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人赵匡胤!扫荆湖吞后蜀灭南唐,刚统一大半天下,50岁没了命?

发布时间:2025-09-18 14:50  浏览量:1

从汴梁混日子的到大宋开国爷!

赵匡胤:黄袍是“被逼”穿的,兵权是喝酒喝走的,

50岁跟弟弟喝顿酒就没了,至今没人知道咋死的!

赵匡胤的“套路人生”:陈桥驿装模作样说不想当皇帝,

酒桌上轻飘收起老兄弟兵权,灭了李煜还占人老婆,

最后50岁死得不明不白成谜案!

硬刚五代乱局的狠人赵匡胤!

扫荆湖、吞后蜀、灭南唐够牛,可为啥刚统一大半天下,

50岁跟弟弟在殿里喝个酒,就传出烛影斧声没了命?

看官且坐,今日咱们说的这位主儿,可不是寻常江湖豪杰,乃是结束五代乱局、开创三百年赵宋基业的宋太祖赵匡胤。这人一生,从汴梁街头的落魄子弟,到陈桥驿的黄袍加身,再到朝堂上的杯酒释权,桩桩件件都透着传奇。咱就拣他人生里十件最要紧的大事,一一铺陈开来,说那刀光剑影里的勇武,权谋机变中的智慧,还有临终前那桩说不清道不明的疑案 —— 各位听仔细了,这可不是戏说,都是从《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里扒拉出来的真事儿,只是咱用那说书的口吻,添些细节,让这人物活泛起来。

话说后晋天福四年(939 年),赵匡胤生在汴梁一个军户家里,爹赵弘殷是后唐的禁军将领,也算将门之后。可他少年时偏不学好,整日舞枪弄棒,不读诗书,到十七岁娶了媳妇贺氏,还是游手好闲。后汉乾祐元年(948 年),汴梁遭了灾,米价飞涨,赵弘殷的俸禄不够养家,赵匡胤见家里拮据,便揣了几两碎银,说要出去闯荡。贺氏牵着他的衣角哭:“夫君这一去,不知何时能回?路上可千万小心。” 赵匡胤把胸脯一挺:“娘子放心,我一身武艺,还怕混不出个名堂?等我得了功名,必来接你享富贵!”

他先往凤翔找父亲的老部下,没成想人家嫌他年轻,只给了些盘缠就打发了。一路往西走,到了晋阳,又遇着一伙盗匪抢客栈,赵匡胤拔出腰间佩剑,左劈右砍,竟把五六个盗匪都打跑了。客栈老板见他勇武,劝道:“小哥这般本事,不如去投郭大帅?如今郭威将军在邺都招兵,正是用人的时候。” 赵匡胤一听,眼睛亮了 —— 郭威是谁?那是后汉的枢密使,平定李守贞叛乱,名声响当当的。

第二日他便往邺都去,到了军营外,见卫兵拦着,大声道:“我乃赵弘殷之子赵匡胤,特来投军!” 卫兵见他身材魁梧,声音洪亮,不敢怠慢,报了进去。郭威正在帐中看兵书,闻报抬眼:“赵弘殷的儿子?叫进来瞧瞧。” 赵匡胤进帐,倒头便拜:“末将赵匡胤,愿为大帅效犬马之劳!” 郭威见他浓眉大眼,身上带着股悍气,又问:“你会些什么?” 赵匡胤站起身,从卫兵手里接过长枪,耍了一套 “赵家枪法”,枪尖挑着铜钱转了三圈,稳稳落在掌心。郭威抚掌大笑:“好个勇武的后生!就留在我帐下做个牙兵吧。”

这牙兵虽只是亲兵,却能常伴郭威左右。次年郭威举兵反汉,赵匡胤跟着他打汴京,一路上冲锋在前,在刘子陂一战中,汉兵箭如雨下,他竟冒箭冲上去,砍断汉兵的帅旗。郭威见了,对左右说:“这赵家小子,将来定是个将才!” 后来郭威称帝建后周,赵匡胤因功升了东西班行首,总算在军中站稳了脚跟 —— 这一投军,便投出了他往后几十年的基业,真是 “蛟龙离浅水,猛虎入深山” 啊!

