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为什么同情李煜,却不肯原谅宋徽宗网友回答扎心又现实!
发布时间:2025-09-08 10:28 浏览量:1
今天跟大家唠一唠点特别有意思的事,说起来或许你心里也有点疑惑——为什么一说到南唐后主李煜,咱们大多忍不住替他掉一把眼泪,可到了宋徽宗这儿,别说同情了,许多人恨不得多骂两句?这事儿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咱今天就唠唠这里头的门道。先别急着翻走,听我码完你再评论,要是觉得有点意思,记得留个脚印哈。
说实在的,一提李煜,我脑子就浮现出一副画面:宋人巷尾的某个文人,对着酒壶摇头叹气,说“可怜李后主,一曲新词酒一杯”,代入感那叫一个强。这哥们吧,做皇帝没什么本事,可人和才情都算得上一流,不会打仗会写诗,末路时哀哀糯糯,连敌人都不太忍心下狠手。可你再瞅宋徽宗呢?也是个极有天赋的皇帝,会画、会琴,瘦金体搁现在绝对得是热搜。但说到亡国,世人大多戳着他脊梁说,活该!怎么差这么多?总不能光靠点“才气”,给一个点同情,另一个不停冷嘲热讽吧?
说起同情心这事儿,人多少被故事带着走。李煜的故事你别说,那些年受了多少磨难。南唐亡国前夕,李煜一点主见都没有,凡事都听旁人劝。最后城破,他把家底全给敌人了,连自己最心爱的杨妹子都保不住。原宫女们留下的一句“泪尽而亡”,传了千百年,我们现在想起来都替他咯噔一下。春花秋月、那调调唱得太惨了,就像有人拿细针扎你心口。你说那种软弱无力的情绪,谁还忍心再踩他一脚?难怪后人聊起他,都觉得不过是个薄命之人。
但从另一头想想,赵佶,也就是宋徽宗,他的名气可比李煜大得多——江山是北宋的正根,还搞出了“瘦金书”“宣和画院”,宫廷藏品撑爆库房,喝茶玩字画,身边倒都是真文人。可偏偏呢,安得个“亡国之君”的帽子,屁股下面坐着江山还要跑到燕云去吃苦头。靖康之耻后,北方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甚至女眷都成了敌军的玩物。后面几百年,百姓说起他的名字都是噎得喘不上气。难怪有说,干什么都不如不惹祸。你说要是换你,你能没脾气?
可这事儿还真不能就这么简单看。李煜的长处或者说他的“悲剧感”,其实和百姓关系没那么大。南唐地小兵弱,天地本就不在李家,皇帝当得跟高楼上的风筝似的,一吹就没影儿。而且李煜早早就学诗填词、弹琴写字,他根本不是做大事的料。打仗本来也不是他的强项。等到真要“亡国”,说一句“天命难违”都没多少人反感。你去茶馆里听个书,老人家边摇蒲扇边说,“李后主,他不过就是生错了地方。”说重了,没人心疼。
可宋徽宗就不一样。他自己本是中兴之君的儿子,宋朝当年土地肥沃、百姓富足,内有名臣,外有强兵,偏偏“玩物丧志”。当时开封的市井,说句闲话比邻居家的狗叫还响。徽宗不是不聪明,也不是不知患难,只是精力全用在摆弄花草鱼虫上。别说百姓受灾,连朝堂上鞠躬尽瘁的忠臣都觉得累心。辽宋交恶,金兵南下,徽宗不是没机会反击,可硬生生错过了每一个机会,只想着画画题字、喝茶赏花。老天爷要他倒霉,也是自作自受。这时候,要是有人还替他说情,怕不是脑子进水了。
其实你要说宋徽宗不懂人心,我倒觉得他心里清楚得很。你看他写的字,瘦金长剑,一笔一画都极讲究;他修的艮岳山石,东拼西凑劳民伤财,别说百姓就是宫里的太监都挤兑他。但他偏要一意孤行,听几句阿谀奉承就登天。咱们小时候都听过那种“皇帝新衣”的故事,徽宗这人,活脱脱就是不信旁人眼里的丑,只认自己心里的美好。
有趣的是,群体的记忆有时候也挺选择性的。文人们当然喜欢李煜的词,那个“此情可待成追忆”的哀怨劲儿,一口气绕三条巷子都下不去。大诗人苏轼私下都说,李煜的词里藏着一缕让人断肠的气息,一首词胜几万兵力。民间的老婆婆都念着“昨夜星辰昨夜风”,买菜的也能哼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可徽宗呢,谁愿意去唱亡国之歌?谁会愿意品味一个把自家江山玩丢的皇帝的“闲情”?一提起来,恨不能把他和蔡京、童贯、李邦彦这帮拍马王八混一起,永世受骂。
不过这世道其实也不是非黑即白。你像徽宗倒台以后,那段日子可是真惨。北地烟尘,他和众多宗室被金人赶着往北搬家,最后落到了五国城。年景寒冷,昔日的天子变成失魂落魄的老人。你想象一下,那种高高在上的天子,忽然要跟外族喝冷粥、睡草席,别说文艺范儿,就是吃口饱饭都费劲。后来有传闻,说他每逢旧历岁末,都会偷偷画些家乡的梅花。他可能也悔了,只是谁都看不见罢了。
有时我在想,倘若李煜生在宋徽宗那个时候,换徽宗去南唐亡国,是不是同样下场?可惜,每个人的命运总是赶着自己的步子走,越是想掌控,越容易失去。后人要评说,自然各有道理。细细琢磨,倒是历史最善于给人开冷玩笑。
最后说句闲话吧,不管是李煜还是徽宗,说到底,他们都不过是风雨里的一叶扁舟。你爱也罢,恨也罢,他们早都成了一缕往事。咱们喝着茶,读着词,唏嘘几句,还不是替自己找点念想。你觉得是不是这么回事儿?
欢迎你一块聊聊,这两位千古掉队的“才子皇帝”,你更愿意同情哪一位?还是另有看法?留言区见。对了,觉得写得有意思,别忘了给我点个赞,顺顺手关注一下,彼此交个朋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