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这幅行书,老辣纵横极为罕见,是历尽劫波、人书俱老的体现

发布时间:2025-09-16 14:46  浏览量:1

文/老鸿

其实每一个能在历史上,叫得响的书家,都不是绝非偶然的。就像有人说王羲之书圣的确立,离不开他的铁杆粉丝唐太宗。同样董其昌帖学大师的地位,也离不开他的超级迷弟乾隆。但话又说回来了,每一个时期都有比较优秀的书家,为什么被喜欢的、被捧的是他,而不是其它人呢。

当然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但又不完全是。自身没有一定的实力,捧也捧不上去的。前天有位书友留言,说苏东坡的字有什么好的,窝窝囊囊肥厚油腻的,要不是他的苏大才子的光环,就他那字三流都算不上。当然咱们也尊重他的观点,毕竟每一个人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苏东坡三十岁作品

书法的美其实与我们实际当中,见到的物的美、人的美有很大不同的。人与物的美,是一种现实且直观的感受,符合人与物的最基本美的要求,不然的话就不好看,不够完美。但字却不一样,他的美并不是按着某种固有模式,而去形成的。我们假如看颜真卿的楷书,可能会想象成一个五大三粗的一位壮汉,其实这只是最低级的,拿实际人来与书法作类比。那么我们要是拿隶书来看呢,都是矮胖矮胖的,估计个个不及武大郎。

书法之美有时候是具体的,一笔一画的雅致精到。有时候却是精神层面的,像草书的飞动之态,可以看成振翅欲飞鸟,也可以看成空中飘着的彩带、也可以看被惊吓后的蛇等等,这才是艺术该有的想象力,不是具体描摹某一种物的生动与美,而是截取万物之生动为我所用。这种美不只是要看,还要去感受、去想象才行。

苏东坡三十四岁作品

就像苏东坡的书法一样,你可能看不上不喜欢,其实都无关紧要。因为有那么些人能看的明白也就够了,都喜欢的话,人家苏大学士也会不好意思的。

下面咱们聊苏东坡晚年的一个作品,叫《渡海帖》,是苏东坡64岁时,自海南遇赦北归,途中渡琼州海峡时所作。想想自己宦海浮沉漂泊半生,没想到这一把老骨头,还能重返中原,不禁悲喜交加。这封书信,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是写与曾帮助过他的朋友,海南士人赵梦得。

苏东坡六十四岁作品

苏东坡的书法本就追求“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此时的苏东坡经历了半生的漂泊,终于船又要靠岸了,胸中难免波涛起伏。一生经历遭遇可以说融与笔墨之中,笔力千钧老辣纵横,信手挥洒浑然天成。

此帖写后第二年,苏东坡在归途中病逝于常州,《渡海帖》也是其晚年,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可谓是“历尽劫波,人书俱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