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海派中医才子陈存仁
发布时间:2025-09-17 11:46 浏览量:1
陈存仁(1908—1990),原名承沅、保康,字存仁,生于上海。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他以行医为主业,迅速成名,是海派中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行医之余,办报编刊、开办讲座、编著医书、收藏医籍,样样做得有声有色。他是中医名家、文化学者,也是作家、藏书家。有人称他为沪上中医界才子、中医界奇才,也有人说他是“医林怪杰”。
办报铺路行医生涯开局高光
陈存仁天资聪颖,乐思好学,小学、中学多次跳级。1921年,他中学毕业,考入上海南洋医科大学。1年后,他罹患伤寒,西医诊治不见好转,家人将他送到孟河名医丁甘仁所开的诊所,服用3天汤药就基本痊愈。随后,他听从长辈的建议,改学中医。
1922年,14周岁的陈存仁考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丁甘仁、丁仲英父子和执教该校的谢观、曹颖甫等名医成为他的授业老师。读书期间,为了赚点买书的零钱,也为了练笔,他开始为《申报》的“常识”副刊写治病验方的小稿子。后来,他成为《申报》的长期撰稿人,参与期刊的协编工作,在同资深编辑的接触中逐渐熟识了办报编刊的路数。
1927年,临近毕业的陈存仁在老师丁仲英的支持下,创办了中国第一份普及医药知识和保健知识的周报《康健报》。开办之前,他做了精心谋划,拉广告筹经费,物色撰稿人。
曾向陈存仁传授理财经验的医学家、出版家丁福保,对《康健报》的办报建议是“内容要丰富而有趣味”。陈存仁以“把医学常识文字用极通俗的笔调写出来”作为编辑思路,既邀请丁福保、谢观、丁仲英、恽铁樵、陆士谔、章次公、秦伯未等知名医家撰稿,邀请社会名流聂云台、姚公鹤现身说法著文讲述自己的治病经历、养生经验,同时还别出心裁地聘请武侠小说作家平江不肖生(向恺然)以小说的样式来写验方故事。
《康健报》的报头由书法大家唐驼题写,竖写报头的右边是“陈存仁编辑”5个字,此举尽显办报人的自信和责任担当,同时也为自己做了广告。《康健报》定位准确,迎合了识字民众的阅读需求,1927年3月4日出版的创刊号一炮打响,竟然零售了1.4万多份,吸引了8000个常年订户。
1927年7月,陈存仁以优异成绩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仍然在丁仲英诊所为老师侍诊抄方。1928年上半年,《康健报》创刊后进入第二个年头,销量不断增长的报纸为陈存仁赢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当年5月15日,陈存仁在《申报》刊出一则《中医陈存仁应诊》广告:“中医陈存仁君,为名医丁仲英君之高足,医学精湛,经验宏富,主办《康健报》,提倡中国岐黄之术,极受社会欢迎。现自设诊所于南京路望平街口柏林纸行二楼,每日上午九时至十二时、下午二时至七时为门诊时间,仅收诊金一元。”此广告特别说到《康健报》,可谓办报铺路,巧借名气,风光开诊。
1928年,陈存仁刚好20岁,“医学精湛,经验丰富”纯属广告用语,尽管他为丁甘仁、丁仲英两位老师侍诊两年多,习得真传,但临证经验还是很有限的。据文友秦瘦鸥记述,面对百姓看中医愿意找“老郎中”的现实,陈存仁在诊所开张后,衣着方面刻意“扮老”,身穿深色长衫和马褂,头戴瓜皮小帽,与人交往时手里常攥着一把折扇。
守护国医奋起抗击青年成名
1929年2月下旬,国民政府卫生部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最后一天,通过了余云岫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简称“废止中医案”)。