后周显德元年(954 年),周太祖郭威驾崩,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周世宗。这年三月,北汉刘崇联合契丹,率三万大军来犯,柴荣要御驾亲征,满朝文武都劝:“陛下新立,不宜亲冒矢石。” 柴荣却道:“刘崇欺朕年轻,朕若不亲自去,他更以为我朝好欺负!” 赵匡胤当时已是殿前司都虞候,跟着柴荣出征,到了高平,两军对垒。

那北汉兵素来凶悍,开战没多久,后周右军的樊爱能、何徽就吓破了胆,带着兵往后跑,还喊:“我军败了!快逃啊!” 一时间后周军阵脚大乱,刘崇在阵前大笑:“柴荣这黄口小儿,也敢来跟我斗!” 柴荣见状,气得亲自提剑往前冲,身边的侍卫都慌了:“陛下危险!快回来!”

就在这危急关头,赵匡胤拍马冲到柴荣身边,大声道:“陛下莫慌!贼兵虽凶,却是乌合之众,末将愿带部众破敌!” 他转头对身边的殿前司都指挥使张永德说:“张将军,你带左翼兵从西边绕过去,我带右翼兵从东边冲,咱们左右夹击,定能破敌!” 张永德见他镇定,点头应了。

赵匡胤拔出佩剑,振臂高呼:“弟兄们!陛下就在咱们身后,谁敢退一步,就是不忠!跟我冲啊!” 士兵们见主将勇猛,又念着世宗的恩,都红了眼,跟着他往前冲。北汉兵正得意,没防备后周军突然反扑,东边的赵匡胤一杆长枪挑翻了北汉的先锋将,西边的张永德也杀了过来,两下里一夹,北汉兵顿时乱了。柴荣见势,也率军掩杀,契丹兵见北汉败了,掉头就跑,刘崇最后只剩几十骑逃回太原。

战后清点战场,柴荣握着赵匡胤的手说:“今日若不是你,朕恐怕已遭贼手!” 赵匡胤躬身道:“这是末将分内之事,陛下洪福,才得大胜。” 柴荣却摇头:“是你有勇有谋,赏!” 当即升他为殿前司都指挥使,还赐了他黄金五百两、绢五百匹。经此一战,赵匡胤不仅得了世宗的信任,更在殿前司埋下了自己的人脉 —— 这殿前司可是后周最精锐的禁军,往后他能黄袍加身,全靠今日这一战打下的根基。

高平之战后,柴荣知道禁军战斗力参差不齐,便让赵匡胤负责整顿殿前司。这殿前司原是些老兵油子,有的虚报兵额吃空饷,有的上阵还带着家眷,纪律涣散得很。赵匡胤接了差事,先把殿前司的兵名册拿来,一个个核对,见有虚报的,当即革职;又定下规矩:“凡殿前司士兵,每日卯时操练,酉时方能歇息,无故缺勤者,杖二十!”

有个老兵叫王全斌,是郭威时期的旧人,仗着资历老,第一天就迟到,还嘴硬:“我跟着郭大帅打天下的时候,你还不知道在哪呢!迟到一会儿怎么了?” 赵匡胤二话不说,叫人把他按在地上,噼里啪啦打了二十杖,打得王全斌嗷嗷叫。打完了,赵匡胤道:“王老哥,不是我不给你面子,军中无规矩,何以打胜仗?今日打你,是让你记着,在殿前司,只有军纪,没有资历!” 王全斌爬起来,捂着屁股道:“将军说得是,我服了!”

整顿完纪律,赵匡胤又选兵 —— 他定下标准:“凡身高六尺以上,能开一石弓,善使长枪者,方能入殿前司。” 各地的节度使见殿前司选兵严格,都把最精锐的士兵送过来,想讨好赵匡胤。他还把自己的兄弟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等人提拔上来,这些人都是他早年结交的好汉,对他忠心耿耿。

有一回,柴荣来视察殿前司操练,见士兵们队列整齐,枪法如出一辙,赞道:“朕的殿前司,如今真是精锐之师啊!” 赵匡胤道:“陛下,兵在精不在多,如今殿前司有三万兵,却能抵十万雄师!” 柴荣点头:“你办事,朕放心。” 其实赵匡胤心里有盘算:这殿前司是禁军的核心,只要把这支部队抓在手里,将来不管天下怎么变,他都有底气。

果不其然,显德六年(959 年),柴荣病重,临终前升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整个殿前司。柴荣拉着他的手说:“朕的儿子柴宗训才七岁,将来就靠你辅佐了。” 赵匡胤跪在地上,泪流满面:“陛下放心,末将定当鞠躬尽瘁,辅佐幼主,绝无二心!” 可他心里却清楚,这乱世之中,幼主登基,哪能安稳?他这 “鞠躬尽瘁”,怕是要换个说法了 —— 这执掌殿前司的两年,便是他 “龙潜于渊” 的日子,只待一个风起云涌的时机,便能腾空而起。

