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新四军四号首长,三十五岁壮烈殉国,唯一儿子成为国家栋梁
发布时间:2025-09-20 08:38 浏览量:1
“一百发子弹,九十九发射向敌人,最后一发留给自己。”这是新四军四号首长、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生前常说的一句话。
1941年寒冬,皖南事变血战七天七夜后,这位35岁的红军儒将身负重伤,在生死关头,他将最后七块大洋作为党费交给战友,然后实践了自己的誓言。
这位创办了红军第一份铅印报纸的才子,为何会选择如此壮烈的结局?他唯一的儿子又将如何继承父亲的遗志?
1906年,袁国平生于湖南邵东一个贫苦手工业家庭。虽然家境贫寒,但他天资聪颖,凭借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这所曾培养出毛泽东、蔡和森等革命领袖的著名学府。在校期间,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1925年毅然报考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与林彪、刘志丹等人成为同窗。
北伐战争中,袁国平表现出色,参加南昌起义后随军南下。1927年起义部队在广东潮汕地区受挫,他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对残余部队发表演讲:“只要还有一杆枪、一个人,就要战斗到底!”这番讲话极大鼓舞了士气,也展现出他卓越的政治工作才能。
1930年,红三军团攻占长沙后,时任政治部主任的袁国平做了一件开创性的大事——创办《红军日报》。这份报纸完全采用白话文编写,标题生动直白如“工农兵起来革命”“红军万岁”,内容通俗易懂,连不识字的战士听人念报也能明白。袁国平亲自撰写社论,还开设“红军特讯”专栏,及时传播胜利消息。虽然只出版了六期,但这份报纸成为红军早期宣传工作的典范。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而政治部主任一职却迟迟找不到合适人选。毛泽东亲自点将:“袁国平同志政治素养高,理论水平强,是政治部主任的最佳人选。”1938年3月,袁国平赴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成为军部核心领导之一。
在袁国平的主持下,新四军政治工作体系迅速建立。他创办《抗敌报》、组建战地服务团、编写《新四军军歌》歌词(由何士德谱曲),极大提升了部队战斗力。陈毅曾称赞:“袁国平是我军政治工作的杰出领导者,他的工作方法既有理论高度,又贴近实际。”
然而,危机在1941年1月突然降临。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9000余人北移途中,在安徽泾县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军8万余人伏击。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血战七天七夜中,袁国平始终战斗在一线。1月14日晚,部队突围时他身中四弹,重伤倒地。战士们发现后,轮流背着他继续突围。意识清醒时,袁国平对战士们说:“你们快走,不要管我了!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出去!”见战士们不肯放弃,他悄悄摸出手枪,对着太阳穴扣动了扳机。
警卫员李甫回忆:“主任牺牲前,从口袋里掏出七块大洋,断断续续地说‘这是……党费……’。然后就用最后一发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七块大洋,是他当月刚领的津贴。
袁国平牺牲时年仅35岁。他唯一的儿子袁振威当时年仅3岁。在母亲邱一涵(红军女战士)的培养下,袁振威继承父亲遗志,新中国成立后考入军事院校,成为我国著名海洋军事专家、海军指挥学院博士生导师,为海军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他曾动情地说:“父亲为我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遗产——对党的无限忠诚。”
2006年,在袁国平百年诞辰之际,中央军委举行隆重纪念活动,高度评价他是“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者”。那位曾经用笔和枪为革命奋斗终身的儒将,终于获得了应有的历史评价。
【参考资料】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解放军出版社)
《新四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
《黄埔军校将帅录》(广州出版社)
《皖南事变回忆录》(安徽人民出版社)
《袁国平传》(中共党史出版社)
《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卓越领导者——袁国平》(军事历史研究)
《新四军英烈志》(江苏人民出版社)
《湖南第一师范校史(1903-1949)》(湖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