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宦秋江里,相思落日边——崔峒三首经典诗作解析
发布时间:2025-09-05 05:27 浏览量:3
文/古诗词
编辑、2025年9月4号
盛唐气象的雄浑壮阔渐次消散,中唐的诗坛在安史之乱的余烬中,沉淀出一份内敛深沉的底色。诗人崔峒,身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以清苦幽远的意境、真挚动人的情愫,精准勾勒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漂泊轨迹与孤怀愁绪。
他的诗不尚藻饰,却以白描见真章,以深情动人心魄,尤擅将羁旅之愁、故园之思,织入秋江、落日、寒砧等寻常景致,读来如寒蛩泣露,清越凄切;如孤舟漂泊,寂寥无依。以下选取三首传世佳作,一同欣赏诗中的家国情怀与个人情绪。
一、《江上书怀》
▷孤舟载愁,天涯望断故园心
骨肉初分爱,亲朋忽解携。
路遥魂欲断,身老事如迷。
夕鸟翻江岸,秋砧响水西。
何年重会面,残发不堪题。
此诗是崔峒羁旅生涯的鲜活注脚,通篇浸染着“孤”与“愁”的底色。首联以“骨肉分爱”“亲朋解携”破题,十字便凝尽离别之痛——与至亲离散、同好友分袂,人生至痛的失去皆浓缩于此,为全诗奠定悲怆基调。颔联“路遥魂欲断,身老事如迷”,将空间的“远”与时间的“老”交织成网:前路漫漫,故园望断,乡愁如利刃割裂魂魄;年岁渐长,仕途漂泊无依,半生际遇如坠迷雾,道尽中唐文人“学而优则仕”却报国无门的彷徨。
颈联转笔写景,却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夕鸟翻江岸”,夕阳下的飞鸟尚能归巢,反衬诗人如失巢之禽,只能在江岸徘徊无措;“秋砧响水西”,秋风中飘来的捣衣声,本是寻常农家景致,此刻却成了触发乡愁的引线——那砧声里,或许藏着家人为游子赶制寒衣的牵挂,也藏着诗人对“有人问我粥可温”的渴盼。尾联“何年重会面,残发不堪题”以问句收束,将愁绪推向极致:归期渺茫,连自己鬓边的斑白残发,都不忍提及,怕一触碰,便抖落半生漂泊的狼狈与对时光的愧疚。全诗无一字直书“愁”,却字字浸愁,如秋江寒水,冷彻心扉。
二、《题桐庐李明府官舍》
▷闲官寄情,一庭秋色慰平生
讼堂寂寂对烟霞,五柳门前聚晓鸦。
流水声中视公事,寒山影里见人家。
观风竞美新为政,计日还知旧触邪。
可惜陶潜无限酒,不逢篱菊正开花。
若说《江上书怀》是浓得化不开的“愁”,此诗便是淡得沁人心的“闲”——一种远离朝堂纷扰、寄情山水的淡泊之闲。诗题中的“李明府”,乃崔峒友人,时任桐庐县令,而桐庐自古便是山水胜地,为诗歌的闲逸意境埋下伏笔。首联“讼堂寂寂对烟霞,五柳门前聚晓鸦”,开篇便勾勒出清静雅致的官舍图景:公堂无讼事,唯与烟霞为伴;门前如陶渊明“五柳堂”般清幽,晓鸦聚栖,不见喧嚣,暗赞友人治县有方、政简民安。
颔联“流水声中视公事,寒山影里见人家”,将“官务”与“山水”无缝相融:处理公务时,耳畔是潺潺流水;抬眼望去,寒山疏影中错落着人家——为官不再是劳形之役,反倒成了与自然相融的雅事,既显友人“无为而治”的为官之道,也藏着崔峒对这种“吏隐”生活的向往。颈联“观风竞美新为政,计日还知旧触邪”,既是对友人政绩的盛赞(百姓皆夸其新政清明),也暗含对其刚正品格的敬佩(即便如今闲居,仍如昔日般敢触邪纠错),拳拳情谊与由衷赞赏跃然纸上。
尾联“可惜陶潜无限酒,不逢篱菊正开花”,以陶渊明自比(或喻友人),借“酒”与“菊”两个经典意象,点出几分遗憾:若能如陶潜般把酒赏菊,便是人生至乐,可惜此刻菊未绽放,这份闲雅还差了一分圆满。全诗以“闲”为骨,以“景”为魂,无羁旅之愁苦,唯有对山水吏治的欣赏、对友人的共情,如秋日午后的暖阳,温暖而宁静。
三、《送薛良史往越州谒从叔》
▷别友赠言,一纸书札载深情
辞家年已久,与子分偏深。
易得相思泪,难为欲别心。
孤云随浦口,几日到山阴。
遥想兰亭下,清风满竹林。
崔峒的诗,除了个人愁绪与山水闲情,亦藏着对友人的真挚牵挂,此诗便是一首饱含温情的送别佳作。首联“辞家年已久,与子分偏深”,开篇便点破二人情谊的根基:同是“辞家已久”的漂泊者,“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境遇,让这场分别更添不舍——寻常离别是“别友”,而他们的离别,是“别知己”,是失去一个能懂自己漂泊之苦的灵魂共鸣者。
颔联“易得相思泪,难为欲别心”,将“离别”的情绪写得细腻入微:眼泪易落,那是本能的感伤;但“欲别”的心境却难以言说——是舍不得,是担心友人前路,是怕此别后再无同频之人,千般情绪揉杂,比泪水更沉重。颈联“孤云随浦口,几日到山阴”,以“孤云”喻友人,既绘友人乘船离去的景象,也藏着深切牵挂:那如孤云般的扁舟,需几日才能抵达越州(山阴为越州别称)?一个“随”字,似诗人的目光追着友人,直至消失在天际;一个“几日”,是藏不住的担忧与期盼。
尾联“遥想兰亭下,清风满竹林”,笔锋一转,从“送别”转向“遥想”:越州的兰亭,是王羲之“曲水流觞”的风雅之地,如今清风拂过满林翠竹,定是好去处。这既是对友人目的地的美好想象,也是一种慰藉——此去虽远,但有风雅之地相伴,旅途便不会太过孤寂。全诗无华丽辞藻,唯有“相思泪”“欲别心”“孤云”“清风”等朴素意象,却将离别时的不舍、牵挂与祝福写得真挚动人,如一杯温酒,暖人心脾。
结语
▷于清苦中见深情,于平淡中藏风骨
崔峒的诗,恰似中唐的一抹秋光——没有盛唐的雄浑壮阔,却有秋江落日的清寂与深沉。他写羁旅之愁,不做悲泣之态,却让“路遥魂欲断”的迷茫刻入人心;他写山水之闲,不刻意造作,却让“流水声中视公事”的雅致成为向往;他写友人之别,不刻意煽情,却让“难为欲别心”的细腻触动共情。
他的诗,是“大历十才子”风格的缩影:以白描为笔,以深情为墨,将个人的漂泊、时代的沧桑,都织入寻常的秋江、孤云、砧声、竹林中。读崔峒的诗,如同与一位漂泊的文人对话——他立在秋江岸边,望着落日,将所有愁绪、牵挂与向往,都写进诗行,留给后世一份跨越千年的共情:原来,无论哪个时代,“相思”与“牵挂”,都是最动人的。
图片来源,AI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