显德七年(960 年)正月初一,汴梁城里张灯结彩,百姓都在过年,突然有边报传来:“契丹和北汉联合入侵,边关告急!” 小皇帝柴宗训才七岁,由符太后垂帘听政,太后慌了,问宰相范质:“这可如何是好?” 范质道:“如今朝中只有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能领兵,不如让他率军北上御敌。” 太后点头:“就依宰相所言,速召赵匡胤进宫。”

赵匡胤接到圣旨,心里暗喜,却装出为难的样子:“陛下,末将麾下兵少将寡,恐难抵契丹大军啊。” 范质道:“赵将军放心,朕已下旨,让各镇兵马都归你调遣,你可率十万大军北上。” 赵匡胤这才 “勉强” 领旨,次日便点齐兵马,从汴梁出发,走了四十里,到了陈桥驿,天也黑了,便下令扎营。

当晚,赵匡胤在中军帐里喝酒,喝到一半,起身说要去如厕,刚出帐门,就见他弟弟赵光义、谋士赵普带着一群将领过来,将领们手里捧着一件明黄色的袍子,跪在地上高呼:“点检大人功德无量,当为天子!请大人登基!” 赵匡胤吓了一跳,往后退了一步:“你们这是做什么?陛下待我不薄,我岂能谋逆?”

赵普道:“将军,如今主少国疑,契丹来犯,只有您能安定天下。若您不登基,士兵们人心涣散,怕是连边关都守不住啊!” 石守信也道:“大哥,咱们跟着您出生入死,不就是盼着您能做天子,咱们也能跟着沾光吗?您若不答应,弟兄们就跪在这儿不起来!” 说着,将领们都哭了。

赵匡胤还在推辞,可那些士兵已经把黄袍往他身上披,他挣扎着:“不可!不可!这是灭族的大罪啊!” 可士兵们哪里肯听,簇拥着他回到帐中,又逼着他坐上帅椅,全体跪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赵匡胤叹了口气,道:“罢了罢了,你们逼我做天子,我也没法子。但我有三个条件:第一,进城后不许伤害太后和幼主;第二,不许劫掠百姓;第三,不许欺负朝中大臣。若你们答应,我就登基;若不答应,这天子我不做!” 将领们齐声应:“遵旨!”

其实这哪是什么 “被逼”?早在此前,京城里就流传着 “点检做天子” 的谶语,赵光义和赵普也早跟将领们串通好了,就等这一天。赵匡胤那 “推辞”,不过是做给天下人看的 —— 第二日,大军掉头回汴梁,守城的石守信、王审琦都是他的人,见他带着黄袍回来,立马开城门。范质等人见事已至此,也只能跪地称臣。正月初四,赵匡胤在崇元殿登基,改国号为 “宋”,定都汴梁 —— 这 “黄袍加身”,看似戏剧性,实则是他多年谋划的结果,真是 “多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 啊!

宋朝建立后,赵匡胤做了皇帝,可心里总不踏实 —— 他自己是靠兵变登基的,怕手下的将领也学他。建隆二年(961 年)七月初九,他在宫里设了宴席,请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等禁军将领喝酒。这些人都是他的老兄弟,喝到兴头上,赵匡胤叹了口气:“唉,做皇帝真不如做节度使自在,我这几个月,天天晚上睡不着觉。”

石守信等人一愣,忙问:“陛下为何睡不着?如今天下太平,还有谁能威胁您?” 赵匡胤道:“你们都是我的好兄弟,我信得过你们,可你们手下的人呢?万一他们也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能推辞吗?” 这话一出,将领们都慌了,“噗通” 一声跪在地上:“陛下,我们绝无反心!求陛下明察!”

赵匡胤扶起他们,道:“我知道你们没反心,可我也知道,你们都是粗人,不懂权谋。不如这样,你们把兵权交出来,我给你们丰厚的赏赐,让你们回家养老,买些田宅,娶些姬妾,天天喝酒享乐,岂不快活?咱们还是兄弟,常来宫里喝酒,多好啊!”

高怀德道:“陛下想得周到,我们这些人,本就不是做宰相的料,能回家养老,已是天大的恩典。” 石守信也道:“陛下放心,明日我们就上表,把兵权交出来。” 赵匡胤大喜,又给他们满上酒:“好兄弟!就这么说定了!”

