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经典诗作:4 人 12 首,读懂盛唐前夜的激荡诗魂

发布时间:2025-09-16 00:16  浏览量:2

在唐诗这座璀璨的殿堂里,“初唐四杰” 是当之无愧的开拓者。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以笔为剑,打破了六朝绮靡浮艳的文风,将诗歌从宫廷的象牙塔引向广阔的天地山河与人生百态,为盛唐诗歌的黄金时代埋下了最动人的伏笔。今天,我们精选四人各 3 首经典之作,一同品味初唐诗歌的雄浑气象与少年意气。

王勃的生命虽只定格在 27 岁,却留下了无数传世佳作。他的诗兼具少年的疏朗与文人的细腻,字句间满是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的豁达,也藏着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的绝景。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赏析:这是唐诗中最豁达的送别诗,没有 “杨柳岸晓风残月” 的缠绵,只有少年才子的坦荡胸襟。首联以 “三秦”“五津” 的辽阔地理开篇,将离别置于宏大的天地间,瞬间冲淡了伤感;颈联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更是神来之笔,打破了传统送别诗的悲戚,用 “知己” 的重量消解了 “天涯” 的距离,成为跨越千年的友情箴言。尾联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的劝勉,更显王勃的少年英气 —— 真正的情谊,从不会被山河阻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赏析:这首诗是王勃登临滕王阁的即兴之作,与《滕王阁序》珠联璧合。前四句写滕王阁的今昔对比:昔日 “佩玉鸣鸾” 的繁华歌舞早已消散,只剩 “画栋”“珠帘” 在云雾雨水中静默,“朝飞”“暮卷” 两个动词,让静止的楼阁有了时光流转的动感;后四句转入哲思,“闲云潭影” 的悠然与 “物换星移” 的沧桑形成反差,最后一句 “槛外长江空自流”,以长江的永恒反衬人生的短暂,既含惋惜,又有对时光流逝的坦然,尽显少年诗人的通透。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赏析:这是一首羁旅思乡诗,却写得含蓄又深情。首句 “长江悲已滞”,不直接说自己 “思乡”,而是将 “悲” 赋予长江 —— 仿佛江水因自己的滞留而悲伤,移情于物的手法让乡愁更显绵长;“万里念将归” 直白点出思乡之情,“万里” 二字道尽漂泊的遥远。后两句 “高风晚”“黄叶飞”,以深秋的萧瑟景象烘托心境,秋风萧瑟、黄叶纷飞,既是眼前景,也是心中情,短短二十字,把羁旅的孤独与归乡的渴望写得入木三分。

杨炯以边塞诗见长,他的诗少了几分文人的柔婉,多了几分将士的刚健。在 “初唐四杰” 中,他最敢直言,也最向往沙场,一句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道尽了初唐文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赏析:这是初唐边塞诗的代表作,开篇 “烽火照西京” 一句,瞬间将读者拉入紧张的战争氛围 —— 边关烽火传到京城,诗人的爱国之心立刻被点燃,“心中自不平” 既是个人情志,也是时代心声。中间两联描绘了将士出征的壮阔场景:“牙璋辞凤阙” 写朝廷授命的庄重,“铁骑绕龙城” 写军队作战的勇猛;“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则以雪景、风声、鼓声渲染战场的惨烈,画面感极强。尾联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抒胸臆,抛弃了文人的安逸,渴望投身沙场,这份豪情,在初唐诗歌中独树一帜。

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骝。

蛇弓白羽箭,鹤辔赤茸秋。

发迹来南海,长鸣向北州。

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

赏析:这首诗塑造了一个英武的侠客形象,也是杨炯自身理想的写照。前四句铺陈侠客的装备:“金鞭”“紫骝” 显其华贵,“蛇弓”“白羽箭”“鹤辔” 显其勇武,寥寥数笔,一个英姿飒爽的侠客跃然纸上;后四句写侠客的志向:从 “南海” 发迹,向 “北州” 进发,目标是 “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既呼应了汉代霍去病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的壮志,也体现了初唐文人渴望为国效力的时代精神。全诗节奏明快,充满阳刚之气,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却写得格外大气。首句以 “赵氏连城璧” 比喻友人赵纵的珍贵 —— 战国时赵国的和氏璧价值连城,杨炯用它来形容友人,既是对赵纵的高度赞美,也显露出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后两句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没有离别时的伤感,只有明月满川的宁静与壮阔,将送别置于皎洁的月色中,既显友情的纯粹,又有对友人归途的美好祝愿,简洁而意境深远。

卢照邻的人生充满坎坷,晚年因疾病缠身而自投颍水,他的诗中既有对爱情的执着,也有对命运的慨叹。他擅长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情感,一句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成为千古流传的爱情绝唱。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