“废止中医案”一经报端披露,引起各界震惊,中医名家纷纷表示坚决反对。《康健报》主编陈存仁和《医界春秋》主编张赞臣经过商议,决定挑头将中医界的抗击力量整合起来。他们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首任校长谢观和丁仲英老师的支持下,草拟上海中医协会的抗争通电,给从《康健报》《医界春秋》订户中整理出的全国各地300多个联络对象发去通电,诚邀各地派代表于3月17日来上海总商会参加全国中医抗争大会。
陈存仁以上海中医协会秘书主任的身份参与全国中医抗争大会的筹备工作。3月17日开幕的大会,共有各地正式代表281人参加,陈存仁担任司仪。大会第三天,推举谢观、随翰英、蒋文芳、张梅庵、陈存仁5人组成“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请愿团”。团长谢观给陈存仁分配的角色是“总干事”。
3月22日,请愿团抵达南京,接连2天先后向多部门递交请愿书,力陈废止中医可能造成的灾难性后果。3月24日晚上,卫生部部长会见请愿团5位成员,表示不会实施“废止中医案”,同时口头聘请谢观、陈存仁担任卫生部顾问。
3月25日,请愿团成员返回上海。陈存仁在火车上起草“请愿经过报告书”,用随身携带的誊写板和油印机,刻印50份。火车停靠上海北站,脸上沾有油墨的陈存仁向报馆记者分发油印报告书。次日,多家报纸刊出新闻,向民众报告了“废止中医案”被“废止”的消息。
一场轰轰烈烈的“废止中医案”抗争运动,让反对中医的人们看到了民心所向。这场抗争运动,把陈存仁推上守护国医的前沿,让他进一步走向成熟,也让他声名远播。1930年冬季,22岁的陈存仁北上访学,受到萧龙友等京城四大名医和医药界隆重而热烈的欢迎。他在北平药王庙施诊2天,同仁堂老板赠他1份装有紫雪丹等名药的礼包。
1930年12月,上海中药师、药商张梅庵在其主编的《中国药报》创刊号上刊载了一张“上海百大名医表”。陈存仁名列其中,他的诊所地址为“南京路山东路口八二号”。陈存仁在成名后十分珍惜自己的声誉,既聪慧机变又临证谨慎,既苦读经典又吸纳新知,既谨遵师教又与时俱进,长于时病,善用验方,在中西汇通方面追求另辟蹊径。同门学兄程门雪曾写诗称赞他:“独向医林张异军,眼中诸子直推陈。灵方别有心源得,占尽江南一角春。”
勤勉笔耕医药文史著述宏富
陈存仁就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后不久,借在校外打工之机,结识了曾任《申报》主笔的名儒姚公鹤,并正式拜师。通过姚公鹤的关系,陈存仁又拜懂得中医的国学大师章太炎为师。在姚师、章师的指导和训练下,他的写作能力不断得以提升。
陈存仁有每天早晨写日记、诊余空闲撰医稿的习惯。从20岁出头到不惑之年,他精力旺盛,脑勤手勤,笔力雄健,既能撰写短篇美文,又能编著大部头医书。他撰写的《乐天长寿辞》《医家座右铭》,文辞优美,言简意赅,深受文人、医家的喜爱。《乐天长寿辞》有于右任的草书条幅和张大千书写的魏碑体条幅流传于世。陈存仁的同门学兄、上海名医秦伯未书写的《医家座右铭》隶书条幅,文意凝重,书法娟秀,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1935年,陈存仁历时4年编成《中国药学大辞典》,全书320万字,由世界书局出版发行。吴稚晖为辞典题签,蔡元培等题字,章太炎、焦易堂、萧龙友等作序。这部辞典集古今中外中药研究之大成,收载药物4260种,附方1万余首。辞典初版5000部在出版首日即销售一空,此后不断再版重印。1935年年底,为了向国人推介日本汉方医学的学术成果,陈存仁乘船东渡,在日本搜罗到400多部相关医著。他选出其中72种编为皇汉医学丛书,经过点校或翻译,1936年交由世界书局出版。
20世纪40年代末,陈存仁移居香港,在行医之余,依然勤勉笔耕,不仅陆续编著了《中医手册》《中国医学史》《中国药学大典》《被忽视的发明:中国早期医药史话》等与医药相关的图书,而且出版了回忆录《抗战时代生活史》《我的医务生涯》和《阅世品人录:章太炎家书及其他》等文史著作。(□ 王续琨 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