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渴望归隐,题写一首佳作,八句话无一愁字,却又句句见愁
发布时间:2025-08-27 07:23 浏览量:1
人世之舟,何处不是漂泊?晨钟撞碎客舍霜,暮鼓摇落孤舟月。漂泊的脚步就像无根的蓬草,随着长风飘过千山万水。游子最怕佳节,因为乡愁仿佛阶前青苔,经常会悄无声息地爬满心墙,谁能懂得方寸之心对归途的执着?
风是故园的信使,总会捎来模糊的乡音;雨是离人的眼泪,常能打湿异乡的窗帘。春赏驿路梨花雪,秋听江枫渔火眠,长路漫漫,山水迢迢,虽然归期不定,却又不时地在星夜赶路时梦回故园。下面一起读诗:
送客
元 · 李孝光
日日秦淮送客船,江中八月雨如烟。
道逢鸿雁东南去,眼见蟾蜍四五圆。
美酒相看不成醉,黄花别后为谁妍。
貂裘已敝秋风起,我正思归种石田。
诗的大意是:
八月江面,细雨如烟,我每天都在秦淮河畔送别客船。路上遇见鸿雁正向东南方飞去,也亲眼见到月亮已圆过了四五回。
面对美酒,久饮不醉;分别之后,菊花又在为谁开得如此娇艳?貂袍破旧,秋风又起,我思念故园,渴望早日耕种石田。
李孝光,温州乐清人,出生于宋元易代之际,自幼聪慧,博通经史。他早年隐居于雁荡山下授徒讲学,与当时名士张雨、萨都剌等交游。人到中年时,诗人接受了朝廷征召,曾任秘书监著作郎,参与修撰了《辽史》、《金史》、《宋史》,后来以病辞归,终老山林。
李孝光的诗歌创作,兼具宋诗的理趣与唐诗的情韵,尤长于七言律诗,风格沉郁顿挫,多借山水、送别、时序等题材,寄寓身世之感。这首诗借助送客场景,将别情、乡愁与归隐之思,交织在一起,令人感触不尽。
开篇点题,并交代了创作的时间和地点,“秦淮”自六朝以来,便是文人聚散之地,李白就曾题写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日日”二字,既写送客之频繁,更暗寓漂泊之久,若非客居他乡,何至于每日前往送别?
诗人以烟喻雨,雨丝如烟,模糊了江天,也模糊了送别者的视线。离愁就像烟雾一般弥漫,挥之不去。作者用秦淮之实对烟雨之虚,以每日之频对八月之时,送别之景越是具体,漂泊之苦越显深沉。
颔联意脉相承,景意相生,进一步抒写诗人内心的乡愁。“鸿雁”乃是传书信使,也是乡愁的载体。“东南去”三字耐人寻味,李孝光的故乡在浙江,位于秦淮河的东南,鸿雁正飞向故乡的方向,而诗人却债异乡目送着雁群,心里一定就像打翻了五味瓶。
“蟾蜍”代指月亮,“四五圆”即四、五个月圆之夜,暗指时间之久。岁月在一次次的月圆中悄然流逝,可是送别仍在继续,归期更是遥遥无期。
这两句上承送客之景,下启思归之情。鸿雁东南飞,这是故乡的召唤;蟾蜍数番圆,这是时光的催促。空间与时间的交织,让离愁从当下的离情别绪,升华为长久的漂泊之苦。
颈联耐人寻味,作者以物喻情,体现出翻折之妙。“美酒不成醉”,反常中有深意。古人送别常以酒浇愁,劝君更尽一杯酒也是一种常态。
可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纵有美酒,难抵离愁。“相看”二字,写出一种双向凝视,你我相对,酒未入喉,已觉心醉,非为酒,而是离别。
“黄花别后为谁妍”,以花喻人,翻用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之意。黄花即菊花,八月菊开,本是秋日胜景,可诗人却因友人别后,无人共赏,菊花越是艳丽,心情反而越是惆怅。
结尾表达归隐之意,“貂裘已敝”化用苏秦黑貂之裘敝的典故,写尽了宦游的困境,衣物破旧、仕途失意,可谓身心俱疲的写照。“秋风起”则呼应首联的“八月”,时序更进,秋风肃杀,既催寒,更催归。古老的秋归意象,在此唤醒诗人的本能渴望。
“石田”指多石的贫瘠之地,此处代指归隐。李孝光虽然中年入仕,却始终以山林之士自许,晚年更是坚辞官职,诗人为了求得心安,不愿在宦海沉浮,渴望早日归耕山林。
才子渴望归隐,题写一首佳作,八句话无一愁字,却又句句见愁。全文以“送客”为线索,串联起众多意象,从雨如烟的迷蒙,到鸿雁飞的向往;从不成醉的压抑,到貂裘敝的困顿。景物既是情感的载体,又是情感的外化,尽显诗人寓居他乡难以抑制的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