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三大才子之首——解缙(一)

发布时间:2025-09-19 15:04  浏览量:1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12月6日解缙出生于江西吉水一户官宦世家。其祖父解子元曾担任过元朝安福州(江西安福县境内)州判(即地方长官僚属)、迁太史院校书郎,后死于元末乱兵之中;其父解开被赠官参知政事但其本人并未赴任,明初得到朱元璋召见,在讨论元朝灭亡缘由时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赏识,授其官职被他婉言谢绝,回到老家以专注于著述和为学子授课为乐;解缙的哥哥解纶曾担任过洪武朝御史,后改任应天教授。

幼年时期的解缙便高山打鼓名声在外,被大家公认为神童。洪武二十一年(即公元1388年)年仅十九岁的解缙一举高中进士,同科二百余名进士中解缙年龄最小。天才少年,风姿绰约,一下子就引起朱元璋的关注,大笔一挥将他选为翰林庶吉士。翰林庶吉士意为德才兼备之人,但无正式品级属于重点培养对象或类似于博士后研究人员。每科进士一般都由吏部从中挑选优秀者进入翰林院进行深造,入选者被称为庶吉士,有了这个庶吉士平台,日后晋升便可以优先入仕为官,所以庶吉士又被称为“储相”,是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明朝的首辅大多数都是庶吉士出身,比如刘健、徐阶、张居正、申时行等。

在翰林院做了一年多庶吉士的解缙,后来被授予中书。中书为朝廷文官官职名称,主要负责典章法令编修撰写拟定、记载、翻译等工作,因此担任中书的人一要文采斐然、才华横溢,二要书法精妙、收放自如。纵观历史,作为明朝第一大才子的解缙这两点完全符合。

朱元璋十分赏识解缙的才情,有一次朱元璋心血来潮将解缙召至皇宫的大庖西室(即皇帝宫廷厨房),对他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大意是:你我在道义是君臣关系,但在感情上如同父子,希望你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直言进谏。朱元璋之所以如此看着解缙还有一层深意,即解缙的父亲解开曾在元末明初之际给予朱元璋谏言颇受其器重,故而见到解缙时称他为“亲子”,后来,解缙因自身性格刚正、言辞多有冒犯触怒朱元璋时,朱元璋仍对他信任有加、未予惩戒。

年轻的解缙因能得到皇上赏识,兴奋之余就一门心思想着如何报效大明、尽忠皇上,于是洋洋洒洒、奋笔疾书写了一封长篇大论呈献给了朱元璋,之后意犹未尽又进献一份《太平十策》,因内容没啥新意并未被朱元璋所看重,但朱元璋还是一如既往地对他表示欣赏,只是未加以提拔重用。

不过,年轻的解缙得到老皇帝朱元璋的器重与赏识却是朝野皆知。作为大明王朝的开创者、奠基人朱元璋不仅雄才大略、而且深谋远虑,他身边的谋臣似雨猛将如云,如朱升、陶安、刘基、宋濂、李善长、徐达、冯国用等无一不是傲视古今的能臣武将,但他们在朱元璋面前无不俯首帖耳、谨言慎行,生怕稍不留神惹得龙颜大怒、后果不堪设想。而初出茅庐的解缙却深得朱元璋欢心,不得不令人感到不解和惊奇。

常言道:“人怕出名猪怕壮”,一个人过早地出人头地往往不见得是一件好事,轻者容易栽跟头、重者可能导致性命不保。所以有识之士常常建议少年得志者要多加磨砺,唯此才会有更大作为。多年后湖广巡抚顾璘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受到解缙故事的启迪,当心高气傲的十六岁才俊张居正参加乡试顺利上榜成为一名举人时,顾璘深知年少轻狂、目空一切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因而在他刻意阻挠之下张居正名落孙山,顾璘的出发点是希望张居正得到更多磨砺之后能够成为真正的国之栋梁,为此他特意解下犀带赠与张居正勉励他振作精神、树立远大抱负,不要满足于只做一位少年成名的举人,果然七年之后二十三岁的张居正卷土重来高中进士。而此时备受恩宠的解缙并不懂得“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他不但不收敛自己的言行,反而变本加厉、无所忌惮,人们评价他是“恃才矜己”。解缙不懂得约束自己的言行,导致上上下下对他都颇为反感与厌恶。有一次解缙跑到兵部索要仆役时傲慢无礼,遭到对方抵制,恼羞成怒的解缙继而谩骂兵部尚书沈溍,有人将此事密报朱元璋,几个月后解缙改任江西道监察御史,接着又与哥哥解纶一同返程省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