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妄言

发布时间:2025-09-14 15:30  浏览量:2

《姑妄言》是清代曹去晶写的一本奇书,成书于清朝雍正年间(约公元1720—1730年左右)。这本书在历史上曾经失传很久,后来才又被发现。今天我们就来慢慢讲一讲这部书和它的序言、自评,以及一位叫林钝翁的人写的总评。

先说说作者曹去晶。他是什么人?历史上记载不多,只知道他是清朝初年的人,写过这部《姑妄言》,内容大胆,笔法特殊,不是寻常小说。书名“姑妄言”三个字,意思是“随便说说”,听起来很谦虚,其实内容十分丰富,并不简单。

这本书开头有几篇重要的文字:一篇是作者自己写的序,一篇是曹去晶自己评自己的文章,还有一篇是林钝翁写的总评。这些内容不光是客套话,还讲出了这本书的写法、用意和特色。

现在我们先说说书中几个重要的人物和角色,帮助大家了解故事:

1

瞽女——这是个盲眼的女子,在书中她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代表那些看不见世间真相却偏偏要诉说人间是非的人。

2

秦淮男女——秦淮是南京的一条河,在明清时期很有名,那里有很多歌女、文人来往。书中不少故事发生在这里,男女情爱、人情冷暖都在这一带展开。

3

各种官员、书生、平民——书中描写了不同阶层的人,有做官的(比如知府、县令),有读书人,也有普通老百姓。

4

僧尼、道士——宗教人物在书中也经常出现,有些是真心修行,有些却是假借宗教名义做坏事。

曹去晶在自序里说,他写这本书,是因为心里有很多话想说,但又怕得罪人,所以就“姑妄言之”,也就是随便说说。他说这部书是自己“痴人说梦”,不必太认真。但其实,他是借这种看似不经意的态度,来讲出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他在自评里更是直接点出自己的写作手法。他说这本书有劝世之意,但不是直接说教,而是通过故事让人自己体会。他写道,书中写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并不是简单黑白分明,而是写出了人性的复杂。有些人表面是君子,其实背后做尽坏事;有些人看起来粗俗,却有一颗真心。

林钝翁的总评则从更高角度谈这本书。他说《姑妄言》是一部“奇书”,不是因为内容荒诞,而是因为它写出了一般人不敢写、不敢说的东西。它不回避人性的阴暗面,也不避讳描写社会中的虚伪和腐败。林钝翁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真”,它不刻意美化,也不故意丑化,只是老老实实地描写人世百态。

现在我们来大致讲讲《姑妄言》的内容。这本书很长,原书有二十四卷,故事以南京、杭州等地为背景,尤其以秦淮河一带为核心。它描写了男女之间的情爱关系,但也不仅限于此。书中有很多对官场腐败、社会风俗的批评,比如有些官员贪财好色,有些读书人假清高,有些佛教、道教中人借宗教之名敛财骗色。

作者常用诙谐的笔法来写这些内容,让人读起来不觉得沉重,却能在笑中有所思。比如他写一个贪官,明明收了贿赂,却还要装出一副清廉的样子;或者写一个寡妇,表面守节,暗地里却做出不同寻常的事。这些故事并不刻意夸张,而是贴近那个时代普通人生活的真实状态。

曹去晶在写法上也很特别。他常常直接对读者说话,插入自己的评论,有点像现在自媒体作者跟读者聊天的感觉。他会说“看官,你道这件事是真是假?”或者“看到这里,各位不要急着骂,再往下看就知道了”。这种写法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也让这部书更加生动。

这本书虽然被归类为艳情小说,但它不只是讲男女之情。它更重要的价值,是记录了清代初年的社会风貌。从官员怎么上班、文人怎么交际,到普通人家怎么过日子、市井小民怎么讨生活,书中都有详细的描写。比如它提到当时的货币是银子、铜钱,买东西要讨价还价;出门可以坐轿子、骑马或者乘船;读书人要考科举,考中了可以做官……这些细节让我们能更真实地了解那个时代。

《姑妄言》中也有不少对佛教、道教的描写。作者不是一味批评,而是写出各种不同的人物。有真心修行的好人,也有借寺庙、道观藏污纳垢的坏人。比如书中写到有个尼姑庵的住持,表面吃斋念佛,背地里却做些不合清规的事;也有道士帮人做法事骗钱的故事。这些内容反映了当时宗教的一面,既不美化也不丑化,比较中立。

作者还用了很多当时的白话,接近日常说话的方式,所以读起来不费力。虽然有些词语现在看起来有点古老,但整体上还是很通顺的。比如书中人物对话都很自然,不像有些古典小说那样文绉绉的。

曹去晶在自评中说,他写这本书是“以文为戏”,就是写着玩玩的。但实际上,他花了很多心思安排情节、塑造人物。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比如书中有一个角色叫“铁化”,他是一个普通人,有些缺点,但本质不坏,经历了一些事情后慢慢成长。这样的人物让读者觉得真实,好像就是我们身边的人。

林钝翁在总评中提醒读者,不要只看到书中的男女情爱描写,而忽略了作者的深意。他说这本书是“借艳情写世情”,表面是写男女之事,实际是写整个社会。作者通过这些故事,表现了人性的多面和社会的不公。有些好人受委屈,有些坏人得势,但最终天道好还,善恶有报。这种思想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姑妄言》在历史上曾经被禁止流传,因为它的内容太直白,不符合当时正统的道德观念。但正因为如此,它保留了许多其他书不敢写的内容,成为了解清代社会的重要资料。现在人们研究这本书,不只是因为它是一部小说,更因为它是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

总的来说,《姑妄言》是一部很特别的书。作者曹去晶用轻松幽默的笔调,写出了严肃的社会主题。他自己写的序和评,以及林钝翁的总评,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本书的用意和价值。它不只是一本消遣的小说,更是一本让人思考的书。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三百多年前的中国社会是什么样子,人们怎么生活,怎么思考。它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风俗习惯、人情世故,甚至是一些细微的生活场景。比如书中描写了南京的市集、杭州的风景,还有各种节日的过法,这些内容现在读来依然生动有趣。

曹去晶和林钝翁都强调,读书不能只看表面,要思考其中的道理。《姑妄言》看起来是闲书,其实有深意。它告诉我们人性是复杂的,社会是多面的,不能简单判断是非对错。这种思想在今天看来,依然很有意义。

这本书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多样性。它不是正统的才子佳人小说,也不是单纯的讽刺小说,而是融合了多种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作者大胆的写法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使这本书在文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读完《姑妄言》的序言和评语,再读原文,会有更深的体会。作者和评者都希望读者不要只看故事的热闹,而要思考故事背后的道理。这种态度,值得我们现在读书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