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说贾谊《治安策》是西汉第一雄文

发布时间:2025-09-13 13:37  浏览量:1

毛主席专门讲过一段关于西汉贾谊的故事,讲得声情并茂。其中,蕴含的是他对贾谊作为政论家的共鸣,作为改革家的欣赏,作为早逝人的惋惜。

先来看老人家讲的故事,可算是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那是1958年的春天,北京春意盎然,中南海菊香书屋内的气氛却格外热烈。毛主席正与几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

话题从《红楼梦》谈到《离骚》,从李白谈到鲁迅,毛主席博古通今,妙语连珠,让在场的学者们深感佩服。这时,一位学者提到了西汉时期的政论家贾谊,感叹他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命运多舛。毛主席听后,神情变得严肃起来,他缓缓地点燃一支烟,目光深邃,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空,看到了那个在汉文帝时期郁郁不得志的年轻才子。

“贾谊啊,”毛主席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他是个大才子,写《过秦论》的时候,才二十出头,文章就有那样的气势,‘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真是一针见血!”他顿了顿,吸了一口烟,继续说道:“我看他的《治安策》,那是西汉第一雄文!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真是高瞻远瞩。汉文帝没有完全采纳他的主张,结果后来汉武帝时期,诸侯王问题果然成了大麻烦。”说到这里,毛主席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惋惜,他站起身来,在房间里踱步,仿佛贾谊就站在他面前。

“这个贾谊啊,”毛主席感叹道,“才高八斗,却一时受挫,便郁郁寡欢,年纪轻轻就死了,才33岁!这让我想起了王勃,李贺,他们都是如此,一受打击就消沉了。”他停下脚步,目光炯炯地看着在座的学者们,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看,贾谊的意志是多么的薄弱!他遇到的是汉文帝这样的明主,尚且不能忍受一时的委屈,那如果遇到更糟糕的境遇,他又该如何自处呢?做人,特别是做知识分子,要有骨气,要有韧劲,要能上能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毛主席越说越激动,他挥动着手臂,仿佛在给大家上一堂生动的人生课:“贾谊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但他缺乏的,正是那种百折不挠的斗志!他如果生在当代,我是一定会帮助他的。我要告诉他,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得住考验和磨难,要乐观,要坚强,要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

这时,一位学者插话道:“主席,贾谊在《吊屈原赋》中,也表达了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啊!”毛主席听后,微微一笑,点了点头:“是的,他的骨子里是有追求的,但最终还是被消极情绪战胜了。他如果能像司马迁那样,即使受了宫刑,还能忍辱负重,完成《史记》,那才是真正的大丈夫!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啊,要学习贾谊的才华,更要学习他的批判精神,但不要学他的脆弱。要坚定信念,要经得起风浪,要为人民多做贡献!”

谈话一直持续到傍晚,毛主席的话语深深地印在了在场的每一位学者心中。后来,毛主席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贾谊,并以他为例子,鼓励知识分子要坚定信念,要乐观向上,要勇于面对人生的挫折。

1964年前后,毛主席专门写了一首著名的《七绝·贾谊》诗: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可以说,这首诗生动体现了毛主席对贾谊的复杂情感,是前面一段故事的诗化表达。前两句是对贾谊绝世才华的最高赞美,“吊屈文”指的是贾谊被贬长沙后所作的《吊屈原赋》,毛主席将贾谊与屈原并列,认为他们的才华和忧国忧民的情怀都是世间无双的。后两句说梁王坠马而死本是件寻常的意外,贾谊却因深感自己作为太傅的责任未尽,终日自责哭泣,忧郁而终。毛主席在诗中表达了对贾谊因偶然事件而殒命的无限惋惜,同时也带有一种温和的批评和超越式的劝慰。

看完毛主席讲的故事,我们再来看看贾谊其人其事。

贾谊堪称流星般的西汉天才,早年就锋芒毕露。当同龄人还在玩耍嬉闹时,贾谊已经能熟诵《诗》《书》《易》等经典著作。他尤其偏爱荀子的文章,常常揣摩其论说技巧到深夜。18岁时贾谊就以博学能文闻名郡中,人称洛阳才子。河南郡守吴公听闻贾谊的才名,亲自登门拜访。交谈中,这位老臣被少年深邃的思想折服,当即延请他为幕僚。在吴公府中,贾谊开始接触实际政务,协助处理郡县事务,这段经历为他后来的政论写作奠定了实践基础。

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刘恒即位。吴公被征召入朝担任廷尉,他没有忘记才华横溢的年轻幕僚,向文帝极力举荐说:洛阳有贾生,年虽少,然通诸子百家之书,真有才也。文帝当即下诏,召贾谊入京,授以博士之职。在满朝须发皆白的老臣中,21岁的贾谊格外显眼。每次文帝下诏议政,老先生们还在沉吟时,贾谊已经成竹在胸,对答如流。不到一年,他就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成为文帝身边最年轻的顾问。

贾谊敏锐地察觉到太平景象下的危机。他上书文帝,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汉兴已二十余年,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他主张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农抑商,积蓄粮食;抵御匈奴,巩固边防。他的《论积贮疏》切中时弊: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这些建议大多高瞻远瞩,但触动了功臣列侯的利益,引起了朝中保守势力的不满。

以绛侯周勃、灌婴为首的老臣开始排挤贾谊,他们在文帝面前进谗言,说: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文帝逐渐疏远贾谊,最终将他贬为长沙王太傅。南下途中,贾谊渡过湘水,想起上百年前同样被放逐于此的屈原,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赋》,其中有“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之句。在长沙三年,他始终郁郁不得志,曾因鵩鸟入室,自认寿不得长,作《鵩鸟赋》以自广。

公元前173年,文帝思念贾谊,特地召他入京。深夜的未央宫中,君臣促膝长谈。文帝听得入神,不觉之间挪动坐席靠近贾谊。但问的尽是鬼神之事,而非天下苍生。唐代李商隐后来写诗讽刺:“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尽管如此,文帝还是任命贾谊为自己最宠爱的小儿子梁怀王刘揖的太傅。这期间,贾谊仍然关心朝政,多次上疏建言。他的《治安策》系统地阐述了政治主张,被后世誉为“西汉第一雄文”。

公元前169年,一场意外改变了贾谊的命运。梁怀王入京朝见时,不慎坠马而死。作为太傅的贾谊深自歉疚,终日哭泣自责:吾为傅无状,愿请死。虽然文帝没有追究他的责任,但他从此一蹶不振。在悲痛中,贾谊仍然坚持写作,继续上疏建言,提出让诸侯王子弟分封国土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这个建议后来被文帝部分采纳。但他的身体已经每况愈下,终于在忧愤中与世长辞,年仅33岁。

贾谊的著作被后人辑为《新书》,共10卷58篇。他的思想融合儒法,主张礼法并用,对后来的董仲舒等人产生了重要影响。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赞他与晁错的文章“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贾谊的一生如同流星划过夜空,短暂而耀眼。他的政治主张多数在当时未能实施,但在文帝之子景帝时期晁错推行“削藩策”,武帝时期主父偃提出“推恩令”,都可以看到贾谊思想的影子。这位天才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终于在后世得到了历史的回响。