建文帝时期一直坐冷板凳的处境反而使得自己在永乐帝朱棣登基之后得到了重用,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亦不过如此。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七日,朱棣拜谒孝陵之后,在南京奉天殿宣布登基,七月初一在南京郊外举行祭天大祀,宣布革除建文年号,改当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为永乐元年(1403年)。八月初一永乐帝下旨命解缙、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等人一同到文渊阁办公,参与机务,此后解缙又被朱棣擢升为侍读学士,九月十二(即10月8日)解缙进入内阁成为首辅。

自洪武十三(1380年)胡惟庸以谋反罪被处死之后,朱元璋便永久废除中书省及丞相职位,将由中书省管辖的六部职权全部由自己亲自掌控,至此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极大加强。为了方便草诏、督办等公务,朱元璋专门配备了待诏、待制、侍读、侍讲等秘书放置于翰林院,这种方式建文帝一朝继续沿用。朱棣登基后稍作改动,就是为身边的近臣专门设置一个机构并将他们放置其中,这就是明朝内阁制度的雏形。入内阁当值者被称为辅臣,为首者则被称之为首辅。随着时间推移,明朝中期以后首辅又逐渐还原为宰相成为炙手可热的权臣。进入内阁成为辅臣的基本条件是首先须有学士头衔(诸如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文华殿、正心殿等);其次是当过皇帝或太子的老师,又被称为帝王师。朱棣初设内阁时选拔内阁成员没有那么严苛的条件,完全凭朱棣个人主观意志和个人喜好来决定,赋闲十年的解缙,幸运地成为明朝内阁首辅第一人。

解缙在进入内阁后的第二天,即九月十三(1402年10月9日)明成祖朱棣赐解缙金织罗衣一袭,以示恩宠,十月初四(10月30日),明成祖下令由解缙主持纂修《太祖实录》、《列女传》两部书籍,编纂《太祖实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众所周知朱棣采用“清君侧”这一非常规手段夺取皇位,对于之前的《太祖实录》里面的相关内容必须进行删改,唯有如此方能迎合朱棣重新编纂《太祖实录》心思和用意,解缙是经过朱棣深思熟虑之后选中的第一人选,这与他之前在建文一朝未受重用以及“靖难之役”后第一批向他归顺有着莫大的关系,当然还有解缙自身的才华与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