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以持己 厚植“众善之基”(图)

发布时间:2025-09-15 05:07  浏览量:2

转自:天津日报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描述的是品德高尚、温和谦逊的君子形象,是古往今来人们所仰慕与神往的修养境界。何谓“谦”?程颐说:“以崇高之德而处卑之下,谦之义也。”意思是说尽管拥有崇高的品德,仍将自己置于较低的位置,这就是谦。陆九渊的解释是:“有而不居为谦;谦者,不盈也。”一个人有才、有能、有位、有功、有德,但并不自居其功,不自满、不骄傲,这就是谦。简单地说,谦就是一种虚心的态度,是不自高自大、不自以为是,肯于向他人学习的品德。儒家非常重视谦德的培养,认为谦不仅是“众善之基”,而且是“人之至德”。

谦冲自牧

培养谦恭的态度

战国时,田子方被魏文侯拜为国师。有一天,公子魏击问了他一个尖锐的问题:“是富贵的人能对人骄傲呢,还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田子方回答说:“当然是贫贱的人啊!富贵的人一旦骄傲将失去国家和土地,而贫贱的人还有什么可失去的呢?”一个人越是身居高位,越要放低自己,以谦恭的姿态来对待别人,才能凝聚人心。

公元前1043年,周公旦受封鲁国,因其需要在镐京辅佐周成王,所以派长子伯禽代其到鲁国就任。临行前,周公旦叮嘱伯禽说:“你去了以后,千万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而且肩负着辅佐天子的重担,地位可以说不低了,可是有贤士来了,我哪怕正洗着头发也要停下来,握着松散湿漉漉的头发接待来客;有时吃一顿饭要停下来好几次,吐出口中的食物,赶紧去听贤士的进谏,即使这样我还唯恐因怠慢而失去天下贤德的人。”他接着说:“我听说,一个人德行高尚又能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就能获得荣耀和尊重;拥有广阔的土地又能节俭持家就会生活安稳;地位尊贵又能以卑微的姿态待人就能得到尊崇;拥有众多人口和强大的军队又能心存敬畏就能取得胜利;聪明智慧却始终显露朴拙之态才是真正的睿智;学识渊博却始终自认浅薄不足方为大智慧。这六点,都属于谦虚的美德。”周公旦最后告诫伯禽说:“贵为天子,之所以拥有天下,就是因为遵从了这些品德;而不能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国灭身亡的,夏桀王、商纣王就是印证,怎么能不谨慎呢!”

周公旦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群书治要》中记载:周公辅政七年间,布衣之士中,他携带礼物以拜师之礼求见的有十人、以朋友之礼求见的有十二人;贫寒之士中,他主动拜访的有四十九人、向他进献善言的有上百人,受到他的教导和培养的有上千人,朝廷中任职的官员达到了万人之多。正是由于保持了谦恭的美德,始终以战战兢兢、临深履薄的心态治理国家,周公才吸引了天下人才,为周朝八百年基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公以“六谦”作为给儿子的训诫,告诉他越是尊贵如天子,富甲于天下,越不能盛气凌人,唯有培养谦虚的美德,以谦恭的态度对待人,才能赢得人心。葛洪说:“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谦”作为美德,首先表现为谦卑恭顺,在与他人交往中,心存“谦恭”是尊重他人的基础,因为恭敬在心而不会滋生怠慢之情。在儒家看来,谦卑恭顺并不是卑下、软弱、无能,而是一种气质、格局和境界,展现的是真正的君子风范,因为一个谦恭的人不会因学问高深而自傲,也不会因地位显赫而自负,而是学问越高越能虚心谨慎,地位愈高愈能以礼待人。

与之相反,一个傲慢的人绝不会存有“谦恭”之心,必然对别人缺少尊重与理解,表现出不屑与怠慢,这是引发人际冲突的重要原因。因此,魏徵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提醒那些身居高位的人,要保持谦虚谨慎,通过自我修养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要因骄傲自满而失去理智和判断力。所以谦恭不仅仅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姿态,更是一个人内在品德和修养的体现,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事业的成败。

厚人薄己

培养谦让的品质

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崇高的德行,如水之润物无声,不与之争。水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这种无私的精神正是人类谦让美德的真正含义。

