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金琮《行书诗卷》的艺术世界
发布时间:2025-07-17 01:06 浏览量:1
在书法艺术的长河中,明代金琮的《行书诗卷》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静静陈列于上海博物馆,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金琮,这位活跃于明中期的金陵才子,虽不如同时代的文征明等人那般声名远扬,但其书法造诣却不容小觑,尤其这件《行书诗卷》,更是其艺术成就的杰出代表。
金琮(1449 - 1501),字元玉,号赤松山农。他禀性聪敏,少年时便显露出非凡的书法天赋,且好吟咏,亦擅画 。其行书师法赵孟頫,得其圆润而洒脱自如,晚年学习草书,受张雨影响,兼具豪放不羁之气。这件《行书诗卷》创作于弘治庚申(1500年) ,此时金琮已52岁,书法技艺炉火纯青,此卷便是他成熟时期的精心之作。
当我们远观《行书诗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通篇匀整的行书,前后贯通,一气呵成,犹如一首优美的乐章,节奏明快又和谐统一。它的气势并非张扬外露,而是在平和之中蕴含着一种内在的力量,让人感受到书法艺术的韵律之美。再近观其质,金琮的用笔尽显功力。他深得赵孟頫笔意,圆润流畅,笔画光洁饱满,每一笔的起笔、行笔和收笔都交代得清晰明了。如“野寺晚风吹客衣”中的“野”字,起笔藏头,笔锋逆入,使笔画圆润厚重;行笔过程中锋稳健,线条充满力度;收笔护尾,回锋干净利落,避免了虚尖散锋,尽显扎实功底。
从结体上看,金琮的字在追求和谐平衡的同时,又巧妙地制造冲突与变化。“一别西湖未得归”一句中,“一”字简洁横卧,而“别”字则左右开张,疏密对比强烈,却又相互呼应,达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每个字都像是一幅抽象画,有着独特的美感,既遵循传统书法的结构法则,又融入了自己的创新理解 。
章法布局上,金琮也别具匠心。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字的大小、长短、粗细、欹正、润燥等变化丰富,却又统一于整体的气势之中。他巧妙地运用留白,使整个作品疏密得当,宛如一幅优美的水墨画,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比如“人生得意须行乐”一行,“人生”二字稍大且紧密,而“得意”二字则稍小且间距拉开,形成疏密对比,“须行乐”三字又紧密相连,节奏明快,富有动感。
金琮的《行书诗卷》不仅在书法技巧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更在作品中传达出一种独特的意境和情感。透过笔墨,我们似乎能感受到他在书写时的心境,或闲适、或感慨、或洒脱。这些诗词与书法相互交融,文情并茂,让观赏者在欣赏书法之美的同时,也能领略到诗词的韵味,引发内心的共鸣。
金琮的《行书诗卷》是明代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它以精湛的笔法、巧妙的结体、和谐的章法以及深邃的意境,展现了金琮卓越的艺术才华,也为我们研究明代书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在上海博物馆的展厅中,它静静等待着每一位热爱书法艺术的人前来驻足欣赏,品味其中的墨韵风华。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