第二日,石守信等人果然都上表,说自己年老体弱,请求解除兵权。赵匡胤准了,把他们改封为节度使,调到外地,又把禁军的兵权拆分成三部分: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分别由三个将领掌管,这三个将领都选些资历浅、没威望的人,而且只负责带兵,调兵权归枢密院,枢密院又归皇帝管 —— 这么一来,兵权就牢牢抓在了赵匡胤手里。

有人说赵匡胤这招 “杯酒释兵权” 太狠,夺了老兄弟的权,可他也是没办法:五代十国五十三年,换了十四个皇帝,都是因为将领兵权太大。他这么做,既没杀一个功臣,又安定了天下,比刘邦、朱元璋杀功臣强多了。石守信后来在外地做节度使,天天喝酒打猎,活到五十七岁善终,也算是善始善终了 —— 这 “杯酒释权”,真是权谋中的 “温柔刀”,既解了心腹之患,又保全了兄弟情义,千古以来,也就赵匡胤能做得这么漂亮。

宋朝建立时,天下还没统一,南方有荆南、后蜀、南汉、南唐、吴越等国,北方有北汉和契丹。赵匡胤定下 “先南后北” 的战略,第一个要打的,就是荆南和湖南。

建隆三年(962 年),湖南的武平军节度使周行逢去世,儿子周保权才十一岁,手下的将领张文表叛乱,周保权派人向宋朝求援。赵匡胤一听,机会来了,对宰相赵普说:“朕若派兵去救湖南,必经过荆南,荆南地狭兵弱,不如趁机把它也拿下,这叫‘假道伐虢’。” 赵普道:“陛下英明,荆南是江南的门户,拿下荆南,往后打后蜀、南唐就容易多了。”

赵匡胤派慕容延钊为都部署,李处耘为都监,率十万人马南下。大军到了荆南边境,荆南节度使高继冲派使者去劳军,李处耘对使者说:“我军远道而来,人马疲惫,想在荆南城里驻扎几日,不知高节度使是否同意?” 使者回去跟高继冲一说,高继冲犹豫了:“宋军势大,若不答应,怕是要打过来;可答应了,他们万一不走怎么办?” 手下的将领说:“不如先答应,再派人去探探他们的虚实。”

高继冲派叔父高保寅去宋营,慕容延钊好酒好肉招待,可暗地里,李处耘已带了几千骑兵,连夜赶到荆南城下。荆南的士兵见宋军来了,吓得不敢关门,李处耘率军进城,没伤一个人,只把高继冲请到宋营。高继冲一见慕容延钊,就知道大势已去,跪下道:“臣愿归降大宋。” 慕容延钊道:“陛下有旨,若你归降,仍封你为节度使,只是要迁往汴京。” 高继冲点头应了 —— 荆南就这么不费一兵一卒拿下了。

接着,宋军去救湖南,张文表的叛军听说宋军来了,吓得不战而溃,张文表被活捉,押到汴京砍了头。可周保权见宋军不走,又后悔了,派将领张从富率军抵抗。李处耘脾气暴,见湖南兵抵抗,就把俘虏的湖南兵杀了,做成肉羹,给其他俘虏吃,吓得湖南兵魂飞魄散。宋军趁机攻城,没几天就拿下了湖南的首府朗州,周保权被活捉,送到汴京。赵匡胤见他年纪小,没杀他,还封了他一个官。

拿下荆南和湖南,宋朝得了三十九州、一百九十五县,不仅扩大了地盘,还控制了长江中游,为后来打后蜀、南唐铺平了道路。有人问赵匡胤:“陛下为何先打荆湖?” 他笑道:“荆湖就像江南的咽喉,掐住了咽喉,其他国家就动弹不得了。” 这 “假道伐虢” 的计策,用得真是妙啊!

后蜀的皇帝孟昶,是个出了名的昏君,天天在宫里享乐,用的夜壶都是用宝石镶嵌的,还宠信妃子花蕊夫人。他见宋朝灭了荆湖,怕宋朝来打他,就派使者去北汉,想联合北汉夹攻宋朝。可这使者没去北汉,反而投降了赵匡胤,把孟昶的信献了出来。赵匡胤见信,笑道:“孟昶这是自寻死路啊!”