杨翥是明代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少孤”“家贫”,小时候生活很艰苦,但酷爱读书,成年后便以教私塾为业,在胥溪(今江苏高淳、溧阳间)一带讲学,渐有名气,跟他学习的学生很多。有一天,塾馆来了一个年轻人,自我介绍说是江西宜春人,名叫杨士奇,来求一份教书的工作。经过一番交谈,杨翥了解到,杨士奇的生活经历和他十分相似,一岁丧父,后随母改嫁,尽管生活贫困,却不忘读书,现在一边游学,一边侍奉母亲。杨翥当即就让杨士奇留了下来,然后找到塾馆主人说:“我还配不上给你家当老师,应当请我的老师来做老师。”把一份稳定的工作让给了杨士奇,然后辞职离开了。杨士奇感动得无以言表,这已经不是授人以鱼的滴水之恩,而是将自己赖以生存的饭碗直接交到了别人的手上。

后来杨士奇入仕进入内阁,便以“经明行修”即通晓经学、品行端正的名义,推荐杨翥进入馆阁,修撰经史。杨翥后来官至礼部尚书,可谓地位显赫,可他依然不失谦让的长者风范。据清末金武祥在《粟香随笔》所载,一次杨翥家宅院的地基被邻家占去三尺,家人为此与邻家发生争执,并向杨翥诉说此事,意思是我们家不欺负别人,也不能任由别人欺负啊!杨翥笑了笑,提笔写了一首诗:“余地无多莫较量,一条分作两家墙,普天之下皆王土,再过些儿也无妨。”杨翥的礼让谦和令邻家大为感动。

杨翥不与人争、与人为善的德行,有其宽仁忠厚的性格原因,也有后天自觉的修养因素。有一次做梦,杨翥梦到自己偷吃了别人两个李子,醒来后非常懊悔,责备自己“义利心不明”,不仅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还罚自己三天不吃东西。正因如此,历史上杨翥以德行深厚闻名,史书中称他“笃行绝俗,一时缙绅厚德者,翥为最”。

杨翥的德行在于谦让,艰苦度日,却济人于危难;身居高位,却不争三尺宅基。古往今来,利之所在往往令人忘形,所以谦让被视为一种修养、一种美德。《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真正优秀的商人虽然拥有丰厚的财富,但从不炫耀,就像什么都没有一样;真正的君子虽然拥有高尚的品德,却表现得非常平凡,像愚钝的人一样。正是谦让的品质,使杨翥总是以人为先,以己为后;以人为上,以己为下,厚人而薄己,所以才受到人们的敬仰和尊重。

从结果来看,谦让者往往并不吃亏,甚至会获得更大的利益,这就是“自后者人先之,自下者人高之”的道理所在。所以古代非常重视对谦让品德的培养,以谈论修身闻名的《菜根谭》里说:“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处,减三分让人尝。”强调为人处世要以谦让为准则,只有学会礼让、善待他人,才能以良好的道德情操化解各种矛盾与冲突,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

虚怀若谷

培养谦逊的涵养

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因为他知道,一个人再聪明、再睿智,也有其认知的盲区,只有像大海一样,以虚怀若谷的姿态来集纳百川,才能成就它的博大。

北宋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在当年的贡举考试中担任主考官。阅卷时,他读到一个典故颇感困惑,说的是尧帝时有一个司法官叫皋陶,皋陶要判一个人死罪,连续上报了三次,尧却宽恕了这个人三次。欧阳修自认饱读诗书,但他绞尽脑汁也没想出这个典故的出处。

后来,这篇文章的作者、年仅22岁的苏轼按惯例来拜师时,欧阳修特地问起了这件事。苏轼回复说:“想当然尔!”这是我想像出来的,是我编的。欧阳修大吃一惊,“你自己编的?”苏轼解释说:“《三国志·孔融传》里记载说,曹操灭了袁绍,把袁绍漂亮的儿媳妇送给了儿子曹丕,孔融听到这个事很不满意,就跟曹操说:当年周武王伐纣王的时候就把纣王的宠妃妲己赏给了自己的弟弟。曹操问他这典故是哪儿的?孔融说我瞎编的,因为当代人能做出这种丑恶的事情,古人想必也能做得出。老师真的很抱歉,我觉得凭着尧帝的那种宽厚之心,肯定能说出这样的话来,所以我也编了一个。”

在严肃的科举考试中竟然敢编造历史典故,这可不是治学态度不严谨的学术问题了,如果欧阳修想要追究,随便一个帽子扣下来,苏轼这个才子就永无出头之日了。欧阳修不仅没有那样做,他还给苏轼点了赞,说:“你真是善于读书啊,把书读到了自己的灵魂里,不得了啊!”此后,欧阳修逢人就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欧阳修今天为人所铭记,不仅因为他的才气,更因为他甘居低处、为人让路的谦逊品格。

