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宰相冯延巳漫步小园,写下一首词,深感人生苦短,韶华易逝,建议收藏!

发布时间:2025-08-01 07:37  浏览量:1

五代十国,风云变幻,在这动荡的时代中,偏安江南一隅的南唐,却似一个温柔的梦。这里没有过多的铁马冰河,却有着数不尽的才子佳人、数不尽的词牌乐府。作为南唐的宰相,冯延巳便是这个梦境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历经两朝,三度拜相,身处权力的漩涡,却也沉浸在诗酒的芬芳之中。他的词,既有文人的闲情逸致,也藏着士大夫对国运的隐忧和对人生的深沉思考。

在一个雪后初晴的日子,万物似乎都在沉寂中等待着复苏。面对此情此景,这位在官场与文坛都占据高位的词人,提笔写下了一首传唱千古的《醉花间》,将眼前的景致与内心的波澜,巧妙地融为一体。

晴雪小园春未到。

池边梅自早。

高树鹊衔窠,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

自古金陵道。

少年看却老。

相逢莫厌醉金杯,

别离多,欢会少。

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早春的景象,看似充满了生机,却又处处透露着一丝挥之不去的清冷。而下片则由景入情,将对山川风物的赞美,引向对光阴流转、人生易老的深切慨叹,最终落脚于“相逢莫厌醉金杯”的无奈劝慰。整首词在俊朗高远的意境中,包裹着一层淡淡的哀愁,这正是冯延巳词风的独特魅力所在。他如同一个技艺高超的画师,用最清淡的笔墨,勾勒出最深沉的情感。

晴雪之景

词的开篇便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极具画面感的早春图景。“晴雪小园春未到”,一场雪刚刚停歇,阳光普照,小园中依旧覆盖着皑皑白雪,春天的气息似乎还未真正降临。这里的“晴雪”二字,用得极为精妙。雪本是冬日的产物,代表着寒冷与沉寂;而“晴”则带来了阳光与暖意,预示着冰雪的消融。这本身就是一种充满矛盾与张力的组合,它暗示着季节的交替,也奠定了全词清冷与希望交织的基调。小小的园林,在雪的覆盖下,显得格外静谧,而“春未到”三字,则点明了时节的特征,一切都还处于萌而未发的状态。

“池边梅自早”,紧接着,词人的视线转向了池塘边。在那片素白的世界里,只有梅花,早已悄然绽放。这个“自”字,赋予了梅花一种独立不屈的品格。它不待春风的号令,不与百花争艳,在寒气未消的时刻,便独自凌寒开放。这既是对梅花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赞美,也隐约投射出词人自身的某种心境。或许,在风雨飘摇的南唐政局中,词人也渴望拥有这般坚韧的品格,在逆境中保持一份清醒与孤高。梅花的早开,为这片清冷的雪景增添了一抹亮色,带来了一线生机的消息,与“春未到”形成了巧妙的对比和映衬。

随后,词人将目光从地面抬向空中,又从傍晚望至黄昏。“高树鹊衔窠,斜月明寒草。” 高高的树梢上,喜鹊已经开始衔枝筑巢,这是生命繁衍的迹象,充满了动态的美感。喜鹊的忙碌,与小园的宁静形成了对比,仿佛在提醒人们,无论季节如何更替,生命总在以自己的方式延续。而当夜色渐浓,一弯斜月升起,清冷的月光洒在尚未返青的寒草之上。“斜月”与“寒草”,这两个意象本身就带着清冷、孤寂的意味。月光如水,照亮的却是一片萧瑟的景象,这又将词境从白日的热闹拉回到了夜晚的静寂与微寒之中。

上片短短四句,从白日到夜晚,从地面到天空,描绘了一幅层次分明、动静结合的早春图。晴雪、早梅、衔巢的喜鹊,共同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然而,“春未到”、“寒草”等词语,又如同背景音乐中的一丝低音,时时提醒着我们,这份生机之下,依然潜藏着挥之不去的寒意。这种冷暖交织、悲喜杂陈的复杂感受,正是冯延巳词作高明之处,他从不作直白的抒情,而是将万千思绪,尽数寄托于眼前的景物之中。

金陵怀古

词的下片,视角豁然开朗,从眼前的小园,扩展到了更为宏大的时空背景。“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 这两句既是对眼前小园风光的总结与赞美,也是将读者的思绪引向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深处。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其山川形胜、历史底蕴,早已成为无数文人墨客反复吟咏的主题。提及“金陵道”,便自然而然地会引发人们对历史的追忆与感怀。这里的山川,见证了多少王朝的兴衰更迭;这里的道路,走过了多少英雄豪杰与风流才子。