乾德二年(964 年)十一月,赵匡胤派王全斌为西川行营都部署,率六万大军分两路伐蜀:一路由王全斌率领,从陕西入蜀;一路由刘光义率领,从湖北入蜀。孟昶听说宋军来了,派儿子孟玄喆为元帅,率军抵抗。这孟玄喆也是个纨绔子弟,出兵的时候,带着姬妾和伶人,一路上还玩骰子,根本不管军务。

王全斌率军到了剑门关,这剑门关是蜀地的天险,易守难攻。蜀将王昭远自吹自擂,说自己有诸葛亮的本事,能打败宋军。可他跟宋军一交战,就被打得大败,最后躲在一个寺庙里,被宋军活捉了。孟玄喆在后面听说王昭远败了,吓得掉头就跑,连粮草都扔了。

刘光义那一路也打得顺利,蜀军根本抵挡不住。乾德三年(965 年)正月,王全斌率军到了成都城下,孟昶见大势已去,哭着对花蕊夫人说:“朕父子在蜀地四十多年,没想到今日竟要亡国。” 花蕊夫人道:“陛下若早听忠臣之言,整顿军备,也不至于今日。” 孟昶没办法,只能派人向王全斌投降,献上降表。

宋军进城后,王全斌放纵士兵劫掠,还杀了不少蜀地的降将,引起蜀地百姓不满,后来还爆发了叛乱。赵匡胤听说后,把王全斌召回汴京,降了他的职,又派吕余庆去成都安抚百姓,蜀地才安定下来。

孟昶和花蕊夫人被押到汴京,赵匡胤见花蕊夫人美貌,又有才情,就把她留在宫里。孟昶到汴京后,没几天就死了,有人说是被赵匡胤毒死的,也有人说是病死的,至今没个定论。不过后蜀的灭亡,也让宋朝得了四十六州、二百四十县,天府之国成了宋朝的粮仓,这一统江南的步子,又迈大了一步。

南汉的皇帝刘鋹,比孟昶还荒唐,他把朝中大臣都杀了,让宦官和宫女掌权,还把政事交给一个叫樊胡子的女巫。他自己则天天在宫里玩,把宫女封为 “贵妃”,还发明了各种酷刑,比如 “人厨”,把人放进锅里煮,百姓都恨透了他。

开宝三年(970 年),赵匡胤派潘美为贺州道行营都部署,率十万大军伐南汉。潘美先打下贺州,然后一路南下,连克昭州、桂州、连州。刘鋹见宋军来了,派将领伍彦柔率军抵抗,伍彦柔到了贺州,晚上在河边扎营,潘美派敢死队夜袭,伍彦柔被活捉,斩首示众。

南汉的士兵见宋军勇猛,纷纷投降,潘美很快就打到了韶州。韶州是南汉的重镇,刘鋹派大将李承渥率军十万抵抗,还带来了大象,想靠大象吓退宋军。潘美见了,笑道:“大象虽大,却怕火。” 他让士兵准备火把和火箭,等大象冲过来,就放火箭烧大象的鼻子。大象被烧得疼,掉头就跑,反而把南汉兵踩死了不少,宋军趁机冲锋,拿下了韶州。

刘鋹见韶州丢了,慌了,想坐船逃到海上,可他的手下早就把船偷走了。他没办法,只能把金银财宝装在船上,想一把火烧了,然后投降。潘美率军到了广州城下,刘鋹穿着白衣,出城投降。潘美把他押到汴京,赵匡胤见他荒唐,却也没杀他,封了他一个 “恩赦侯”。

有人问刘鋹:“你为什么不用忠臣,反而用宦官?” 刘鋹道:“我觉得大臣都有家室,会为了家室背叛我,宦官没有家室,只会忠于我。” 赵匡胤听了,哈哈大笑:“你这糊涂虫,难怪会亡国!” 南汉灭亡后,宋朝得了六十州、二百一十四县,南方只剩下南唐和吴越了 —— 这征讨南汉,不仅是灭了一个国家,更是扫平了江南的最后一道屏障,一统江南指日可待。

南唐的皇帝李煜,是个大才子,写得一手好词,比如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可他却不是个好皇帝,天天在宫里写诗填词,不管政事。宋朝灭了南汉后,李煜怕宋朝来打他,就主动去掉 “南唐皇帝” 的称号,改称 “江南国主”,还派人给宋朝送钱送物,想讨好赵匡胤。

可赵匡胤哪会满足?开宝七年(974 年),赵匡胤派曹彬为升州西南面行营都部署,潘美为都监,率十万大军伐南唐。曹彬是个儒将,打仗讲究 “不滥杀”,赵匡胤特意嘱咐他:“金陵城破后,不许伤害百姓,也不许伤害李煜一家。”

