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岳飞的后代请求毛主席安排工作,主席回复:可酌情救济
发布时间:2025-09-15 23:28 浏览量:3
1952年,毛主席收到一封特殊的信,写信人自称是岳飞后代,诉说自己生活窘迫。此人已经60多岁,住在一条破旧的弄堂里,家里穷得只剩下一张砖头搭的床。
这是怎么回事?堂堂民族英雄的后人,怎么会落魄到这种地步呢?
岳昌烈年轻时在当地是“名人”,12岁时就考中了秀才,后来还去杭州深造,古文写得好,还会说英语、日语。
有才能本是件好事,可岳昌烈作为才子,太清高了。年轻时,他在绍兴等地当过私塾先生,脾气古怪,看谁都不顺眼,总觉得别人配不上自己。时间一长,谁还敢请他?慢慢地,就没人要他了。
在外面混不下去,岳昌烈只能灰溜溜回到老家,可回来后,他又不肯踏踏实实干活,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既不会种地,也不会做买卖,天天舞文弄墨,到处闲逛。
家里原本还有房子和院子,岳昌烈不会打理,房子塌了也不修,搞到最后连住的地方都没了,只能在隔壁铁匠家的弄堂里借宿。衣服、字画什么的,全都卖光了换钱吃饭,有时候只能去讨饭,渐渐地变得疯疯癫癫。
1951年,岳昌烈自觉快要活不下去了,突然想到一个办法。新中国成立了,毛主席不是很关心老百姓嘛,像自己这样生活困难的群众,一定能得到帮助。
于是,岳昌烈给中央写信求助,没想到这一写还真引起了注意。桐乡县政府接到上级转来的信后,马上派人去调查。工作人员找到岳昌烈时,吃了一惊。
岳昌烈本人住在一间破烂的小屋,除了几块砖头搭成的床,什么都没有。他穿着一身破旧长衫,瘦得皮包骨头,说起话来还是满口文绉绉的古文,给工作人员的感觉,更像一个“有精神疾病的书呆子”。
岳昌烈夸毛主席的《长征》诗写得好,所以自己也和了几首诗。说到最后,他红着脸承认,实在是活不下去了,希望政府能救济一下。
工作人员听完,心里也挺同情他的,可当时国家刚成立,到处都缺钱,哪有余力管这种个人困难?调查报告交上去后,就石沉大海了。岳昌烈等了一段时间,就是没有回音,失望、绝望之下,他决定再试一次。
1952年,岳昌烈再次提笔给毛主席写信,这一次,他把自己的身世说得更清楚,还特意写了一首诗:“诗成愁绝绣袍难,那得金貂酩饮闲……”
诗的意思很直白,自己为了吃饭发愁,没有心情喝酒作乐;政府派人来看过自己,可没有解决实际困难;自己对毛主席忠心耿耿,但距离太远,够不着啊!现在家道败落很惭愧,如果能念在祖上写《满江红》的份上,给点帮助,那就太感激了。
老人虽然穷,但脑子很好使,岳昌烈知道光说自己穷没用,得让毛主席知道自己的特殊身份,我是岳飞的后人,没想到这一招起效果了。
毛主席看到信后,被深深打动。一个老人穷到这种地步,这让毛主席心里很不是滋味,拿起笔备注道:“此人似应酌予救济。”
毛主席的批示下来后,各级政府立马行动起来,县里先从救济款中拨钱,解决了岳昌烈的吃饭问题,可这只是治标不治本,怎么才能让他有个长久的生计呢?
经过反复商量,大家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让省文史馆聘请他当员工,这个安排太妙了,岳昌烈有文化,会写字,正好可以整理一些历史资料。
从1954年开始,岳昌烈每个月能拿到35元津贴,后来还加了2元粮食补贴,养活自己足够了。
岳昌烈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不用再受人白眼,更不用为吃饭发愁。1970年的一个深夜,岳昌烈起夜时,不小心掉进了泥坑,就这样意外去世了,享年81岁。
可见,哪怕祖宗显赫,也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吃一辈子,该自立还是要自立呀。
参考资料:《穷秀才上书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