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解放前,胡适不顾毛主席的挽留执意离开,最终病逝于中国台湾
发布时间:2025-07-07 14:11 浏览量:1
胡适这个名字还用介绍吗?提起他,几乎所有关心中国近现代史的人都不陌生——有人说他是思想启蒙者,也有人把他当成近现代中国最棘手的争议人物。你要问他到底是不是大师,这事还真难直接拍板定论。
他1891年生在江苏川沙,家里挂靠安徽绩溪的宗族传统,父亲胡传,是清末那一类受过良好教育的官僚。家道正派,可惜官场风雨飘摇。甲午败局后,胡爸爸归了老家,不久因气愤而亡。临终前,老人还叮嘱母亲,胡适聪明可用,千千万万要苦读。那年,胡适不过4岁。
母亲冯顺弟,年纪轻轻成寡妇,手里又没家里的财政权。兄弟们各有算盘、嫂子们脾气不好,这种家务事要是搁别人身上,还真闹到不能再闹。胡适后来回忆自己当时太小,既不会帮忙,也没少给娘添乱。很多细节,还真是半带自省,半带愧疚。“我母亲23岁守寡还是继母,这种苦腊,再多的文字也说不清。”——他这么说过,这话翻出来多少都有点粗糙的伤感。胡适的童年那些杂乱无章的小事,确实挺让人琢磨——他自己都被这些往事困扰一辈子。
但不管旧账怎么算,他妈的决定就是让这个小子读书。按遗愿把他送进私塾,没想到他那点聪明劲全在纸上。周围人都说他是“别人家的孩子”(其实也不一定就没有捧杀的成分)。大小经书、古文杂志统统啃了遍。但也有趣——其实真理不一定靠孔孟就能通,“红楼”“聊斋”反倒是他那早年白话写作的起步工具。他自己都承认,这些小说让他写字顺了手,远比古文管用多了。
再到1905年,清廷废除了科举。老体制雪崩,胡适也顺势去了新式学堂。换了个环境,还是一样学得飞快,颠倒在文与理、白话和文言、小说跟论文之间。钱钟书说他像面粉自己找水团了面,没道理好笑,细想有点意思。
1907年庚子赔款事件后,美方退款建了清华,还搞起留学选拔。1910年,胡适靠奖学金赴美。康奈尔、哥大两头跑,研究生涯挺耀眼,但谈不上专一,科学、文学、哲学、心理学、杂七杂八全沾了点边。人家杜威、赫胥黎那一套思辨式怀疑,成了他思想基础。但是突然间,主心骨就向西方倒了。到底是中国传统对他没电,还是他自发“崇洋媚外”?这其中反复,外人说不清,他自个多半也没琢磨明白。
辛亥年后中国时局变了。民主和科学口号震天响,旧文人捧儒家,北大那一帮子新青年抱团反孔反旧,这股子风胡适没赶慢。新文化运动一开局,他就是主角之一。大胆推广白话文、做学理研究,对推动近现代文艺确实是有实功的。这套功劳,很多人不喜欢他也不能抹杀。
但他思想问题很多人揪着不放。像陈独秀、李大钊后来顺势投入了共产主义道路,认识风向就调对了方向,胡适还死守“温和改良”、自由世界那点理论。这是不是刻舟求剑?还是他看得更透不愿意妥协?说不清楚。
学问归学问,家事也有家事。胡适本有自由恋爱点苗头,偏生母亲“催婚”要他娶定了江冬秀。新婚那天,他反倒情绪冷静,事后真正入心的,倒是伴娘曹诚英。两人通信多年,这段小风波让胡适像无数“才子佳人”故事里的男主角,纠结、痛苦、有点幼稚——最后还差点出事,被老婆逮个正着,用菜刀威胁,这幕可真够戏剧化。说他软弱,多半也确实算不上男子汉典范。