宋军先在长江上搭了一座浮桥,从江北打到江南,很快就包围了金陵城。李煜却还在宫里写词,手下的大臣告诉他宋军来了,他还不信:“宋朝和我南唐友好,怎么会打我?你们别造谣。” 直到宋军兵临城下,他才慌了,派使者去汴京见赵匡胤,说:“我南唐一直对宋朝称臣,陛下为何还要打我?” 赵匡胤道:“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李煜没办法,只能派将领朱令赟率军抵抗。朱令赟率十万大军从湖口来救金陵,曹彬派潘美去迎战。潘美在长江上用火攻,烧了南唐军的战船,朱令赟被烧死,南唐军全军覆没。金陵城被围了一年多,城里粮草断绝,百姓都快饿死了。

开宝八年(975 年)十一月,曹彬见金陵城快破了,却突然称病,将士们都来看他,曹彬道:“我这病不是吃药能好的,只要你们答应我,破城后不杀百姓,不抢财物,我的病就好了。” 将士们齐声应:“我们答应!” 曹彬这才下令攻城。没几天,金陵城破,李煜带着大臣出城投降,被押到汴京。

赵匡胤见李煜老实,封了他一个 “违命侯”。后来赵光义继位,李煜写了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的词,被赵光义赐毒酒毒死了。南唐灭亡后,宋朝得了三十五州、一百八十县,江南只剩下吴越了 —— 这覆灭南唐,是赵匡胤 “先南后北” 战略的关键一步,江南一统,宋朝的根基才算真正稳固。

开宝九年(976 年)十月,赵匡胤已经五十岁了,这年冬天来得早,汴梁城里下了第一场雪。十月二十日晚,赵匡胤觉得不舒服,召弟弟晋王赵光义进宫,在万岁殿里喝酒。宫女和太监都被屏退到殿外,只能远远看见殿里的烛影晃动,还听见赵匡胤用斧柄敲地的声音,嘴里说着:“好做!做!”

到了三更天,赵光义从殿里出来,脸色很奇怪,对太监王继恩说:“陛下驾崩了。” 王继恩慌了,要去召太子赵德芳,可程德玄 —— 赵光义的亲信,却拦住他:“晋王还在宫里,你先去报晋王。” 王继恩没办法,只能去见赵光义,赵光义听了,先是一愣,然后跟着王继恩进宫。

第二天,赵光义在灵前继位,是为宋太宗。关于赵匡胤的死因,历来有很多说法:有的说赵光义为了夺位,用斧头杀了赵匡胤;有的说赵匡胤是病死的,因为他早年打仗受伤,身体不好;还有的说赵匡胤是因为喝酒过量,引发了旧疾。

《宋史》里只说 “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没说死因。可《续资治通鉴长编》里记载,赵匡胤去世前,曾召赵光义进宫喝酒,殿里有烛影和斧声。还有人说,赵匡胤母亲杜太后临终前,曾立下 “金匮之盟”,让赵匡胤死后传位给赵光义,赵光义再传位给赵廷美,赵廷美再传位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 —— 可这 “金匮之盟” 是赵光义继位后才拿出来的,真假难辨。

赵匡胤去世时,儿子赵德昭已经二十六岁,赵德芳也十八岁了,按说应该传位给儿子,可却传位给了弟弟,这更让人怀疑。后来赵德昭被赵光义逼得自杀,赵德芳也不明不白地死了,赵廷美也被流放,这就更让人觉得赵光义的皇位来得不正。

不管怎么说,赵匡胤五十岁就去世了,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他从一个落魄子弟,到开国皇帝,用十五年时间结束了五代乱局,开创了大宋王朝,还把文治发展到顶峰 —— 陈寅恪说 “华夏民族之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这背后,有赵匡胤的一份大功。只是这 “烛影斧声” 的疑案,至今仍是千古之谜,让后人争论不休。

看官,赵匡胤这十件大事,咱就说到这儿了。这人一生,有勇武,有智谋,有仁厚,也有权谋 —— 他黄袍加身,却不杀幼主;他杯酒释权,却不害功臣;他南征北战,却不滥杀百姓。虽然后世有人说他 “重文轻武”,导致宋朝军事薄弱,可在那个五代乱局的年代,他能做到这份上,已是难能可贵。

那 “烛影斧声” 的疑案,或许永远没有答案,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千古一帝。正如他当年在陈桥驿所说:“我若登基,必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 他做到了 —— 宋朝建立后,百姓再也不用受战乱之苦,文化、经济都发展到了顶峰。这样的皇帝,不管死因如何,都值得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