冯延巳身处南唐,定都的正是金陵。他作为当朝宰相,对这座城市的感情无疑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享受着江南的富庶与安宁,沉醉于金陵的山水之美;另一方面,他亦深知,南唐的国力日渐衰微,正面临着来自北方后周的巨大威胁。因此,当他赞美“山川风景好”之时,内心深处或许也交织着一丝隐忧。这美好的风光能够持续多久?这偏安一隅的王朝还能延续几时?这种对历史的感怀,并非单纯的吊古伤今,而是与他自身的命运、与南唐的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自古”二字,将时间拉得极为悠远。它仿佛在说,金陵的美,是经历了岁月沉淀的,是永恒的。然而,与这永恒的山川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人生的短暂与无常。这种古今之变、物是人非的感慨,是贯穿古典诗词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冯延巳的笔下,这份感慨显得尤为沉重。因为他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更是一个时代的黄昏。南唐就像一艘华丽但已出现裂痕的船,漂浮在历史的洪流之中,随时有倾覆的危险。

这种将个人情感融入宏大历史背景的写法,极大地拓展了词的意境。王国维曾评价冯延巳的词“堂庑特大”,正是因为他的作品虽然多写闲情逸致,但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思考,却常常超越了个人的悲欢,而触及到更为广阔的时代与人生层面。在“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这看似平淡的称颂背后,潜藏着的是一位身处末世的士大夫,对历史的敬畏、对现实的忧虑以及对未来的迷茫。这片美好的山川,既是他的骄傲,也是他沉重的负担。他站在这古老的金陵道上,回望历史,审视当下,内心的波澜可想而知。

韶华易逝

在对山川与历史发出赞叹之后,词人的笔锋陡然一转,落回到对个体生命的审视上。“少年看却老”,这短短五个字,是整首词情感的核心与高潮。它如同一声警钟,在看似安逸闲适的氛围中,敲出了最沉重的人生悲音。风光依旧,山川不改,然而,曾经的少年,却在转眼之间就看到了自己衰老的模样。这里的“看却”二字,用得极为传神,它包含着一种蓦然回首的惊愕与无奈。时间在不经意间流逝,当人们意识到这一点时,青春早已远去。

这种对韶华易逝的感慨,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然而,对于冯延巳而言,这份感慨或许来得更为深刻。他年少得志,才华横溢,深受南唐中主李璟的信任与器重,在政治上一度青云直上。对于他这样的权贵来说,青春的流逝不仅意味着容颜的改变,更可能伴随着权势的旁落与理想的幻灭。南唐国势的日渐衰微,使他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难以力挽狂澜。这种个人的无力感与国家的无力感交织在一起,使得“少年看却老”的悲叹,更增添了几分时代的苍凉。

这句词的力量在于它的直白与普遍性。它没有使用任何复杂的典故或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最残酷的人生真相。它让所有读到这句词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共鸣,仿佛在词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都无法逃脱时间的法则。冯延巳将这种普遍的生命体验,置于金陵古道的宏大背景之下,更凸显出个体生命的渺小与脆弱。永恒的山川与短暂的人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令人唏嘘不已。

可以想见,在那个雪后初晴的日子里,词人漫步于小园之中,看着早开的梅花,看着衔巢的喜鹊,心中或许曾涌起一丝对春天的期待。然而,当他放眼远望,看到那历经沧桑的金陵山川时,一种更为深沉的悲哀攫住了他。个人的衰老,国家的命运,历史的变迁,种种思绪纷至沓来,最终汇聚成了这句沉痛的感叹。

醉里寻欢

面对“少年看却老”这一无法回避的人生难题,词人给出了怎样的答案呢?“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这便是他的答案,一个看似及时行乐,实则充满了悲凉与无奈的答案。既然人生苦短,聚少离多,那么在难得的相逢时刻,就不要再推辞手中的金杯了,让我们一醉方休吧。这几句将全词的情感推向了另一个高潮,也揭示了“醉花间”这一词牌名背后的深层含义。所谓的“醉”,并不仅仅是酒醉,更是一种试图麻痹痛苦、抓住片刻欢愉的生存姿态。

“别离多,欢会少”,这是对人生常态的精准概括。在动荡的五代时期,战乱、贬谪、生离死别是家常便饭。即便是身居高位的冯延巳,也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他的仕途也曾几经起落。这种对离别的深刻体验,使得他对相聚的珍视显得尤为真切。然而,这种珍视背后,却也透露出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因为无法留住时光,无法改变离别的命运,所以只能在短暂的欢会中,用酒精来制造一种虚幻的永恒。

这种“醉金杯”的态度,并非简单的享乐主义。它与魏晋时期名士的饮酒放浪有相似之处,都是在乱世之中,个体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与彷徨而采取的一种方式。但冯延巳的“醉”,少了几分愤世嫉俗的狂放,多了几分士大夫式的优雅与节制。他的悲伤是深沉的,却又是以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表达出来。他不说愁,不说恨,只是淡淡地劝慰友人,也劝慰自己,“莫厌醉金杯”。这“莫厌”二字,看似是劝说,实则是一种自我催眠,仿佛在说,除了醉,我们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