赏析:《长安古意》是卢照邻的代表作,全诗虽长,但这几句却最动人心。诗中描绘了一对恋人的深情:女子曾是 “学舞度芳年” 的美人,与爱人相伴,只愿做 “比目鱼”“鸳鸯鸟”,哪怕死去也心甘情愿,甚至不羡慕神仙的长生 —— 这份 “不羡仙” 的爱情,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动人。后两句 “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以 “孤鸾” 的孤独反衬 “双燕” 的甜蜜,进一步凸显了对真挚爱情的渴望,字句间满是温柔与执着,让人心生向往。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却借荷花写尽了人生的忧虑。前两句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描绘了荷花盛开的美景:香气萦绕着曲折的河岸,圆圆的荷叶覆盖着华丽的池塘,“绕”“覆” 两个字,让荷花的美既有香气的流动,又有形态的饱满。后两句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笔锋一转,从荷花的美丽想到它的凋零 —— 害怕秋风早早到来,将荷花吹落,而这份凋零却无人知晓。这既是对荷花的怜惜,也是卢照邻对自身命运的感慨:他担心自己的才华与生命,会像荷花一样,在未被人知晓时便悄然消逝,含蓄又悲凉。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赏析:这首诗写于重阳节,是卢照邻在他乡的思乡之作。首句 “九月九日眺山川”,点明时间与场景 —— 重阳节登高望远,本是团圆的日子,诗人却在他乡,“归心归望积风烟” 一句,将 “归心” 与 “归望” 比作 “风烟”,层层堆积,道尽思乡之情的浓厚;后两句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写诗人与他乡之人共饮菊花酒,却因看到 “鸿雁天” 而一同悲伤 —— 鸿雁是候鸟,尚能南飞,而自己却远在万里之外,无法归乡,这份 “同悲”,既有个人的孤独,也有对天下游子的共情,读来让人动容。

骆宾王是 “初唐四杰” 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一位:七岁作《咏鹅》,成为千古神童;晚年参与徐敬业反武则天的起义,写下《讨武曌檄》,一句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震慑朝野。他的诗,既有孩童的天真,也有志士的豪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赏析:这是中国最有名的儿童诗,却也是最纯粹的唐诗。七岁的骆宾王,用最简单的语言描绘了鹅的可爱:三个 “鹅” 字开篇,仿佛是孩童看到鹅时的惊呼,充满童真;“曲项向天歌” 写鹅的姿态,一个 “曲” 字,把鹅脖子的灵动写得活灵活现;“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用 “白”“绿”“红” 三种鲜明的颜色,勾勒出鹅在水中游动的画面,“浮”“拨” 两个动词,让整个场景充满生机。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因这份天真与直白,成为流传千年的经典 —— 真正的好诗,从来都不缺真诚。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却借荆轲刺秦的典故,写尽了悲壮与豪情。首句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点明地点是易水 —— 当年荆轲在这里告别燕太子丹,慷慨赴秦,“发冲冠” 三个字,将荆轲的悲壮与决绝刻画得淋漓尽致;后两句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笔锋一转,从历史回到现实:荆轲早已逝去,但易水的水依然冰冷,这份 “寒”,既是水的温度,也是对英雄的缅怀,更是诗人自身壮志未酬的悲凉。短短二十字,将历史、现实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悲壮而深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赏析:这首诗是骆宾王被诬陷入狱时所作,借蝉自喻,道尽了冤屈与坚守。首句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蝉声起兴,蝉在秋天鸣叫,而自己作为 “南冠客”(囚犯),心中满是思乡与冤屈;“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写蝉的 “玄鬓”(黑色翅膀)与自己的 “白头” 对比,既叹时光流逝,也悲自身遭遇;“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借蝉被露水打湿、被风吹得难以发声,比喻自己被诬陷后无法申诉的困境;最后一句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直接抒发内心的委屈 —— 自己像蝉一样高洁,却无人相信,这份呐喊,既有悲愤,也有对自身品格的坚守,读来让人肃然起敬。

初唐四杰的诗,没有盛唐李白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也没有杜甫的 “安得广厦千万间”,但他们用自己的笔,打破了六朝以来的绮靡文风:王勃的豁达、杨炯的侠气、卢照邻的深情、骆宾王的传奇,让诗歌从宫廷走向市井,从艳情走向人生。

他们的诗中,有少年的意气,有将士的豪情,有恋人的深情,也有游子的乡愁 —— 这些最真实的情感,正是唐诗最动人的底色。读懂初唐四杰,便读懂了盛唐诗歌的序章:正是有了他们的开拓,才有了后来李白、杜甫、王维等人的璀璨绽放。

如果你也喜欢初唐四杰的诗,不妨在评论区留下你最爱的一句,一起品味初唐的诗魂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