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血书里唯一穿官服自缢的才子:周是修,136斤瘦骨!

发布时间:2025-09-05 09:25  浏览量:3

衣冠整齐,拜别先师,周是修在尊经阁内毅然自缢,完成了对建文王朝的最后尽忠。

1399年,南京皇宫内,建文帝朱允炆正与几位近臣密议削藩之策。一位官员毅然进言:“陛下,骨肉相残恐非社稷之福,当以德化导之。”这位官员正是周是修,一个以刚正不阿著称的文臣。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的“靖难”大军攻破南京金川门。周是修得知消息后,穿戴整齐,来到应天府学(位于今南京夫子庙一带),向孔子牌位行最后拜礼,然后在尊经阁内自缢殉国,年仅49岁。

周是修,名德,字是修,生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四月,江西泰和螺溪镇爵誉村人(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螺溪镇爵誉村)。

他出身书香门第,为五代后唐时期水利学家周矩的后裔。但传至周是修这一代,家道已然中落。

周是修六岁时父亲去世,与母亲彭氏相依为命。几年后母亲也离他而去,他成为孤儿,孑然一身。

幸运的是,同乡学者胡渚樵先生看重这位孤童气质非凡、好学上进,不仅收留了他,还将孙女许配给他。后来周是修又师从国子学禄肖执先生,系统学习经史子集。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周是修因通晓《诗经》被荐于朝,授霍丘训导(今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训导相当于县教育局副局长或县学副校长)。

入朝面见太祖朱元璋时,皇帝问:“家居何为?”周是修答:“教人子弟,孝弟力田。”(教导年轻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努力耕田)朱元璋听后大喜,留他在京任职。

周是修被授为周王府奉祀正(王府祭祀主管,正七品),并侍奉皇太孙朱允炆讲读,被待为上宾。

次年,周是修随周王朱橚北征蒙古,出居庸关,抵黑山(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北)。途中他文思泉涌,应对作赋挥笔立就,十步成七言四韵诗,深受周王嘉许,升任纪善(王府文职官,负责谏劝、辅导,正八品)。

1398年,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元建文。周是修继续在朝为官。

建文元年(1399年),有人告发周王不法,属官大多被下狱问罪。周是修因曾多次劝谏周王而幸免于难,改任衡王府纪善(衡王朱允熞为建文帝同母弟,未就藩)。

周是修留在京师,入翰林院参与纂修事务。他喜好荐举贤才,屡次陈述国家大计,指斥有些官员误国。

当燕王朱棣起“靖难”之师时,周是修与萧用道上书指责当权者误国,引起当权者愤怒,众人一起挫折他,但他始终不为所动。

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渡过长江,直逼南京。见大势已去,周是修本着“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的理念,决心以身殉国。

他留言给家人,与好友杨士奇、解缙、胡广、萧用道等告别并交付后事。当初他曾与杨士奇、解缙、胡广、金幼孜、黄淮、胡俨相约同死社稷,但最终只有周是修一人履行了诺言。

暮色降临之际,周是修穿戴整齐,入应天府学(明代南京国家级教育机构,位于今南京夫子庙一带),拜别先师孔子,然后在尊经阁自缢身亡,年仅49岁。

第二天,众臣推戴燕王朱棣登上帝位,即明成祖。几个月后,御史陈瑛上奏说:“是修不顺天命,请加追戮”。成祖却答:“彼食其禄,自尽其心,勿问”(他领取俸禄,自尽其忠,不必追究)。

周是修不仅是忠臣,还是明代重要诗文作家。他的诗作“古调逸情,寄托遥深”。

如《静夜思》:“太行岂不高,黄河岂不深。梦魂终不隔,万里还相寻。”《寄赠巫阳隐者歌》:“野亭夕,秋风多,亭西隐者今如何,欲知别后相思意,不尽东流江上波。”

周是修学术造诣深厚,“上自经史百氏,下至阴阳医卜之说,靡所不通”。著作有《诗小序集成》《论语类编》《家训》《纲常彝范》等,其诗文收入《刍尧集》。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其文章“风骨棱棱,溢于楮墨,望而知为忠臣义士之文”。

周是修在京师交友广泛,与当时众多文人士大夫关系密切。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与杨士奇、解缙、胡广、金幼孜、黄淮、胡俨等名士的交往。

当燕兵逼近京城时,周是修曾与这些朋友约定一同死节,以身殉国。然而当京城真正陷落时,只有周是修一人履行了诺言,其他人都先后变节投靠了燕王朱棣。

杨士奇后来在为周是修作传时,对其自经应天府学之事有所记载,但解缙在永乐元年为周是修作志铭时,却只称其“归京师为纪善,预翰林纂修以死”,竟没提及他的殉节事。这可能是因为解缙作志时还在永乐朝为官,有所避讳。

《明史》评价周是修:“外和内刚,志操卓荦非其义,不苟合。”他常言:“忠臣不计得失,故言无不直;烈女不顾死亡,故行无不果。”

他将古今忠节之事编辑成《观感录》,以身作则,实践了自己的信念。

清乾隆时期,追谥周是修为“节愍”,表彰他的忠烈精神。

现代学者认为,周是修是“明初江右诗派中殉节文人的典型代表”,他的诗歌创作与人格修养达成了统一,是明代文人中人生艺术化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