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献赏析(一):1912年清帝发布《逊位诏书》

发布时间:2025-09-11 06:31  浏览量:1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浪潮席卷全国,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正是在这种内外交困、多方博弈、大势已去的背景下,《清帝逊位诏书》应运而生。

辛亥革命形势

1912年2月12日(宣统三年),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正式发布《清帝逊位诏书》,以不流血的方式实现了封建王朝向现代国家转型,每一笔每一划都承载着沉重的历史意义。

《清帝逊位诏书》文本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01 原文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义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钦此。

02 文章赏析

这份诏书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它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全篇共367个字,虽然篇幅不长,但其语言精炼、措辞考究,与历史语境高度契合,展现了传统政治文书在变革时代特有的修辞策略与权力叙事特征。

庄重典雅、文统延续:严格遵循传统诏书格式,使用标准的官方文言文,符合最高统治者身份和诏告天下的性质。

简洁凝练、重点突出:语言高度凝练,但信息量巨大,没有冗余,涵盖了退位原因、退位决定、政权移交方式、国家统一原则、优待条件协商等核心内容。

此外,诏书文本体现了重大历史转折政治智慧:

“合法性”转换:将革命描述为“民军起事”,回避“叛乱”定性;宣称退位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的主动选择,维系清室尊严。

政权移交设计:此时南方革命党已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但诏书直接将政权移交的法律依据赋予了袁世凯本人,以显示他是从逊位的清帝手中而非南京政权那里获得临时大总统一职,为其日后掌控民国政权提供了“法统”依据。

国家统一基调:“五族共和”表述,明确强调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防止了国家分裂的危险,奠定现代中国疆域法理基础。

03 背后故事

诏书是以宣统皇帝溥仪的名义颁布,但实际决策者是垂帘听政的隆裕皇太后(光绪帝皇后)。诏书开头“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表明了这一点。

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隆裕太后(光绪帝皇后)

而执笔写下这道封建时代最后一道圣旨的就是满清自己选拔出的状元张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光绪二十年(1894年)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金融家、慈善家、诗词楹联家、社会改革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开拓者,“江苏五才子”之首。

但其起草过程并非由个人独立完成,而是清末民初各方政治势力博弈与协商的产物。

参与修订的关键人物:

袁世凯阵营:梁士诒、徐世昌对草案进行政治性修改,强化袁世凯的合法性(如加入“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

清廷宗室:庆亲王奕劻、溥伦等参与审议,确保措辞维护清室尊严(如“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

南方革命党:通过袁世凯幕僚廖宇春(暗中联络黄兴)传递意见,确保承认共和政体(如诏书明确“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紫禁城养心殿,《逊位诏书》在这里颁发

这份由立宪派、北洋集团、清廷残余势力共同完成的文本,堪称中国近代史上最精妙的政治妥协文书之一。其文字背后蕴含的政治智慧、妥协艺术和历史重量,使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