这种以乐景写哀情,以欢愉衬托悲凉的手法,是冯延巳词作的又一特色。宴会上的觥筹交错,酒杯里的醇厚佳酿,都无法真正驱散内心的阴霾。越是强调“莫厌醉”,就越能反衬出内心的“厌”,那是一种对现实的厌倦,对命运的无奈。欢乐是短暂的,是脆弱的,而离别与衰老,才是人生的底色。冯延巳用一种近乎残酷的清醒,看到了这一点,然后选择用“醉”来短暂地遗忘。这使得他的词在清丽婉约的风格之下,总带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悲剧色彩。

秣陵离恨

《醉花间》中“别离多,欢会少”的感叹,如同一个沉重的主旋律,反复回响在冯延巳的许多作品之中。这种对离别的敏感与伤痛,在他的另一首名作《临江仙》中,得到了更为淋漓尽致的体现。如果说《醉花间》的悲伤尚且含蓄,尚且隐藏在对酒当歌的劝慰之下,那么这首《临江仙》则将离愁别恨渲染得更为浓烈,更为凄美。

秣陵江上多离别,雨晴芳草烟深。

路遥人去马嘶沉。

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

隔江何处吹横笛?

沙头惊起双禽。

徘徊一向几般心。

天长烟远,凝恨独沾襟。

“秣陵江上多离别,雨晴芳草烟深。”词的开篇便直接点明了主题——离别。秣陵,是金陵的古称。江水滔滔,本就容易勾起人们的离愁,而词人更是一语道破,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个多离别的伤心之地。一场雨刚刚过去,江边的芳草显得格外青翠,水面上笼罩着一层如烟似雾的湿气。这“烟深”的景象,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它为整个画面蒙上了一层迷蒙、怅惘的色彩,仿佛那无尽的离愁,也如这江上的烟雾一般,挥之不去,化之不开。

“路遥人去马嘶沉”,送别的人已经远去,漫长的道路望不到尽头,连那匹马的嘶鸣声,也渐渐沉寂,消失在远方。这是一个极具电影感的镜头,将送别后那种人去楼空的失落与孤寂,刻画得入木三分。热闹的送别场面已经结束,只剩下送行者独自面对这空旷的江景。而“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则将视线拉回到近处。路边的酒家,青色的酒旗无力地斜挂着,仿佛也透着几分萧索。然而,江边的柳树,却已抽出万千金色的枝条,展现出蓬勃的春意。这明媚的春光,与词人内心的凄凉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显得愁肠百结。

“隔江何处吹横笛?沙头惊起双禽。” 就在词人沉浸在悲伤中时,江对岸隐约传来了笛声。这笛声不知来自何处,更添几分缥缈与感伤。或许是《折杨柳》之类的送别曲,更是撩动了词人的心弦。沙滩上的一对水鸟,被这突如其来的笛声惊起,双双飞去。这“惊起双禽”的细节,看似闲笔,实则匠心独运。鸟儿尚能成双结对,而自己却要在此忍受离别之苦,物我之情,于此形成对比,更显孤单。

“徘徊一向几般心”,词人独自在江边徘徊,心中思绪万千,五味杂陈。是对友人的牵挂?是对前路的迷茫?还是对自身命运的感伤?词人没有明说,这种复杂难言的心绪,正是离愁最真实的写照。“天长烟远,凝恨独沾襟”,最后,所有的情绪都汇聚成了一声长叹。天空那么高远,烟波那么浩渺,而那无尽的愁恨,就如同这天、这烟一样,无边无际,最终凝聚成滚滚的热泪,独自沾湿了衣襟。这里的“恨”,并非怨恨,而是一种深沉的、难以排遣的遗憾与伤感。它将《醉花间》中那份潜藏的悲哀,彻底地、毫无保留地宣泄了出来。

结语

从《醉花间》到《临江仙》,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为立体、更为深刻的冯延巳。他不仅仅是那个在宴会上劝人“醉金杯”的宰相,更是一个在江边“凝恨独沾襟”的孤独词人。他的词,继承了晚唐温庭筠等人开创的婉约词风,但又在题材和意境上有所开拓。他将个人的闲情逸致、离愁别绪,与对国运兴衰、人生无常的深沉思考融为一体,使得其作品具有了一种超越时代的厚重感。

冯延巳的词,就像一杯陈年的美酒,初尝时或许只觉清丽醇和,但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复杂层次与悠长后味。他笔下的春天,总是带着一丝寒意;他笔下的欢会,总是潜藏着离别的阴影。这种深沉的忧患意识和生命体验,使他上承“花间派”的香艳,下启北宋晏殊、欧阳修等一代词风,在中国词史上占据了“正变之枢纽”的重要地位。

“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醉金杯”,这或许是冯延巳一生最真实的写照。他身处一个华丽而脆弱的时代,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记录下了那段风雨飘摇的岁月中,一个敏感灵魂的全部悲欢。他的词,至今读来,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份对人生苦短、韶华易逝的永恒叹息。

更多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