到1930年代,日本侵华,国难当前。举国一致要求抵抗到底。胡适那套“理智爱国”主张,却跟大多数人情绪脱节。知识分子的理智,当真碰到国土沦陷、民族危机,也显得荒唐。国民党找他出山做驻美大使,说是靠他国际影响力,其实胡适这几年没什么可圈可点业绩,自己挣了不少荣誉称号,抗战宣传上却没传出几条硬通货。蒋介石日记里把他骂得很难听,说胡适只有私情无国义,这话当然有对立情绪,但隔着若干年也很难算是诬蔑。
二战快结束时,毛主席提到他,说他有功不可抹杀。毛找人带口信,也想他回大陆继续做学问。可胡适心里早就搁了块石头,怕回去被整,也不感冒台湾的那一套体制改革。他一边苦口婆心给毛泽东发电报,主张“和平军政”,一边又在美国鼓吹自由理念,这种两面讨好思路,反正谁都拉不住他。你说他聪明还是糊涂?也许两样都有,或者都不是。
回国当北大校长那阵,他还真把美国那套“学生只读书,不谈政治”搬进国人课堂。辽沈、平津战役打起来,人家北平市内文化人都挽留他,有组织,毛发话“请他留下来!”胡适竟然还是选择带着全家从北平南下,说动不得就是不动。这一步,是失算,是真怕,还是真判断,这里不好替他洗白。可谁在历史大潮中能保证自己没犹豫?总比有人嘴上是爱国,脚下落荒而逃可爱多了。
去了台湾,胡适过得很拘谨。蒋介石只是把他当知名度摆设,给他留了院长职位,却没真正重用。他依然不改鼓吹美式自由,一时间两岸都骂他。台湾《联合报》等媒体疯狂批评,岛内舆论也觉得他又不接地气又反复摇摆,最后落得个两头不讨结局。大陆对他的批判也没落下。毛泽东还是那句话“批判归批判,回国还是欢迎。”但人家到底是不愿回来。
生活没留下什么传奇。老伴江冬秀随他辗转,住小房子过紧日子,水电、医疗花销让这位大知识分子焦虑。牛津大学有机会请他任教,他怕惹蒋介石不快,只能错失缓解家计的机会。堂堂“国宝级文人”,日子过成这样,多少让人觉着荒诞。
他晚年彻底陷入台湾政坛孤独,被各方“利用又排斥”。表面上风光大典,其实骨子里人情冷落。更讽刺的是,当年提出宪法精神,反对连任,却还得笑脸参加蒋氏连任典礼。没出息么?可怎么讲总觉得他不是彻底的政治家,也没那种能干到底的心机。
1962年,胡适主持台湾院士会议,突然心脏病猝发去世。临终细节错综,妻子晕倒、家人赶回、当局高调出殡,葬礼规格堪比国葬。蒋介石私下说他“死去是除障”,公开却拿他当“新文化代表”,社会名流全送到了灵堂。这一出世态炎凉,你是觉得荒唐还是觉得历史必然?
胡适生前被用作旗帜和吸引牌坊,身后又成台面文章,道德楷模还是异端邪他都没权利再辩白。鲁迅和胡适的葬礼,两种不同的命运,最后还是又被并排拿来对比。人,一旦变成了“象征”,还有什么能自主掌控?
他的确在推动中国现代化、知识启蒙那部分有过巨大作用,但在关键几步,特别是政治抉择,其实并没显得多高明。这种评判怎么能合并说清楚?他性格里那些善良絮叨、偏执固执,学问上那些想靠个人思辨“转折”整个世界的天真,都烙在生平里,没法抹掉。
他曾经百转千回犹豫痛苦,有时候又拍板得利落,并不都是书呆子。大师也不是永远明白人。人生没什么完美范本,他走过的弯路和岔路,也算是中国近现代史一次苛刻的注脚。
每个人都挣不脱历史背景,都要为自己的选择买单。胡适,一半是书呆子,一半也是自食其果的赢家和失败者,他在尴尬里成就了自己,或者被别人塑造成了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