欧阳修在北宋被公认为文坛领袖,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渊博,更因为他谦逊的涵养。在古代,谦逊被视为君子之德,心怀谦逊,就是不以己之能而自矜,不以己之功而自傲,心怀敬意、愿意向他人学习。

孔子曾经带领弟子参观鲁桓公庙,发现一种欹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不注水的时候它会倾斜,倒入一半水时它会端正,注满水后它会翻倒。子路问有没有保持盈满的方法,孔子说:“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意思是说,聪明圣智,就要用笨拙来保持它;功劳惠及天下,要保持谦让的态度;勇敢有力,要用怯懦来保持它;富有天下,要用节俭来保持它。这种欹器通常是君王放在座位右边用来提醒自己要保持谦逊的状态,常怀敬畏之心,懂得自己的渺小,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接纳不同的声音,从而避免自满、自傲,以致天下倾覆。谦逊的美德体现了人的智慧和修养,一个人的内心越是丰盈,越是懂得谦逊,就越能体谅他人,尊重他人。

推己及人

培养谦恕的胸怀

唐朝宰相娄师德的弟弟外放做官,临行前娄师德教育他为官待人要多包容,遇事要多忍耐。娄师德的弟弟说:“您放心吧,就算有人把唾沫吐到我的脸上,我自己擦掉就是了。”娄师德说:“这样还不行,你要让唾沫在脸上自然干掉。”“唾面自干”这个成语就是这样来的,这可以称为谦恕精神的极致,是修养的天花板。

北宋时,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刚刚卸任宰相,一代大儒程颐前来拜访。二人聊起近年间种种政事,程颐毫不客气地指责范纯仁说:“您任宰相时,有许多地方做得不好,难道您现在不觉得惭愧吗?”范纯仁一听,马上脸色谦和地说:“请您指教。”程颐说:“在您任宰相的第二年,苏州一带有暴民抢掠官府粮仓,您应当在皇帝面前据理直言才对,可您当时什么也没说,由于您的闭口不言,致使许多无辜的百姓受到牵连,这是您的罪过啊!”范纯仁连忙点头:“您批评得对,我应该替百姓说话。”程颐又说:“您做宰相的第三年,吴中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百姓们以草根树皮充饥,地方官已报告很多次,您却无动于衷,还是皇帝提出要您去办理赈灾事宜,您才采取行动。您堂堂一朝宰相,居其位食其禄而不谋其事,太不应该了。”范纯仁又连连谢罪。程颐又指出范纯仁许多不是,然后告辞走了。

不久,宋仁宗召见程颐,听了他对政事的见解,称赞他“大有当年范相的风范”。见皇帝拿他与范纯仁相比,程颐忍不住质疑说:“范公曾向您进荐许多忠言良策吗?”仁宗命人抬过一个箱子,里边全是范纯仁当年的奏折。程颐翻开一看,当初指责的那些事,范纯仁早已说过了,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施行得不够好罢了。程颐红了脸,第二天便登门给范纯仁道歉。

明明被人误解,却不肯出一言为自己辩护,范纯仁的确有宰相肚量。对此,范纯仁曾总结说:“吾平生所学,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不尽。”什么是忠恕呢?范纯仁的解释是——“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用苛求别人的心来要求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

对于程颐的误解,范纯仁只是倾听并虚心接受,不解释、不辩解,尽显谦恕的襟怀。所谓谦恕即谦虚仁恕,指为人谦逊且怀有仁爱之心,能够推己及人、宽恕他人。在儒家伦理道德中,谦恕是一个重要范畴,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这种推己及人的方法来待人接物,自然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和信任。同时,还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这样才可以远离怨恨。《菜根谭》总结为:“人之过误宜恕,而在己则不可恕。”对待他人的错误应该抱着宽恕和理解的态度,而对自己则应该严格要求,不断反思和改正错误。

谦恕是一种高尚的人格特质和道德修养,拥有谦恕的胸怀,才能让我们以谦卑的姿态宽人之过,恕人之非,更加关爱他人;培养谦恕的美德,才能让自己远离愤怒怨恨情绪的困扰,形成乐观平和的心态、积极健全的人格,使自己的道德品质得到陶冶,思想意识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